浅析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原因《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巨著,作品反映的是1 9世纪六七十年 代的俄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提出了许多的问题其中,婚姻与家庭、生死以及伦理道德 的问题,构成了整部作品的主线,从而勾绘出了这一时代俄国社会的一幅真实、凝重而又发 人深思的画卷这个作品是以安娜一卡列宁一渥伦斯基为主要线索的,其中主要展示了女主人公安娜的 爱情悲剧安娜是托尔斯泰笔下精心塑造的妇女形象聪慧、美丽的安娜由姑妈包办嫁给了 当地一个比她大2 0岁的省长卡列宁这是反动官僚与地方贵族互相勾结的一桩交易,毫 无爱情可言卡列宁是一台典型的官僚机器,为人自私、虚伪、刻板、冷酷,一心追逐名利, 根本不懂爱情小说中的安娜已与卡列宁生活了八年,并生有一子安娜秀外慧中,极有教 养,才貌品德均高于当时上流社会一般女子婚后她试图去爱丈夫,但发现两人的性格始终 格格不入,无法对他产生爱情就是在这样一个极度渴望爱情的背景下,安娜遇见了青年军 官渥伦斯基,一见钟情并且爱得十分执著她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不惜抛弃家庭,地位和名 誉,但最终却以卧轨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其实,如此浪漫的爱情,在一开始就注 定了是悲剧的结尾。
一、虚伪的宗教伦理观念是安娜悲剧爱情的催化剂安娜生活在1 9世纪7 0年代,这时正是俄国在政治、经济、思想观念上都发生着剧 变的阶段,正是俄国社会大动荡的时代,“一切都混乱了”,“一切都翻了个身”随着西方资 产阶级民主思想逐渐渗透,旧的思想意识和道德风尚受到广泛而强烈的挑战,西欧文化就大 量涌入,两种文化的冲突、对立远远多于交流、对话西欧文化以理性为中心,尊重人的独 立、价值和自由,强调个人的作用;俄国文化以宗教为中心,重视群体主义,安娜生活在这样一个全新的、令人不安的时代她接受了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她希望有一种实际的生活让自己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寻找的突破口就是争取爱的自由、被爱 的权利与渥伦斯基相爱后,她意识到生命因此而释放出全部的意义后与渥伦斯基出走、 同居,表面看是为了情感的满足,实质是对自由、自主的追求虽然安娜的追求是正当的、 合理的,但毕竟时代的条件还不成熟当安娜抛弃丈夫和儿子,不顾一切地和渥伦斯基生活 在一起时,违反了封建社会的礼法于是整个上流社会都轻视她、仇视她,把她看成是堕落 的、不道德的女人,认为她大逆不道经历了种种痛苦之后,她开始知道,虽然她所需要的是纯真平等的爱情,然而她并未得 到真正想要的,所以不得不承认“我不是生活着,而是在等待结局,这将愈来愈使人苦恼” 由于难以调和的矛盾和对特定社会的迷惘与困惑,安娜挣扎于情感满足和宗教压抑之间,缺 乏理性调节,这种特征显示出俄罗斯文化的分裂性,要么遵从本能欲望,要么遵从道德信仰, 其本能和信仰处于对峙分裂状态。
在重重的压力面前,她孤军作战,奋力抗争,但遭到了惨 败,在理智与情感面前她难以适从二、 冷酷的专制制度是安娜爱情悲剧的根源1 9世纪的俄国,经18 6 1年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开始在俄国 迅速形成,新的资产阶级思想进入了俄国社会,贵族青年男女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由,但 封建统治仍占优势,他们无法同强大的封建专制势力相抗衡,更无力承受来自传统的封建道 德制度的致命打击,使这种对自由的追求与无法完全摆脱封建传统的阴影产生了强烈的冲 突这个特定的时代成为安娜成功的瓶颈,注定她只能上演悲剧结局当安娜不顾一切与渥伦斯基在一起的时候,社会已宣判了她这个胆敢破坏既定秩序和道 德规范的人不受法律保护,上流社会拒绝这个“坏女人”以卡列宁为首的集团用法律责任、 拒绝离婚、不准跟儿子见面等伪善的观念和冷酷措施来压迫、折磨她;以培脱西为代表的年 轻贵族集团,则对安娜关闭了所有社交界大门,她们自己虽过着既有丈夫又有情人的生活, 却骂安娜是“堕落的女人”甚至在公共场所公开表示对安娜的轻蔑安娜的处境也就十分 严峻了,她一方面不顾一切地想保住自己得到的这种爱和幸福;另一方面,心底又时时升起“犯罪”的恐惧。
随着时问的推移和爱情的逐渐变淡,恐惧感、危机感越来越强烈,最终导 致了她精神崩溃,走向毁灭三、 脆弱的爱情基础是安娜悲剧的导火索安娜与情人渥伦斯基之间的个性具有一定的差异,这使得他们之问的爱情不堪一击渥 伦斯基是彼得堡的一个花花公子,相对而言,他还算其中较优秀的人物他爱上安娜,只是 沉迷于她的美丽和独特气质他自以为是诚心诚意的珍惜安娜的爱情,其实他从来没有真正 理解过安娜,因而,他从来没有像安娜爱他那样爱安娜安娜为她牺牲了一切,他却始终在 心灵深处藏着许多肮脏的念头:他舍不得功名,舍不得上流社会淡薄的爱情和远比安娜低 得多的付出使他无法理解安娜对她的爱和她极度痛苦、绝望的处境最后当安娜完全绝望且 完全摆脱了作为爱人的偏爱,在用清醒的目光去审视渥伦斯基基的时候,她看到了渥伦斯基 对她所表现的爱情的实质:“他在我身上寻找什么呢?与其说爱情,不如说是要满足他的虚 荣心”,“他以我为夸耀”可以说渥伦斯基在安娜悲剧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他成了彼得 堡上流社会摧残安娜的一个工具,他唤醒了安娜,又冷落了安娜,于是,安娜就失掉了活下 去的勇气正是这份没有牢固根基的爱情,从其开始就注定了它悲惨的结局四、安娜思想深处的矛盾冲突是她爱情悲剧的潜在条件安娜的内心深处存在着激烈的争取自由爱情与遵守贵族道德原则的冲突。
一方面,安娜 试图挣脱封建婚姻的镣铐,争得享受生活和爱情的权利另一方面,安娜作为一个贵妇人, 深受贵族思想的熏陶,是接受贵族阶级的教育成长起来的,耳濡目染了上层社会的道德规范 因此,她痛恨卡列宁八年来埋没了她的生气,窒息了她的生命,同时却又对卡列宁怀着负罪 感,同情他的“痛苦处境”责骂自己是个“堕落的女人”另外,她深爱着渥伦斯基,却又 将其看作是诱使自己堕落的罪人,将自己在生活中承受的痛苦归罪于他这使安娜不仅得不 到社会的认可,同时也得不到她自己的认可,她灵魂深处这两方面的内在矛盾至死都在折磨 着她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是列夫•托尔斯泰在这部作 品中的开卷语安娜追求的虽然只是个人的爱情自由,采用的也只是个人反抗的方式,但她 勇于面对整个上流社会,誓死不做虚伪的社会道德的俘虏在冲破封建束缚,反抗社会压迫 方面,她做到了在那个时代常人并非容易做到的一切这对当时的贵族资产阶级社会,具有 深刻的批判揭露意义而当不顾一切追求的爱情如泡影般幻灭时,心灵的创伤怠来愈深,自 身没有其他追求,没有赖以生存的希望,最后精神崩溃,绝望而死,不论是客观环境还是主 观个体,这一悲剧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