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和合”观念概说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78488588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儒家“和合”观念概说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儒家“和合”观念概说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儒家“和合”观念概说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儒家“和合”观念概说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儒家“和合”观念概说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儒家“和合”观念概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家“和合”观念概说(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儒家“和合”观念概说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思想家把宇宙世界的存有分为三大部类,即天、地、人 三才。而在具体的言说当中,“地”的内涵则又常常与“天”的内涵相混用,以 致于“地”又常常包含在“天”的概念之内。所以,天是一个混沌概念。据冯友 兰先生研究,天的含义大体上有五种。一是物质之天,这样的天或指与地相对的 日月星辰、风雷雨露,或指天地万物之总和;一是主宰之天,即所谓“昊天上帝”, 有人格的天帝;一是运命之天,即人力所不可奈何的,亦即自然与社会环境对于 人为的裁决;一是自然之天,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自然过程;一是义理之天, 即作为宇宙存在根据的最高原理。而“人”也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包含有自然 人、

2、社会人、个人、人的群体、人性等多种含义。所谓“和合”也是一个多义性 概念,概而言之,它往往在三个意义层面上使用:其一是诸多性质不同的要素、 事物所构成的和合体,即统一体;其二是相互差异、对立的东西互济互补,以达 到平衡、均平、和谐;其三是平衡、和谐为了形成新的和合体,即新东西、新事 物的产生。天、地、人和合为一,家庭内部、族群内部乃至整个国家、社会和合为一, 这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命题,也是儒家经典十三经的主要内容。作为群经之首 的易经可以说是这一命题的一个总论。它主要阐述了贯于天道、地道与人道 的阴阳二气运行之道,这当然也在抽象的意义上阐明了天、地、人的和合为一。 同时,易经也阐明了人道源于天道

3、、地道以及人道与天道、地道相应之理。 周易正义序云:“夫易者象也,爻者效也。圣人有以仰观俯察,象天地而育 群品,云行雨施效四时以生万物。若用之以顺则两仪序而百物和,若行之以逆则 六位倾而五行乱。故王者动必则天地之道,不使一物失其性;行必协阴阳之宜, 不使一物受其害。”(P96)这虽然不出处于周易文本,但明显源自于对周 易文本的概括。而十三经当中的其它各经,其内容也主要围绕着“和合” 这一观念,或者说是这一观念的具体展开。孔子评诗经曰:“诗三百,一 言以蔽之,曰:思无邪。”(P2461)亦即创作或者删诗的目的在于使人的性情归正。 性归于正也就是“致中和”。礼记中庸有“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4、 的论断,依此推之,则诗经创作、删定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天、地、人和合为 一。尚书是史书,记载的是古代圣王、先贤为追求“和合”这一理想境界所 做出的种种重大历史行为。在三礼当中,天道、地道、人道具体化为礼、乐 之道。而礼的作用是在于有序、有别,乐的作用在于和。其中,礼是基础,因为 只有有序、有别方能和谐、协调,孔子弟子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亦即此 义。春秋三传是史书,但重在评判,且评判的标准在于“礼”,它们“上以遂 周公之遗制,下以明将来之法。其教之所存,文之所害,则刊而正之。以示劝戒。” l(P1705)因此其目的在于未来达于“和合”之境。论语、孝经、孟子、尔 雅也可作如是观之。那么,天、地

5、、人因何能和合为一?儒家学派思想家是从天、地、人在阴阳 二气上的同构性出发来展开这一问题的。“自天地开辟,阴阳运行,寒暑迭来, 日月更出,孚萌庶类,亭毒群品,新新不停,生生相续。莫非资变化之力、换代 之功。然变化运行在阴阳二气,故圣人初画八卦,设刚柔两画象二气也,布以三 位象三才也”。(P7)“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 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p90)“昔之圣人之 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 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 易六位而成章。”(P94)天道、地道、

6、人道就这样在儒家思想家眼里由三而一为 阴阳运行之道。宇宙世界原本复杂多变,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观念中的冥 冥之境可以说是相依又相对,同时又具有各自的独立性,其运行也因之往往头绪 繁乱而难以究其原委。但儒学思想家在其中概括抽象出了两大对立性因素:阴与 阳,并认为宇宙世界的变化运行皆因阴与阳的相摩、相荡所致,而“生物”也由 阴与阳的和合而实现。这样,阴阳之道也就成了“弥纶天地”之道,能“曲成万 物而不遗”,它既是天地万物的本质又是最一般的规律。“阴”与“阳”及其由之 而来的“刚”与“柔”、“仁”与“义”两者对立推移又互济互补的永恒运动贯串 一切,天、地、人赖此而相同相通。正因为如此,周易认为人

7、可以用自然界 的各种变化现象来预测人事的吉、凶、祸、福,即所谓“天垂象,见吉凶,圣人 则之”。正是这种天、地、人本质上同构的思想为儒家天、地、人和合为一的理 论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哲学基础。人怎样才能与天、地和合为一?对于这一问题,儒家思想家的答案是:因人 而异。对于王来说,他们是天所生,是天之子,因而可以和天与地直接和合为一。“天子者,与天地参。故德配天地,兼利万物。”R610)“王者,统三才而宅九 有,顺四时而治万物。”(p1698)“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 天地与人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熟能当是。” 2(P389) “天子所以有灵台者何?所以考天人之心,察

8、阴阳之会,揆星辰之证验,为万物 获福无方之元。”“天子立明堂,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宗有德, 显有能,褒有行者也。”(P535)对于圣人来讲,他们也能与天、地直接和合为一。 “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起明,与四时合起序,与鬼神合起吉凶。先 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Pl?)原 因在于圣人是“诚者”,能“不勉而中,不思而得。”而“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 天地之化育。可能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也。”并“至诚之道,可以前 知。”“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

9、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后配地,高明配天,悠 久无疆。”H632)对于贤者来说,则需要有一番修身的努力才能达到与天、地的 和合。他们需“明乎善”,并“择善而固执之”方能“诚乎身”,方能“自明诚”。 而对于广大普通人民乃至社会人群、民族、国家来讲则情况较为复杂。他们须在 王或圣人的教化、引导下方能达到与天、地的和合之境。其实上文所说的贤者, 从本质上也应归于此类,因为他们“明乎善”乃“教习使然”,非“由天性至诚”。那么,人与天、地和合为一的途径或者说方式是什么呢?“刚柔者,立本者 也;变通者,趣时者也。”(P85)这是易经在说卦说爻,而从思

10、维方式上来 讲,儒家思想家正是在这一模式下来展开上述问题的。概而言之,和合的方式途 径,立本者有二,曰礼与乐;变通者有二,曰因时与因地。礼与乐在其本源意义上是天与地自然之别、自然之和。礼记乐记云: “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已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小大殊矣。方以类聚, 物以群分,则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则礼者天地之别也。地 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 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P1531)显然,在儒 家思想体系当中,礼与乐的本源被归到了天地宇宙自然的有序与有机。那么,人 类追求与天、地的合一,也应遵循此道

11、,也应有礼有乐,这便有了先王与圣人法 天师地制礼作乐之说。其实,说到本质上,这是儒家思想家在把礼与乐加以神圣 化、加以合法化之举。当然这一问题,不在本篇论文的讨论范围之内,此处也就 不再多述。人类社会有了礼与乐,便有了与天、地相别相和的依凭。“礼乐负天 地之情,达神明之德,降兴上下之神,而凝是精粗之体,领君臣之节。是故大人 举礼乐,则天地将为昭焉。天地诉合,阴阳相得,煦妪覆育万物。然后草木茂, 区萌达,羽翼奋,角觡生,蛰虫昭苏,羽者妪伏,毛者孕育,胎生者不殰,而卵 生者不殈。”1(P1537)然,礼与乐也有种类大小之别。人群社会内部有礼有乐,人 群社会作为一个整体与天、地间也有礼有乐,后者乃“

12、大礼”、“大乐”。“大乐与 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P1530)大礼即祀天 祭地之礼。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P2647)孔子推崇周 礼,整个儒家群体皆然,并把周礼列为其经典十三经之一。而周礼春 官宗伯,列大宗伯之职为:“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可以看出祀天祭地 之礼,在周朝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当然也可以看出儒家对于此礼的重视。不过,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主祭有着身份的限制、区别。礼记曲礼下云:“天子祭 天地,祭山川,祭五祀,岁遍。诸候方祀,祭山川,祭五祀岁遍。R268)只有 天子才能代表整个国家,所以也只有天子才能祭天祭地,而诸候只能祭祀

13、地方上 的神灵。孔子认为鲁国的郊 之礼是一种非礼行为;诗经中,周颂与商 颂皆都收有祭天地之诗章,而鲁颂独无,也就是这个道理。大乐乃助祀天 祭地之所用乐舞。诗经商颂中长发一诗以及周颂中噫嘻、昊 天有成命等皆是此种性质的乐歌。昊天有成命诗后正义曰:“昊天有成命诗 者,郊祭天地之乐歌也。谓于南郊祀所感之天神,于北效祀神州之地祗也。” 1 (P587)又周礼春官宗伯大司乐云:“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若乐六 变,则天神皆降。”“夏日至,于泽中之方丘奏之,若乐八变,则地示皆出。” 1 (789-790)并以云门之舞祀天神,以咸池之舞祭地祗。总之,在儒家思想体系当中, 礼与乐乃人与天、地相和合的根本方式

14、,而大礼、大乐则使人类社会群体从外部 得与天、地相通。礼与乐还因时因地会有变化区别。先说祀天祭地之礼。礼记曲礼下孔 颖达疏云:“其天有六,祭之,一岁有九。昊天上帝冬至祭之,一也。苍帝灵感 仰立春之日祭之于东郊,二也。赤帝赤 怒立夏之日祭之于南郊,三也。黄帝含 枢纽季夏六月土王之日亦祭之于南郊,四也。白帝白招拒立秋之日祭之于西郊, 五也。黑帝汁光纪立冬之日祭之于北郊,六也。王者各禀五帝之精气而王天下, 于夏正之月祭于南郊,七也。四月龙星见而雩,总祭五帝于南郊,八也。八月大 飨五帝于明堂,九也。地神有二岁有二祭。夏至之日祭昆仑之神于方泽,一也。 夏正之月祭神州地祗于北郊,二也。1(P1268)又据

15、礼记月令载,“立春之日, 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候、大夫,以迎春于东郊。”“立夏之日,天子亲帅, 以迎夏于南郊。”“立秋之日,天子亲帅,以迎秋于西郊。”“立冬之日,天子 亲帅迎冬于北郊。”(P1352-1385)可见,祭天的主要形式即在于诚祭五帝,而 其内容则因节气而有所不同。据礼记郊特牲疏下证,郊即圜丘,圜丘即郊。 以此可推之,以上所引东、南、西、北四郊,当是指圜丘之不同方位。通过以上 所引材料,我们大体上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祀天或祭地会因时节或年份之不同 而其形式、内容会有变异,且祭祀所选的场所或对场所所选的方位也会因之而不 同。再说祀天祭地之乐。周礼春官宗伯大司乐云:“乃奏黄钟,歌大吕,

16、 舞云门,以祀天神。乃奏大簇,歌应钟,舞咸池,以祭地示。”(P788)据贾公彦 疏证,此处之天神乃五帝,地示乃神州之神。又“凡乐,圜钟为宫,黄钟为角, 大簇为征,姑洗为羽。雷鼓雷鼗,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云门之舞,冬日至, 于地上之圜丘奏之,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凡乐,函钟为宫,大 簇为角,姑洗为征,南吕为羽。灵鼓,灵鼗,孙竹之管,空桑之琴瑟,咸池之舞, 夏日至,于泽中之方丘奏之,若乐八变,则地示皆出,可得而礼矣。” 1(P789-790) 据贾公彦疏,此处之天神乃主北辰之昊帝,地示乃主昆仑之神。依据这些材料, 我们大体可以确定:大乐因所助祭之神之归属与等级的不同而不同。总之,在儒 家思想体系当中,通过大礼大乐因时因地的变动、区别,并且也只有通过因时因 地的变动区别,人作为群体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