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二第2单元诗歌能力提高题及答案解析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78488584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1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2单元诗歌能力提高题及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2单元诗歌能力提高题及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2单元诗歌能力提高题及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2单元诗歌能力提高题及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2单元诗歌能力提高题及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2单元诗歌能力提高题及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必修二第2单元诗歌能力提高题及答案解析(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综合评估(能力提高卷)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

2、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

3、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日卒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

4、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1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C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

5、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解析:“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有误。答案:C2下列对中国诗歌性情与声色之间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宋之际,中国诗歌发生了第一次转变,从重性情转向重声色。B盛唐时,性情与声色的完美统一,使中国诗歌达到了发展的顶峰。C诗歌在盛唐之前,重声色,轻性情;在盛唐之后,重性情,轻声色。D盛唐半个世纪一过,能以性情与声色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现象再也没有过。解析:盛唐之后声色和性情是顾此失彼的,轻重没有明确的对应。答案:C来源:学&科&网Z&X&X&K3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6、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的缘故。C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解析:A.对“对诗经兴趣的降低”理解有误;B.原因是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C.文心雕龙明诗篇只指出转变后的状况。答案:D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2020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

7、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淳熙二年,进起居郎。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上曰:“忠言也。”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上皆嘉纳。出知严州。严

8、地狭财匮,始至,官镪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事多施行。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节选自宋史萧燧传)注:主文:主持考试。镪:成串的钱。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丞相有子就

9、举,欲以属公属:托付B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 怀:衔恨C就院易一员往漕闱 易:更换D察官阙,朝论多属燧 阙:失职解析:阙:过错、缺点。来源:学#科#网Z#X#X#K答案:D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萧燧恪尽职守的一组是(3分)()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官镪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A BC D解析:说的是萧燧勤俭执政,说的是萧燧请求朝廷发皇粮救济百姓,这几句说的与恪尽职守无关,据此即可排除A、B、D三项。答案:C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

10、权贵。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B萧燧刚直敢言,所奏切中时弊。皇上向他征询意见,他乘便讽劝皇上亲近君子疏远小人,亲信有功可赏赐财物却不可赋予权力,得到皇上赞许采纳。C萧燧政绩卓著,受到皇上嘉勉。严州面积狭小财物匮乏,他勤俭理政,以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皇上升迁萧燧的职位,调他去治理婺州。D萧燧回到朝廷,仍关注各地大事。淳熙年间,江浙两年水涝干旱,他奏请下诏诸司协助解决,又奏言广西百姓深受身丁钱之害,建议大多得以施行。解析:要审清题意,要求选不正确的一项,其中三项正确。然后针对每一个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区域,对

11、其进行对比分析,看所说的内容是否相符。原文说的是“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即秦桧当权,他的亲党密告萧,而不是秦桧与其亲党密告萧。答案:A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译文:_(2)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译文:_答案:(1)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得分点:杂糅、浇浮、宜、内治,句意)(2)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得分点:异路、与、安、坐视,句意)参考译文:萧燧

12、字照邻,临江军人。萧燧天生聪慧过人,年少时就能写文章。绍兴十八年,考中了进士。他被授予平江府观察推官之职。当时秦桧执政,秦桧的亲党秘密地告诉萧燧,秋试时一定会让他去主持考试,萧燧问其中的原因,(秦桧的亲党)说:“秦桧的儿子将要参加考试,想把这件事托付给你。”萧燧听后大怒说:“刚做官,怎么敢欺骗我的良心呢!”秦桧从此对萧燧怀恨在心。不久萧燧被贬到秀州,到了那里官员多了,就另换一个官员前去主持考试,秦桧的儿子秦熺果然排在前面。孝宗初年,他被授予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官员轮值上殿策对时政利弊时,萧燧提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的任官原则,皇上非常高兴,写了用人论交给各位大臣。淳熙二年,升任起居郎。在此

13、之前,他调查官员的过失,朝廷上的议论多与萧燧有关,因为萧燧未曾做过县令,于是就任命他为左司谏。当时的宦官甘昪的门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的族叔秬都在朝廷之外拿着符节,(凭着宫里)有依靠,没有好的表现,萧燧都上奏罢免了他们。当时复议录取官吏,皇上以此问萧燧,他回答说:“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如果自恃一点小富裕,萌生骄奢心理,不是我所能明白的。”皇上说:“忠言啊!”他趁机劝谏皇上正纪纲,接纳正直的谏言,亲近有修养的人,远离奸佞小人;亲近的人有功劳可以通过俸禄来奖赏,不可以给他们权力。皇上都赞许并采纳了。萧燧出京管理严州。严州土地

14、少,财力困乏,他刚到严州时,官府的钱不到三千串,萧燧通过勤俭执政来使财用富足。两年间,用盈余填补拖欠的赋税,各地都感到宽松。皇上正吝惜授予官职,没有功劳不授予官职,下诏说萧燧治理郡县有功劳,授予他敷文阁待制之职,调他去治理婺州。道路上满是严州的百姓,几乎不能走,送萧燧出严州境外的百姓达千人。婺州与严州相邻,百姓非常了解制度,不费力气治理好了。一年天旱,浙西常平司请求施予严州粮食,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为此向朝廷请求,发放皇粮来救济百姓。八年,皇上下诏书召回他,他说:“江浙一带两年水涝干旱,希望皇上下诏为百姓说话,仍令各主管部门放松各郡县

15、的赋税,不要催得太紧。”十年,皇上说广西一带百姓的人口税很难收取。(但萧燧到后)事情大多能够执行。百姓感激皇恩浩荡,这一带的人口税减半,也是自萧燧开始的。萧燧绍熙四年去世,终年七十七岁。(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89题。古歌(汉乐府)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来源:Z.xx.k.Com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8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答:_答案:抒发了出塞戍守的士兵漂泊异乡、有家难归的痛苦和离家万里的痛苦怀思。9这首诗是怎样表现“愁”的?请结合诗句分析一下。(6分)答:_答案:首句直抒胸臆,“秋风萧萧愁杀人”将主人公心头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