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互教互学”高效课堂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开题报告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78482822 上传时间:2023-03-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改背景下“互教互学”高效课堂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开题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课改背景下“互教互学”高效课堂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开题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课改背景下“互教互学”高效课堂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开题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新课改背景下“互教互学”高效课堂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开题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新课改背景下“互教互学”高效课堂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开题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改背景下“互教互学”高效课堂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开题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改背景下“互教互学”高效课堂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开题报告(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新课改背景下“互教互学”高效课堂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重要意义 1、学校跨越发展的需要 随着教育均衡化的发展,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内涵式发展、创品牌特色之道,构建学校新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我们每一名南外人面临的新课题。通过对学校过去多年来在教育管理中的“三字经素质教育”的梳理和提炼,我们形成了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管理团队和值周班级、团队学生会等学生自治组织,让同学们参与到学校管理中。在此基础上,各班实践以六人小组的班级自主管理新模式,让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真正成为了成长的主人。既然学校班级管理能够充分发动学生自主管理,那么能否让学生在学习上能主动学习,让团队力量破解学

2、生学习困难呢?2、现代教育目标的要求 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教学,其基本出发点是促动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但要考虑各学科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并实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在使学生获得对知识理解和解决的同时,在思维水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特别是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得以进一步体现。但学生往往都是有惰性的,没有一个好的学习组织(小组),没有一个好的评价机制,没有准确的引导,这个目标实难达到。所以,如何培养小组学生协调解决问题,对学生实行引导成为教学中的核心问题。 3、学校科研课题的深化 因为受应试教育中片面

3、追求升学率的长期影响,教学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考,学生练;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还是较普遍。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课业负担重,教学效率低下。这既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妨碍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认为,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以团队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水平,以达到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目标。虽然,我校确立了区级科研课题“农村初中课堂组织组织教学研究”,先后在数学学科、英语学科和语文学科实行了校级、区级、市级“关于小组合作学习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该这些课题研究仅从教师单一的学科教学角度实行了研究,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教学网络,让学生在学校中的学

4、习和生活置身于团队的协助之下更好的发展。特别在教学的“导”(即自我学习的方式、方法、评价手段)和学生的“学”(即利用一切可能的教育环境、设备、资源等实行有效学习、主动学生和学会学习)的研究还是很滞后。我们希望在现代课程改革新思路的指导下,利用各种有效资源,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特色”和“教学评价”上下功夫,力图探索一条新路子来改变教师的教育观点、教学手段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自由发展,学生的素质得到提升;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间的密切联系,最终将学校科研课题“农村初中课堂组织组织教学研究”进一步深化

5、和拓展。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情况,我校大力推动课堂改革,突破发展瓶颈,最终确立了农村初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的科研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依据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改革理论和小组合作学习相关理论为指导,紧紧围绕小组活动的展开为重点,扎实展开小组活动的有效性研究,实现有效的小组构建、小组展示平台、小组考核评价体系,以促动新课改内涵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为重点,以促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核心,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操作模式,并总结相关的规律,形成较为系统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推动学校新课改的展开,最终实现课题研究的目标,全面提升我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主要依据

6、 1、理论依据 综观国内外相关合作学习研究的文献,我们发现合作学习策略是社会学和心理学理论的具体使用。 (1)集体动力理论 集体动力的研究为合作学习理论的创立提供了重要启示。所谓“集体动力”是指来自集体内部的一种“能源”。在合作性交往团体中,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成员能够互补、碰撞智慧的火花,还能够增强自信心,产生自重自尊的情感。从集体动力的角度来看,合作学习理论的核心能够用很简单的话来表述,当所有的人聚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工作的时候,靠的是相互团结的力量。这为小组内的每个人提供了动力,使他们相互勉励、相互配合,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2)动机理论 合作学习的动

7、机理论主要是研究学生活动的奖励或目标结构。在动机主义者看来,合作性目标结构创设一种只有通过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 (3)认知理论 认知观强调学生共同活动本身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它认为,因为与信息的心理加工过程相关的原因,学生间相互作用本身便能够提升学业成绩。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如果要使信息保留在记忆中,并与记忆中已有的信息相联系,学习者必须对材料进行某种形式的重组。精制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即是向他人解释材料。 (4)自控论理论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是满足主体内部需要的过程。柯尔曾指出,青少年学生所以鄙视学业成绩的价值、迷恋于运动场和演艺界的明星人物,原因在于他们内在的强烈归属

8、感、从众心理和得到表现的渴望能从中得到满足。他们需要同伴的接纳、认可,需要表现其对团体的贡献。 (5)社会凝聚力的理论 合作学习对于学习成绩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社会凝聚力为媒介的。实质上,学生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是因为它们相互关心并希望彼此都获得成功。社会凝聚力的观点认为,学生们帮助小组同伴学习是由于他们关心集体。社会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突出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活动,以及小组活动过程之中和之后的小组加工活动或小组自我评议活动。 (6)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教师与学习伙伴)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文字教材、音像资料、多媒

9、体课件、软件工具以及Internet上的教学资源)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是教学资源的提供者;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对象;媒体是创设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发现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教育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政策依据 (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10、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成都市中小学现代课堂教学实施意见指出:“教学过程是思维互动的过程,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现代课堂教学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学生

11、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其主体性应得到充分的尊重,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4)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这就要求我们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现实依据 (1)我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我校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仍较多的承袭着传统教学的特点。在课堂上,教师用非直观手段对教材作信息报导式阐述,学生需仔细听讲并领会教师的讲解,通

12、过记忆、模仿掌握新知识,并通过大量练习来巩固。学生主要是通过感官进行学习,即使有少量的思考活动,回答问题也是学生在教师事先设计好的路线下完成的,缺少独立的认识活动,因此,在成绩居于中下等的学生中,常出现“上课听,下课丢,做就乱”的现象。新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教育面向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针对我校教学中的问题,我们对学生进行了广泛的调查。调查显示我们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学控制主要来自于教师,而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未能参与控制,不能使教学系统达到真正的动态平衡。“解决问题”时,常常是教师一讲到底,学生只能在教师的驱使下进

13、行学习,没有或少有“主体产生问题”的亲身体验。信息反馈渠道不畅通,“学习者学习中的问题”不能及时在课堂上反馈出来,教师获得的常是延时的反馈信息,不便于调控教学。学生的学习方法还不够科学和优化,甚至于一部分成绩不错的学生学习方法不好,对于自学这种好的学习方法很多学生不欢迎,被动内化知识现象严重,说明我们的教学在学生学法指导上重视不够。对学习中问题的调查:有4%的学生怕学习任务;有54%的学生不怕但不愿主动学习,其余学生做得很好;同意由教师做答案的最后的仲裁者的占69%。这说明学生对合作学习及解决问题这一认识差距还很大。 (2)我校虽然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却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工作,我们先后进行了校级

14、、区级、市级“初中数学问题导学研究”、“农村初中课堂组织教学研究”。各级教研组均有自己的小课题进行具体的研究工作并服务于教学,通过对教学模式的研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们更希望在新课程改革新思路的指导下,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导”(即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评价手段)和小组成员的“学”(即利用一切可能的教育环境、设备、资源等进行有效学习、主动学生和学会学习)进行广泛深入、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力图探索一条新路子,从而改变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让“不同的人在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总

15、体目标 1、通过研究,探索出班级德育管理中的“小组的构建和评价”的策略和方式。 2、通过研究,探索出学生 “合作学习”的策略和方式。 3、通过研究,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提高课堂效益,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和适应生活的能力。 (二)主要内容 1、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班级小组构建及评价”的设计研究。 2、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学科小组团队互助方式及评价”的设计研究。 3、各学科“合作学习”中的教学策略和模式研究。 (1)研究小组合作中的各项具体环节及相应处理办法,形成各学科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 (2)研究在教学中对“学习问题”的解决方式和策略进行研究,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展示和验证掌握新知识,从而形成“学”的模式。 (3)研究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环境下的教师教学行为基本要求。 五、实验研究的基本原则 实验原则,是指基于人们对中学课堂主体性学习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在实验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总的说来应做到: 第一,这个实验,它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素质为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点决定了我们的模式研究、课程设计应以育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把促进他们的主体性学习发展置于核心地位,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实验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学习的模式必须以促进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