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设计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78353540 上传时间:2022-09-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设计(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设计主要内容如下: 照明和插座的设计,要求正确选择光源和灯具,满足经济合理,节约电能,安全可靠的设计原则。低压配电系统为TNCS系统,电压为380/220V,采用放射式或树干式供电。防雷与接地系统设计中,本工程根据第二类防雷建筑物设计,防雷接地和电源重复接地、弱电系统接地共用接地装置,其联合接地电阻。有线电视系统中,本工程按分配-分支系统进行设计,电视信号传输的同轴电缆直接埋地引入本楼的电讯一体箱。电话及数据网络系统,电话系统由交接箱树干式配线至各层电讯一体箱,数据网络系统由网络交换机放射式配线至各层电讯一体箱。关键词: 照明;插座;供配电;防雷与接地;有线电视;电话系统及网

2、络梧桐馨园小区18#楼电气设计第一章 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高层住宅的电气设计要求也相应提高,技术标准及施工工艺都在发生变化,不断有新的技术规范出台,建筑电气设计不仅要充分考虑用电负荷日益增长的需要,而且还要同时满足供电的可靠性及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实用技术知识宽广,工程能力强的电气领域人才。建筑电气设计也决定了住宅建筑的现代化程度,它对于住宅建筑的美观、实现住宅建筑的使用功能、保障居住者的生命财产安全、降低住宅造价,均有一定的影响。 本设计题目为梧桐馨园小区18#楼电气设计,本工程为一类高层建筑,一至十八层均为住宅,框剪结构,其住宅生活用电为三级负

3、荷,二类防雷建筑物设计。 第二章 照明系统设计2.1 照明系统概述电气照明设计的原则是安全、适用、经济、美观。2.1.1 照明的方式对于正常照明来讲,由于建筑物的功能和生产工艺流程的要求不同对照度的要求也不同,于是对照明方式的要求亦不同。照明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般照明: 分区一般照明: 局部照明:局部照明一般在下列情况中采用: 局部需要较高的照度; 由于遮挡而使一般照明照射不到的某些范围; 视觉功能较低的人需要有较高的照度; 需要减少工作区的反射眩光; 为加强某方向光照以增强质感时。 混合照明:注意下列工作场所可采用白炽灯:1 )要求瞬时启动和连续调光的场所,使用其他光源技术经济不合理时

4、;2 )对防止电磁干扰要求严格的场所;3 )开关灯频繁的场所;4 )照度要求不高,且照明时间较短的场所;5 )对装饰有特殊要求的场所2.1.2 照明的种类照明按用途可分为:正常照明、应急照明、警卫值班照明、障碍照明、节日彩灯和装饰照明等。2.1.4 照明设计的原则及程序 照明设计原则:2首先从建筑物的功能出发,在满足照明质量要求的基础上,正确选择光源和灯具:既要经济合理 、节约电能,又要保证安装和使用安全可靠;配合建筑物的装修,考虑发展变化预留照明等条件等。 设计程序:照明设计的程序主要分为:收集照明设计的初始资料确定照明设计方案;进行具体的照度计算和设计(又称深度设计);绘制照明设计图纸等。

5、第三章 插座系统设计3.1 插座系统的设计 插座在住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用电设备通过它连接电源。是人们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终端装置之一,插座的位置及数量应根据电器的使用情况和室内装修的美观来确定,增加回路、插座的数量。现在的家用电器大功率电器设备越来越多,对于安装特定的大功率设备一定要特别注意,需要单独自成回路,例如:空调、热水器等。3.2 插座系统设计规定插座的额定电流:连接固定设备者,应大于设备额定电流的1.25倍;连接非固定设备者,不宜小于10A.插座线路的载流量;对固定设备使用的插座供电时,应大于插座的额定电流;对非固定设备使用的插座供电时,应大于总计算负荷电流,且导线截

6、面不应小于 BV-2.5 。需要连接I类家用电器的插座,必须设置带有PE线连接孔的插座,为满足I、II类家用电器使用时,一般应采用带有单相二孔及单相三孔的组合式插座。第四章 电话系统及网络系统的设计4.1 电话系统的概述发达国家在80年代之前已完成了电话普及工作,即电话普及到每一个企业和每一个家庭。而我们要完成这一任务还有待进一步努力,近年来我国电话普及率提高很快。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绝大多数地区处于电话发展的高速增长阶段。到2003年3月,固定电话用户数达22562.6万,移动电话用户22149.1万户。随着微电子技术、光纤技术、计算机硬件技术及其软件技术及其终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

7、广泛应用,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密切结合,通信技术正不断发展。现代通信网正向数字化、综合化、智能化、宽带化、个人化的方向发展。目前发展较快的电话通信新业务还有数据分组交换业务,会议电视业务,移动通信业务等等。随着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电话通信的功能会更加拓展和完美,但这些功能的实现都是基于电话网和程控数字交换机来实现的。7现代社会正迈入信息时代,信息通信已成为建筑物必备的功能之一,而电话通信网是实现这一功能的基本设施。运用电话通信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生产、办公、商业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在现代智能建筑中,办公自动化是极其重要的功能之一,在办公自动化中要实现话音、图像、数据、文件的传输

8、和交换,而电话网和程控数字交换机是实现智能建筑对这些多元化通信功能要求的基础。话音通信功能是最常见的基本功能。通信的目的是实现某一地区内任意两个终端用户间的信息交换。要完成这一目的,必须要解决三个问题:信号的发送和接收;信号的传送;信号的交换。第一个问题由用户终端设备来解决,如电话、机等;它的主要功能是进行待发送的信息与信道上传送的信号之间的转换。它还能产生和识别系统内的信令或协议;第二个问题有各种类型的传输设备解决,从最简单的音频传输线到复杂的多路载波设备,微波设备,数字通信设备以及光纤设备等等,它的主要功能是有效可靠的传输信号;第三个问题有各种类型的交换设备来解决,它的主要功能是完成信号地

9、交换,有电路交换、分组交换等等。一个完整的通信网络应有终端设备、传输设备和交换设备三部分组成。 4.2 网络系统的概述网络系统在智能建筑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是简单的计算机之间的联网,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采用系统的设计方法。 实用化,先进性。从实用的观点出发来考虑网络系统的总体结构,满足系统技术要求,同时应该选用先进的符合国际标准的可以开发的系统产品。 模块化,扩展性。网络系统应该采用模块化设计,便于在网络工程中根据投资等情况的变化而加以调整,同时又是一个开放式系统,以保证系统的扩展。 工程化,可靠性。在网络系统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工程的要求,在达到系统业务需求的前提下,确保更高的可靠

10、性。 集成化,高效性。网络系统是通信子系统、控制子系统、办公自动化子系统筹集成的基础,要体现集成化设计思想,所有子系统有机地集成一个智能建筑系统,保证总系统的高效性。网络系统的设计原则 充分满足当前各种信息服务的需求,同时为将来的系统扩充国有充分余地。 充分考虑与其他子系统之间的联系。 统一规划,全面设计,做到有很有据,有条有理。 符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的开放系统互联标准(OSI)和实用的TCPIP协议系统标准。 便于维护和管理。 在保护实现系统需求的前提下,提高系统的性能价格比。 网络需求分析 ,在设计时应进行下列网络需求分析: 功能需求。有信息传输、资源共享、电子函件、网络服务器

11、、网络管理、网络控制。网络安全、网络升级等。 性能需求。有服务效率、服务质量、网络结构、网络响应时间、数据传输速度、资源利用率、可靠性、性能价格比等。 环境需求。主要相地理分布、用户数及其位置、用户间的距离、用户群的组织特点,还有特殊的限制(如电缆等介质布线是否有禁区等)。 其他子系统的需求。如办公自动化系统、设备控制系统等对网络提出的要求。 设计约束。包括需遵守的其他标准,各行各业的不同特点,以及投资对网络设计的影响等。设计考虑的主要方面 网络系统的一般技术要求。主要有网络通信协议、主机系统结构、主机响应速度、网络服务器通信协议、网络服务器入网速度、客户机通信权益、客户机入网速度、交换端口分

12、配、广域网联接、网络管理、网络管理平台、网络划分、网络升级、网络主干系统速率等。 网络信息点总结。按照统计数据进行网络信息点总结。 主干网设计。 水平分支网络结构。 主服务器是整个网络的核心,有大量的数据进行处理、存储和转发,一般应不低于100Mbps速率入网。微机服务器也要求以100Mbp速率入网。 网络分段。 广域网联接。参考文献1 瞿义勇.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强电部分)应用图解.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62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电气分会编.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实施指南,2008.53 愈丽华.电气照明.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14 唐海.建筑电气设计与施工(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85 李蔚.建筑电气设计常见及疑难问题解析.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0.116 戴瑜兴.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数据手册(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67 胡国文.现代民用建筑电气工程设计与施工.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