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文言文学生版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78187382 上传时间:2024-01-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上文言文学生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八上文言文学生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八上文言文学生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八上文言文学生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八上文言文学生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上文言文学生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上文言文学生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八上文言文复习【学习目标】1. 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词义或用法2. 能准确翻译文中的重点语句。、小石潭记(P124)3. 理解文章的内容要点及写作特色。【基础复习】一、请在括号内解释文中加点词。笔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 记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 ? ? 潭西南()而望,斗()折

2、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 差互,不可知其源。)无人,凄()骨,悄),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怆幽邃()()。以其境过清.(?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二、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课文要点】(一)文学常识(1)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在柳州做过三年刺史,后人又称为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并称“韩柳”。因参加王叔文的革新集团被贬为永州司马。(2)本文选自永州八记。这八篇游记各自成篇,但前后连贯,构成一个整体,展现出永州美丽的山光水色。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3、,原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简称小石潭记。(3)“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例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二)内容主旨:(1)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寂凄清之情。(2) 文章第一段写“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第二段中又有“似与游者相乐”,而第四段却又变得“悄怆幽邃”,这是否矛盾?请简要说明。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心中愤懑不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

4、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会流露出来。(三)写作手法(1)本文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来描写景物。先见到小石潭,接着描写石潭的概貌,接着写潭中之景(近处一一远处),最后写潭上的气氛。(2)本文写作上最突出的特色,是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生动细致地加以描画:潭一一小,石一一奇,水一一清,树一一美,环境一一幽静。第一段,整段文字都围绕“石”的特点来写潭的,先用水声、水色从侧面烘托这是个石潭。第二段 正面写鱼,侧面写水,表现水的清澈。第三段运用比喻描写小溪和两岸的 形状。(3)文中的比喻句凝练、形象、生动,如:如鸣佩环,生动形象写出了水声的清亮,悦耳动听;斗折蛇行、犬牙差互,形象地描绘

5、出小石潭西南方向的溪水的曲折。【强化练习】(一)划分句子停顿。皆若空游无所依其岸势犬牙差互(二)课内阅读。1. 与朱元思书中“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一句写出了江水的清澄宁静,小石潭记也有通过“游鱼”描写潭水清澈见底的句子,请默写出其中的一句。2. 下列是对本文的分析,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B. 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C. 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洌”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D?柳宗兀在小石潭记中,描写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等,抒发了自已的喜悦之情。3.

6、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写隔竹林,闻水声,“伐竹取道”才见小潭的经过,给文章增加了探奇的情趣B. 作者描写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二者相互映衬,具有画面感C. 小潭“不可久居”是因为“其境过清”,面对悄怆之景,作者心境不免凄寒悲凉D?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山水的描绘之中,直抒胸臆,表达了被贬流放的忧伤怨愤。3.第四段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8个字被认为是点晴之笔,为什么?说说你的看法。(三)课外对比阅读石以为底,近岸,【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皇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谭,水尤清洌。全 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辍

7、,参差披拂。【乙】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俢鱼。又北曲行圩馀,睨若无穷,然卒入干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注释】渴:地名,指袁家渴。箭:小竹。庥:竹荫。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1)民桥其上()(2)逾石而往有石泓 (3)北堕小谭()(4)卷石底以出(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有泉幽幽然则北通巫峡B.其侧皆

8、诡石怪木其真无马耶?C.然卒入于.渴兴复汉室,还于.旧都D.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 其长可十许步。翻译:(2) 风摇其巅,韵动崖谷。翻译:4. 甲乙两段文字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二、记承天寺夜游 (P127)【基础复习】-、请在括号内解释文中加点词。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笔)无与记乐者(),遂()至(步于()中庭。)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澡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二、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9、。 【课文要点】文学常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写本文时,作者已被贬到黄州四年了。(二)内容主旨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断,透露出他漫步的悠闲,赏月的欣 人生的感慨。(三)写作特点(1)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四种表达方式。其中喜,贬谪的悲凉,1月下漫步(叙述)2庭中月景(描写)3月下感慨(抒情、议论)(2)新颖的修辞,传神的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三句话是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积水空明”四个字,来 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

10、; 荇交横”来比喻月下清丽淡雅的竹柏倒影,写出了疏影摇曳的动态美。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无一个月“藻字,却无处不在写月,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3)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里的“闲人”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作者自称为“闲人”,是以“闲人”自傲,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无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以“闲人”自嘲,透露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4 )甲文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能看出苏轼与张怀民的友情。如“念无与乐者”可见只有怀民可以共同游乐;“怀民亦未寝”可见两人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见两人志同道合,志趣

11、相投命运相同。【强化练习】(一) 请有“ / ”线标出句中的停顿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二)理解性默写。1. 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 2 .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 。(主旨句)(三)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1. 本文以“月光”为线索,通过“念月”、“赏月”、“议月”结构全篇,抒写了作者独特的心境。下列苏轼的咏月名句中,最贴近本文所写心境的一句是()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B?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C.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D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2.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中的“入户”;“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的“转”、“低”、“照”用得很有特色

12、。下面诗句中写法与此相同的一句是(A.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苏轼)BC.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D3 ?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月明千里照平沙。(苏轼)?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四)对比阅读【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乙】余尝寓居惠州嘉 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

13、! ”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注】木末:树梢。死敌:死于敌手。死法:死于军法。恁么:如此,这样。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怀民亦未寝.(2)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 (4)思欲就亭止息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3 ?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三、晏子使楚(P66)【基础复习】一、请在括号内解释文中加点词。笔晏子

14、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 记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 ()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 ?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 ”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 ()对曰:“婴闻之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课文要点】(一)文学常识1. 晏子使楚是后人搜集齐国大夫晏婴的言行编辑而成。2. 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历任齐灵公、庄公和景公的卿相,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二)内容主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