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理工大学2013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说明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78187352 上传时间:2023-08-27 格式:DOC 页数:74 大小:1.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理工大学2013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说明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河南理工大学2013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说明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河南理工大学2013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说明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河南理工大学2013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说明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河南理工大学2013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说明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理工大学2013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说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理工大学2013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说明(7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1.1 井田概况1.1.1交通位置张村矿位于汝州市南15km处。行政区划属汝州市小屯镇蟒川乡管辖。地理坐标东经11249081125228, 北纬340206340352。区内交通方便,焦枝铁路从井田东侧通过,运煤专用铁路线已从小屯火车站通至东邻的三里寨井田朝川一、二号矿井。本矿工业广场东距小屯站8km,西北距XX市100km,东北距XX市150km,东南距XX市70km,均有柏油公路相通图1-1。图1-1 交 通 位 置 图1.1.2地形地貌张村井田位于汝XX岸,朝川矿区中部,属低山丘陵与平原过渡区,地势西高东低,最高处土门村北标高232.85m,最低处蒋公河床标高2

2、00.85m,相对高差32m。1.13河流水系本区属淮河流域,汝河水系,流经井田内的河流有黑龙庙河和蒋公河,均自西南向东北迳流,河水流量的变化受大气降水控制,具有暴雨季节剧增,旱季锐减的特点。1、黑龙庙河:起源于矿区南侧,经黑龙庙村沿井田西侧向东北迳流,出区外于栗屹当村南流入蟒川河。1982年3月7日实测旱季流量O.0006m3/s,1983年8月12日实测洪峰流量80m3/s,地表水对矿床充水无影响。2、蒋公河:起源于矿区西南8km处的磨窝附近,流经朝川、张村等地,在井田内芦店村西与孙店河汇流,经三里寨井田范湾附近时,沿二 1煤层露头流至朝川矿商业区被引入人工河道,最后出区外注入汝河。198

3、2年5月断流,1983年8月12日实测洪峰流量251m3/s,经地下水连通试验证实,地表水对矿床充水影响不明显。3、朝川水库:位于井田外蒋公河中游,是矿区内较为重要地表水体,控制流域面积21km2,坝高19m,坝顶长126m,总库容量194104m3,有效库容量150104m3,汛期发生岸壁渗漏,对矿床充水有一定的影响。1.1.4气象地震本区为大陆性干旱气候,据19571983年观测资料:历年平均气温14.2,最高气温44.6,最低气温-18。历年平均降水量为652.8mm,年最大降水量为1170.9mm,年最小降水量为332.8mm,月最大降水量328.6mm,日最大降水量161.2mm,一

4、次最大降水量281.2mm,最大积雪厚23cm,大气降水集中在79三个月。历年平均蒸发量1834mm,最大蒸发量2250.4mm,最小蒸发量1428.8mm。历年平均绝对湿度12.6毫巴,最大值38毫巴,最小为0,历年平均相对湿度66.1。冬季多西北风,夏季多东南风,最大风速24m/s,冰冻期为当年11月至翌年3月,临汝最大冻土深度约18cm。该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地震烈度小于六度。根据临汝县记载,1809年夏地震,汝水溢,伤人无数。1827年3月23日曾发生过地震。经国家地震局XX省物测队鉴定,前一次地震烈度小于度,后一次为有感地震。1972年5月开始对地震进行系统观测,在1972年12月2

5、日和1973年12月1日各发生一次地震,震级为1.21.3级。本区属于三级地震区,地震烈度小于度。1.1.5矿区内工农业生产及主要建筑材料供应情况区内农业盛产小麦、玉米、棉花、花生、大豆等多种作物。矿产资源有煤炭、铝矾土、石英岩、石灰岩、白云岩、花岗岩等多个品种。工业有化工、建材、轻纺、农副产品加工、采矿、机械加工等支柱行业。矿井建设所需要建材可以就地取材,也可由公路运入。1.1.6水源电源可取自处理后的井下水。双回路电源分别引自王寨变电所和朝川变电所供电等级为110kv。110kv变电所已经XX电力设计所设计,土建已施工完毕,设备已订购。1.1.7生产矿井及老窑本矿南部相邻矿井主要有渠庄煤矿

6、、贾岭南煤矿、康元水煤矿,东部与李湾煤矿相邻。北、北东部分别与牛庄井田、三里寨井田相接。 1、李湾煤矿:位于井田东部,1970年动工,1977年投产,由朝川矿务局开办,开采二1煤层,暗斜井多水平开采、立井提升,并配有斜井通风,设计年生产能力15104t,实际生产能力13104t左右,生产开至-100m水平。煤层厚度1.5015.00m,平均厚度4.50m左右,厚度较稳定,结构简单。由于受邻近三里寨一号井田抽排的影响,本矿涌水量不大,正常涌水量60m3/h。2、贾岭南煤矿:位于本井田南部浅部。该矿1989年动工,1995年投产,设计年生产能力3104t,开采最低标高-100m左右,累计开采19.

7、36103m2,动用储量4.46104t。揭露煤层厚度1.433.98m,平均厚度2.65m左右。由于该矿位于浅部,正常涌水量30m3/h。3、三里寨一号井:位于三里寨井田浅部,1970年动工,1980年5月投产,开采二1煤。原设计年生产能力为60104t,后改为45104t,近年年产30104t左右,由朝川矿务局经办,现归属平煤集团,有中央主、副井,西主、副、风井及东风井,均为斜井,多水平上山开采,开采水平-200m左右,煤层厚0.7010.OOm,平均5.OOm左右,区内构造复杂,小于10mm断层繁多,煤层底板起伏较大,构造对煤层的破坏较为严重,以至很难设计正规采区,建井期间,东风井作至+

8、110m水平时,底板突水,涌水量380m3/h。主斜井作至+44m时,底板突水,涌水量720 m3/h。矿井排水量旱季663.22m3/h,雨季1939.64m3/h,平均约1050m3/h。该矿属低沼气矿,煤层顶板岩体质量分类为类,生产设备较为完善。4、三里寨二号井:位于三里寨井田浅部,原由朝川矿务局经办,现归属平煤集团,开采四3、五2煤。1970年建井,1978年投产,原设计年生产能力30104t,后改为45104t,现年生产能力45104t,有主、副、风井三口,为斜井多水平连续上山开采,四3煤厚03.OOm,平均厚1.90m;五2煤厚1.002.OOm,平均厚1.80m,中上部常有夹矸一

9、层。区内发育一定数量的小断层,但对采区的布置影响不大。本矿属低沼气矿井,矿井涌水量在16.03m3/h至53.13m3/h之间,水文地质条件较为简单。1.2 地质特征1.2.1地层井田内揭露地层有寒武系崮山组;石炭系XX组、XX组;二叠系XX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第三系、第四系。其中上石炭统XX组、下二叠统XX组、下石盒子组、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为含煤地层,按先后沉积时序分述如下:1、上寒武统崮山组井田的西南部山区和朝川矿区的东南部均有大面积的出露。岩性为灰色、浅灰色微带浅红色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厚层状,局部见紫红色条带,夹泥质灰岩,底部白云质灰岩具细鲕状结构,风化表面呈灰黑色为

10、其特征。厚129.76162.71m,平均146.24m,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2、石炭系包括中统XX组和上统XX组。中统XX组岩性主要为浅灰色、灰绿色局部紫红色铝土质泥岩及铝质岩,具鲕状及豆状结构,含较多黄铁矿结核,致密块状,常夹12层透镜状或鸡窝状赤铁矿。本层岩性稳定,但厚度变化较大,与下伏崮山组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厚1.1711.65m,平均6.50m。上石炭统XX组主要由灰、深灰色石灰岩、泥岩、砂质泥岩、砂岩和煤层组成,依其岩性组合可分为三个岩性段。下部灰岩段,由L1L2两层深灰色生物碎屑泥晶石灰岩、砂质泥岩和薄煤层组成,其中一1煤层局部可采。石灰岩中主要含蜓类化石。Ll、L2发育较差,局

11、部相变为泥灰岩或砂质泥岩。厚7.309.80m,平均8.75m。中部砂泥岩段,由灰色、深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夹薄层灰岩组成。夹2层不稳定薄煤层。含轮叶、瓣轮叶植物化石。厚4.327.60m,平均6.20m。上部灰岩段,主要由24层深灰色生物碎屑细晶灰岩、泥质灰岩、砂质泥岩、泥岩及23层薄煤层组成,厚8.1012.80m,平均11.20m。其中一8煤层较稳定,属大部可采煤层,其顶板为深灰色厚层状硅质灰岩,常夹一薄煤层,岩性致密坚硬,含较多的黑灰色燧石结核及燧石条带。层位稳定,厚度变化不是很大。厚4.5011.50m,平均6.91m。与下伏XX组呈整合接触。3、二叠系P包括下二叠统XX组、下石盒子组

12、、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和石干峰组。下二叠统包括XX组和下石盒子组,厚度296.58434.40m,平均364.19m。XX组二煤段:主要由浅灰色、深灰色细中粒岩屑石英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和煤层组成,含煤四层,其中二l煤层为井田主要可采煤层。二1煤层底板为深灰色砂质泥岩,夹细砂岩条带,含黄铁矿结核及透镜状菱铁质结核,厚3.007.00m,分布稳定。下部夹二0煤层。二3煤层之上为浅灰色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具大型板状交错层理,层面富含炭质和云母片,厚度14m左右。大占砂岩之上为灰深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和灰色泥质胶结细中粒长石石英砂岩,俗称香炭砂岩,该砂岩不甚稳定,有时与大占砂岩合并,偶夹12层煤线。该段含

13、科达、羊齿类植物化石较多。厚度47.7175.78m,平均56.43m,与下伏XX组地层呈整合接触。下石盒子组 :下起砂锅窑砂岩底界面,上止于田家沟砂岩底界面,共有三、四、五、六四个煤段组成,含煤612层,其中四3、五2煤为大部可采煤层,四2、五3煤为局部可采煤层。厚248.07358.63m,平均307.76m,与下伏XX组地层呈整合接触。a三煤段:按岩性组合划分为三个差异明显的岩性段:底部砂锅窑砂岩段、下部大紫泥岩段及上部含煤段。煤层赋存于上部含煤段,共含煤7层,通常12层,岩性主要由灰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夹细、中粒砂岩组成。厚度79.21107.06m,平均99.19m。 b四煤段:底部

14、起于K4砂岩底界,顶部止于四、五煤段分界砂岩底界,岩性主要由灰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夹细、中粒长石岩屑石英砂岩和煤层组成。常见四2、四3煤层,其中四3煤层、四2煤层,为井田局部可采煤层,四2煤厚01.63m,平均0.70m;四3煤厚1.224.20m,平均厚2.64m。该段含植物化石,厚度43.9059.30m,平均55.10m。c五煤段:顶界止于五、六煤段分界砂岩底界面,由浅灰色中、细粒石英砂岩、长石岩屑砂岩、灰色、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组成,底部四、五煤段分界砂岩为浅灰灰白色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岩屑长石石英砂岩。该段含煤8层,可采煤层和大部可采煤层主要发育在煤段中、上部,一般12层。五2煤层厚0

15、2.26m,平均1.25m;五3煤层厚02.17m,平均厚1.01m。该段厚度45.1474.60m,平均61.87m。d、六煤段:岩性由浅灰色细中粒长石岩屑石英砂岩,灰绿色、暗紫色、紫斑状泥岩及深灰色砂质泥岩、粉砂岩和煤层组成,含煤13层,其中六2煤相对较发育,厚01.97m,平均厚0.29m,局部地段偶尔可采。本段厚度80.66m117.61m,平均厚91.60m。下部为浅灰色灰白色粗粒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硅质胶结为主,底部含砾。岩性基本稳定,16勘探线以西较为发育,一般厚度在8m左右。下距五3煤约20m左右,上距六2煤约50m左右,可作为标志层。砂岩之上大部地段为一层厚约10m左右的紫红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