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汇编5篇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78161744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汇编5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汇编5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汇编5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汇编5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汇编5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汇编5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汇编5篇(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学生活多姿多彩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汇编5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能认读本课的生字词,理解不懂的词语。 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乌塔是如何独自一人游欧洲的。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要认真思考,要有自己的见解。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从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这件事中受到启示:我们中国孩子也应该学会自立。 二、学法引导 ()教师教法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激发、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使其自身的语文自学能力在研究、发现、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得到提高发展,体会到学习进步的快乐。培养他们自主、

2、自信的优良品质。 (二)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研讨、全班汇报交流。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难点 教学本课时应引导学生着重探讨:年仅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你对此事有何看法和见解?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二)疑点 114岁的乌塔为什么要独自一人游欧洲?她就不怕遇到危险吗?遇到困难时,她会怎样解决? 2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她的爸爸妈妈会不会担心她?她的父母对此事会怎样想? (三)解决办法 1可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了解的有关外国孩子生活和学习情况的资料,有助于学生理解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 2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多想,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

3、见解和看法。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发动学生互助解疑,在讨论交流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教学步骤 ()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旅游时,你们是不是由爸爸妈妈带着?可是一位14岁的德国小姑娘竟然独自一人游欧洲。你们想不想了解这位小姑娘是怎样独自一人旅游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7课。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交流初读感受,提出疑难之处。 (教师梳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再读感悟,研讨释疑 1学生带着问题去读

4、书,认真思考,自读自悟。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互助解疑。 (l)教师引导学生着重研讨你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有何看法和见解? 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有的同学会认为乌塔还小,不应该一个人外出旅游,这样太危险;有的同学会认为只要做好充分准备,乌塔可以一个人外出旅游,这对她今后的成长会有好处 (2)谈一谈你对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这句话的理解。 (3)你认为中国的孩子缺少乐趣吗? (4)出示课文插图,看插图,你认为乌塔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4学生交流课前搜集、了解到的有关外国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等的资料,谈一谈中国孩子与外国孩子有哪些不同之处,你认为外国

5、孩子的哪些优点值得我们中国孩子学习,中国孩子的哪些优点是外国孩子所缺少的? (四)课堂总结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学了本课后,你有何感受,受到什么启发。 教学设计方案 篇2【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借助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和体会以及对课文的有感情朗读,让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确实是天下奇观,

6、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自主理解课文,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释题切入 1、教师背诵一首古诗浪淘沙引入新课的学习。 浪淘沙 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 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 卷起沙堆似雪堆。 知道这首诗是写哪里的景象吗?写的是钱塘江大潮,也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观潮。 2、板书课题: 观潮 (指导写潮字。) 二、检查学生预习 1、检查生字(音难字): 罩、薄、沸、踮、崩、霎。 2、检查全班学生掌握的情况: 识字游戏(借助PPT课件完成)。 三、自读课文 1、读了课文,你觉得钱塘江

7、大潮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样的?课文中用了一个词语来评价钱塘江大潮,找到这个词语。 2、初步理解: 天下奇观。 (谈一谈你对天下奇观的初步感受。) 3、再默看课文: 课文哪些自然段在具体写观潮的过程。 4、再读课文25自然段,看看课文分别写了哪些时段的景象? (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 板书: 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 5、读了课文,你觉得哪个部分的内容最能让我们感受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呢?给大家推荐一下。 既然大家都觉得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最能感受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那等一会儿我们就把这两段重点地读一读。现在我们先读一读写潮来之前景象的段落,说说你的感受。 江面:平。 观潮的人:人山

8、人海。 四、精读课文三、四自然段 1、接下来我们就要重点地来读一读课文中写潮来时的段落。自由读三、四自然段,找出你认为最能看出钱塘江大潮是奇观的句子,理解,读好。 2、学生汇报,教师指导读书: 理解: 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体会: 两丈多高,六米多高。 (学生体会感受壮观,用读书来表现。) 理解: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体会: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感受这种气势。 体会:飞奔。 (速度快。) 体会:浩浩荡荡。 (横贯江面,潮水奔涌。) 体会:山崩地裂。响声巨大。 体会: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指导学生读好。) 3、指导学生把理解后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

9、肯定学生的读书,提出新的要求: 要想读好,要进一步理解课文,刚才读课文的时候有没有什么发现? 教师指导学生发现: 再近些,越来越近。知道是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潮水的(从远到近)。 指导学生体会该怎样读好这种变化? 4、男生读、女生读。 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借助读书来让听的人身临其境。 读完之后学生看视频资料 学生看完后,教师用过渡语激发学生对钱塘江大潮壮观的进一步体会。再读课文。 5、指导学生带着这样的激情读钱塘江大潮潮头过去的段落。体会潮头过去时景象的壮观,人们都被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吸引了。 (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多高了。人们为什么才注意到江水已经涨了两丈多高了?刚才人们看什么去了?) 6、

10、开课的时候,我们对天下奇观有了初步理解,现在学习了课文,我们一定对天下奇观有了更深的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练习说话: 理解天下奇观。说说自己的心情。 7、教师介绍: 钱塘奇景古已有之,感受这种雄壮。再一次地读课文的第一段,再一次品味天下奇观。 8、分享感受: 教师将自己阅读课文后的感受用一首小诗的形式和学生分享。 五、积累好词好句 板书设计 潮来前 观潮 潮来时 天下奇观 潮头过后 第二课时(略) 教学内容 1、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指导学生用已有的学习方法学会并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3、指导学生进行练笔。 教学设计方案 篇3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认识平均分与

11、除法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快乐的动物”这一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倍”是一个生活中常用的概念,教科书没有给它下定义,而是通过“画一画、摆一摆、圈一圈”等具体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倍”的意义。因此,教学时我会充分利用主情境图中提供的素材,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逐步形式对“倍”的认识。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除法算式的意义,99%的学生会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并理解乘法和除法之间的联系,98%的学生会用乘、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倍”虽然是生活中常用的概念,但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倍”这个概念还是比较抽象的,学

12、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二年级学生多以形象思维为主,爱玩、好动,接受新鲜事物快,又敢于挑战自己和他人。因此,教学时要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求异思维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活动。 学习目标: 1、在比较小动物数量关系的过程中体会“倍”的意义,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会用图形直观和除法竖式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3、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经历用图形直观和除法竖式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倍”的意义。 学习难点: 理解“倍”的意义。 学习准备: 教师:课件、15个圆形磁扣。 学生:作业纸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把手伸出来,我们一起玩个拍手游戏。 老师拍2下,请你拍出3个2下,要让老师一下就能听出你拍的是3个2下。 (拍完后师提问:你拍了几下?) 生:拍了6下。 老师拍3下,请你拍4个3下。 师:同学们敏捷的思维表现,迎来了许多快乐的动物,(板书:快乐的动物)它们想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数学知识,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它们的到来。(生鼓掌,课件显示主题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