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有复译不可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78157874 上传时间:2023-03-0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有复译不可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非有复译不可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非有复译不可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非有复译不可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非有复译不可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非有复译不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有复译不可(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非有复译不可 摘要:本文在定义了“什么是复译”以后从翻译的历史性角度切入,分别从语言的演进、翻译主体的历史性和翻译过程的历史性三个方面,用阐释的有限性和无限性原理,结合实例叙述了“为何非有复译不可1/2?”关键词:复译;翻译的历史性;语言一、引言“复译”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历史现象,也是近十年来翻译界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复译现象折射了翻译活动的复杂性,充足反应了翻译活动所包括的各个层面的问题。其中不但包含语言层面,而且还关系到社会、文化、政治、伦理和经济等方面。在这里,本文在翻译过程这一范围内,从翻译含有历史性的角度切入,考察复译现象存在的必须性。二、为何非有复议不可很多我国外的著名翻译家全部提大力

2、提倡复译,比如说,奈达(Nida,Eugene, A.)认为,一部译本,不论它多么靠近原作,多么成功,其寿命通常只有“50年”。翁显良先生在意态由来画不成一书中也认为:“翻译的目标是向读者介绍原作,要是人家懂而不是要人家不懂,因此不能不当代化,而且要不停地当代化,过了一定时期又得把译过的作品重新再译。这种情况是人所共知的。”到此,我们就不禁要思索一个问题:为何非要有复译不可呢?1、语言的历史性从翻译含有历史性的角度来解释,首先,翻译作品的可接收性,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在语言层面上,而语言本身就含有历史性。一部翻译作品,假如语言陈旧,没有时代气息,不符合读者的审美习惯,就势必会被淘汰,就必定要呼叫新

3、的译本的诞生。语言的历史性最先表现了复译的必须性。继续深入研究,我们就会发觉,除语言原因和译文本身(即翻译活动的结果)自外,对于翻译来说,翻译活动的主体和翻译活动的过程也一样全部含有历史性。本着一个动态的翻译观,我们客观的看待翻译的历史性问题,就会发觉:正是因为历史的局限,在翻译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可译”的难关,让译者们留下了一生的遗憾;同时也正是因为历史的无限发展,伴随翻译交流的展开和翻译水平的不停提升,为复译增加了新的可能性。2、翻译主体的历史性就翻译的主体来说,不论是作者、译者还是读者,全部是历史的人,其对文本的阐释全部带有历史的不足。依据伽达默尔(Gadamer)的阐释学理论“历史性

4、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事实。人是历史的存在,有其无法摆脱的历史特殊性和历史不足。不论认识的客体或主体,全部内嵌于历史性之中。”作为一个详细的译者来说,在翻译一部著作时,她的了解,表示和接收和翻译能力时时刻刻全部受到种种限制,一部译作的在其完成的一瞬间,也同时铸下了种种的遗憾。对于语言外原因给翻译带来的限制,所造成的部分必需的“删改”,我们只能把它们看作是翻译活动中所遭遇的不可避免的历史障碍,本着尊重原作的态度,谨慎小心的对待。这么我们以历史的眼光去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大量原文本遭到过这么或那样的改写的现象也全部合乎历史解释了。严复翻译天演论时为了要让译文“真正迎合当初痛切的危机仪式和时代环境的

5、特殊需要”,有选择、有取舍、有评论有改在地加有大量阐发自己看法的按语。书中是很多看法并不是赫胥黎,而是斯宾塞的,书名也只用了原名的二分之一。天演论在翻译史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严先生的做法是当初社会和历史环境下的必定举动,只是这在今天的翻译界是万万不可行。从阐释学的角度看,一个文本的生命要得以延续,必需依靠于读者的阅读和阐释。而且作为广义的翻译活动之一,读者和译者一样,也一样含有历史性。萨特在论及了解活动的历史性时就指出,就读者而言“读者在完全无知和无所不知之间,她有一定的知识,这些知识随时全部在改变,足以向她显示她的历史性。这确实不是一个瞬间仪式,一个超越时间的对自由的纯粹肯定,而且读者也不

6、是在历史的上空翱翔:她置身其间,作者一样也有历史性”1我们所了解的历史只是那一瞬间的历史,和作者对话,对文本的领悟,全部是历史的一个相遇。我们的了解是以我们熟悉的那个世界为出发点,带有我们的“先有”、“先见”和“先把握”去了解原文本。%历史的不足带来的阐释的有限性必定会给翻译带来深刻的影响,由此造成的译文缺点、误译、错译、删译,屡见不鲜。对此我们的的态度应该是理智客观的,我们在看到困难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事物发展的主动方面。对于翻译来说,阐释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过程,也是一个不停发展的过程,阐释活动也含有无限性,我们期待着以后人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对过去的不足加以改善。我们应该建立起动态发展的翻译

7、观,总整体上把握翻译活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3、翻译过程的历史性因为本文主意在于用翻译的历史性原理来解释复译现象,不在回顾翻译的发展史,加之上文关键叙述了翻译的历史不足,因此在本节作者将关键论述翻译历史发展的无限性。根据伽达默尔的理论“文本是开放的,其意义永远不可穷尽。所以,它是超越生成它的那个时代的。这是为不一样时代的大家对于它的了解提供了可能性。”基于以上的看法,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和翻译研究的作者,张德让认为“因为了解的历史性,文本的意义也永远不会在某一点上被固置、被规范,而永远处于向未来生成的无限可能性之中。”并得出结论“一部译作只能是对原作生命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续和扩展,起本身却有不可

8、能超越时空的不朽”。这么从历史无限发展的角度看,我们就会发觉任何文学作品的价值全部不是凝固不变的。一部译作只能是对原著的一个了解,一个阐释。文学作品是个相对开放的符号系统,她本身就需要大家不停去解读。任何一位译者,不论她学识、修养、翻译水平怎样,不论她怎样努力全部不可能穷尽对原作的生命和价值的认识。她只能提供给读者一个尽可能靠近原作的译本。从接收美学的角度来解释,不一样时代的读者的接收意识是不一样的,而且随历史发展而改变。想要一劳永逸的那出一个翻译的“定本”满足全部读者是不可能的。每个严厉的译本全部深深地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从翻译实践的角度来看翻译过程的历史性:翻译活动的形式和内涵在不停地丰富

9、,大量的翻译实践也证实,“人类的翻译能力伴随历史的发展而不停提升。民族、国家的交往客观上呼叫着翻译,而翻译又以其不可替换的作用促进了交流,而伴随交往的增加,交流的扩大,又给翻译增加了新的可行性,过去无法翻译的,今天就能够翻译,今天翻译有困难的,可能明天就有处理的可能。”2三 结语复译是历史的必定选择。如翻译论中所叙述的“复译存在于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之中。正是因为有了不停的翻译,详细的翻译活动的历史局限才被不停打破,其传输的空间才得以不停拓展。”3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难认识到:正是翻译使文明得到延续和扩展;任何文化和文明的传承全部有赖于不停地被翻译。复译是必须的,上个世纪之初鲁迅先生就提出“非有复译不可2/2”是极富智慧和远见的。注释1、引自翻译论第二章翻译过程论P115。2、引自翻译论第一章翻译本质论P74。3、引自翻译论第二章翻译过程论P125。参考书目许钧著翻译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21年许钧著译事探索和译学思索,外语教学和研究出版社,2021年许钧 袁筱一编著现代法国翻译理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21年许钧反复.超越名著复译现象剖析,翻译1994年第3期张德让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和翻译研究,翻译2021年第4期邹振环著影响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对外出版翻译企业,1996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