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民的从众心理例子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7810338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民的从众心理例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网民的从众心理例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网民的从众心理例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网民的从众心理例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网民的从众心理例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网民的从众心理例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民的从众心理例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篇一:网民的从众心理例子】很黄很暴力一名13岁女学生在去年 央视新闻联播的一则新闻中说的五个字,短短十几天内,竟成了 2008 年网上第一流行语。不少网民以此来命名自己的msn昵称和qq个 性签名,还有人在论坛上不断灌水,发表各种很黄很暴力的联想原创。 更令人费解的是这个女孩竟从此陷入了被网民恶搞的厄运:关于她的 视频、图片、恶搞漫画、帖子一夜之间泛滥成灾,甚至以她为主角,恶 搞出大量色情漫画、打油诗、诅咒信等,这位可怜的女孩正在招受着 极大的心灵伤害和名誉侵权。你可以去批评一个人,但不可以侮辱一个人;你可以宣泄自己的情绪,但 是不能影响到他人的合法利益。如果网友们是纯属娱乐,或者仅仅是 追求

2、流行语的心态来频频使用这句话,尚可以理解与原谅,但如果用它 去伤害别人的自尊,甚至盲目跟风,参与一场专门针对一个幼小心灵的 网络暴力的炮制却是道德的沦丧,让有良知的人心寒。自虐猫事件后,铜须门事件、史上最毒后妈事件等又接踵而至,网络暴 力现象似乎愈演愈烈。那此类的网络暴力事件到底为何屡屡得逞?这 固然与外部的网络环境有关:一些网络媒体一味的追求点击率与人气, 对暴力事件煽风点火;另外,有些传统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事件未经调查 核实就加以报道,更是火上浇油;加上网络监管的缺位与监督的乏力导 致了网络暴力事件的泛滥。但笔者认为外因还需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网络暴力的现实存在,除 了与日益恶化的网络生

3、态环境有关外,还与部分网民缺乏理性的、独 立思考的能力和缺乏最起码的社会责任感密切相关。这点上可以透 过他们的多种心态折射出来,诸如道德审判、狂欢凑热闹、喜欢恶搞 等心理,而其中起着支配和统帅作用的就是网民严重的从众心理。 一、网民在网络暴力中的从众心理 社会心理学认为,从众是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而导致的行为 或态度的变化。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或想象到的压力会促使个人产生 符合社会或者群体要求的行为与态度,尤其是当个人缺乏自信或冷静 判断时,往往会产生追随多数人没有错的心理,甚至在根本信念上改变 原来的观点,放弃原有的意见,最终产生了从众的行为。从众是在群体一致性的压力下,个体寻求解除与群

4、体冲突、增强安全 感的一种较好的选择,因此也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互联网 的信息传播中,很多网民就是在它的支配下表现为对凡事人云亦云、 随大流,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 这么做,以寻求一种集体认同的安全感。网络用它的虚拟现实技术创造了一个独特的现实的精神文化空间,成 为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它以信息海量、更新迅速、互动性强等优 点最大限度地吸引了网民的眼球,其信息的娱乐性、多奇性,更是强化 了网民的视觉注意力。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网民的从众行为比比皆 是,有许多社会性热点新闻,事实还没有水落石出,网友们就开始盲目的 跟帖,出现一边倒的极端化现象。例如著名的极品

5、男事件就是起源于 最初的一篇万言网文。文中绘声绘色地描写了人大研究生王奔在火 车上与邻座女生搭讪的种种不堪情形,其动作细节与个人特征的描述 可以说是淋漓尽致,还不时穿插大段伴有侮辱性的评论,网友们群而哄 之,拼命跟帖追击,挖掘其隐私,都希望一睹这位恶心男的风采王奔 万万没想到几天功夫自己竟成了网络中的极品男,人格上遭到的莫大 侮辱令他精神崩溃,这不得不说是网络的悲哀!退一步讲,即便该事件是完全真实的,但由于是文章作者的一面之词,写 作上肯定多多少少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臆断与任意夸大的成分。而绝 大部分的网民却习惯于不辨真伪,不经独立地思考与判断,对事件本身 也不进行调查分析,就开始盲目从众,人云亦

6、云,跟风追捧。这种盲目的 从众行为所形成的声势浩大的舆论合力,给当事人造成了极大的精神 伤害与名誉损坏。二、网络暴力中网名从众心理的成因 从众心理在网络暴力事件炮制的作用确实很大,那到底是什么让网友 频频失去理智,盲目跟风呢?其原因我想应该是多方面的。从众源于一 种群体对自己的无形压力,迫使一些成员违心地产生与自己意愿相反 的行为。在群体中,由于个体不愿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所以当他的行 为、态度与意见同别人保持一致时就有了没有错的安全感。一般表 现为以下三种形式: 一是表面服从,内心也接受,所谓口服心服。 二是口服心不服,出于无奈只得表面服从,违心从众。 三是完全随大流,谈不上服不服的问题。无

7、论是以上哪种形式,都带有不同程度地盲目性,网民在表达自我意见 时既有口服心服的真从众,也有口服心不服的假从众。真从众往往是 所提出的意见或建议正合本人心意,或者自己原无固定意向,或者是跟 多数人在一起不会错的随大流思想。假从众则往往是碍于情面或者 免受群体的指责和惩罚所致。【篇二:网民的从众心理例子】摘要:近几年来,网络红人掀起了一场“丑角”风暴,网民的从众心 理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通过具体的“小月月”事件的呈现, 深入探讨网民从众心理的表现、成因,并为规范和引导网络从众行 为提出相应的对策。中国论文网 /7/view-2984049.htm 关键词:小月月从众心理 引导 2010 年

8、10月 5 日,天涯网友“蓉荣”发布的一个帖子感谢这样一 个极品的朋友给我带来了这样一个悲情的国庆,深度八做留念, 在短短几天时间内迅速蹿红网络,受到数千万网民的追捧。此帖讲述了“小月月”带着刚认识的男友“小W”到上海看世博,在上 海打工的“蓉荣”作为东道主进行接待所遭遇的无比复杂而痛苦的经 历。女主角“小月月”体态肥胖,行为怪异,喜怒无常,被贴上“人格 变态”、“性欲倒错”、“怪癖症”等标签,遭到网民的火速膜拜,已然 形成“拜月神教”。截至 2010年10月 26日下午5时, “小月月”原帖 点击率超过4600万,网友回复 10.5万余条。已有事实证明, “小月月”事件是某书商利用网民口味策

9、划的一次低 俗文化炒作,但这并没有停止网民的疯狂,有关 “小月月 ”的衍生品 如贴吧、小组、论坛、插图等应运而生,甚至出现了“小月月官方网 站”。随着事态的发展,以及传统媒体的介入, “小月月”掀起了一股 强劲的“拜月潮”。“小月月”的走红固然有很多原因,但是网民的从众心理无疑起着推 波助澜的作用。从众作为人们一种普遍的心理,一定程度上满足了 网民的需要。但“小月月”事件中网民的从众心理对传统价值观和社 会生活产生的影响不容轻视。如果任由“泡沫化”网络红人泛滥也会 带来一定的社会问题。因此, “小月月 ”事件中网民从众心理的表现、 成因以及引导策略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小月月”事件中网民从众心理

10、的表现 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 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社会心理学家认 为,从众是个人在社会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 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它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所谓“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就是从众最好的写照。 从众心理对网络受众的行为具有直接的影响,在“小月月”事件中存 在明显的从众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网络群体的“结盟”。网络群体“结盟”,实际上是具有共同点的网民 群体的组合。他们共同的经历、心态以及爱好使其交往的可能性和 频繁性增加。网民或出于猎奇心与窥私欲,或持调侃、戏谑的看客 态

11、度,进行一场“审丑”的狂欢。如果有人说不知道“小月月”,会被 认为与时尚脱轨,有人甚至相互攀比炫耀所收集的“小月月”资料。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去关注讨论,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股网络盲流中, 形成所谓的“拜月神教”。心理专家廖丽娟认为,因为小月月而产生的“拜月神教”其实是一种群体激烈情绪的渲染和表达,“你去问群体 中的个人,似乎没有人能说出拜小月月的哪种言行,但集合在一起, 就变成了一种来势汹汹的氛围和舆论”。网络流行语的使用。网络流行语指在一定时期内网络平台上被网民 普遍使用的话语形式。它带有很强的媒介性,是一定时期内社会政 治、经济、文化、环境及人们心理活动等因素的综合产物,并在网 络传媒的推动下

12、盛行的词、短语、句子或特定的句子模式。从社会 心理学角度来看,语言的流行更多的是一种从众现象,是网络情境 下网民社会心理变化的反映。源于小月月事件的流行语“神马都是浮 云”,带着当下人们精神生活的特点风靡网络,被千万网友复制引用 并广泛地应用到了社会生活语境当中。它的盛行及其句式的广为仿 造,有赖于广大网络受众的推波助澜。网络语言的普遍使用成为网 民从众心理的重要表现形式。大量无意义的跟帖。巨大的网络点击率的背后很大程度上是网民大 量无意义的跟帖。亚洲积极心理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汪冰和北京师范 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副教授李君认为,心理空虚是“小月 月”事件的症结所在。内心的空虚通过没有内涵

13、与意义的表达来实现 网络行为的传染使无谓的表达在短时间内病毒式蔓延着。 网民通过从众的过程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当大量的网民态度一致的 时候,在信息强势的影响传染下,出现众多没有对事态进行认真分 析思考的追随者。在群体压力和跟风的双重影响下,“小月月”便在 从众跟帖中出笼了。网民从众心理形成的原因 网络受众:自我“把关”的缺失。较之现实社会中相对狭小的话语空 间,网络使网民的话语主动权获得了空前的提升,具有相同心理倾向的受众发出相对“强势”的声音。在网络舆论强势的影响下,许多 持质疑观点的人选择沉默或加入优势方。越来越多不知情的追随者满足和补充。这种角色和可能性的提升,极大地膨胀了网民的认知, 从

14、模范的听众,到小心地尝试参与,再到大声“呐喊”,极短的时间 和社区互动,就可以将一个网民从无知者变成无畏者。社会的快节奏发展和利益多元化,导致不同程度的认同危机和信仰 的迷茫。在网络事件面前,网民并不会认真考证其真实性和客观性 而是一味追随信息发布者的口吻。网络传播的海量信息使受众不容 易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而导致随波逐流,淹没在对“小月月”式r 7 k|_|VH 1=1 I N、/ I I IT7J I V非主流文化:角逐传统价值观。美国尼尔森公司发布的报告显示, 62的中国网民患上了“坏消息综合征”这一怪病,他们更愿意分享 负面评论,作为旁观者享受那种置身事外的幸运感。众多美女、帅 哥在

15、行业包装和各种传播媒介的宣传下纷纷亮相,使大众在审美鉴 赏中产生疲劳,转而进入“审丑”时代,于是,“犀利哥”、“凤姐”、 “小月月”等一批网络红人成为众网民追捧拥趸的对象。网民在审丑 过程中体验到自我感觉的良好,获得满足,很少关注是否造成对当 事人的伤害,是否有真实的根据。“娱乐”包裹下的网络红人与包括 伦理美在内的现实审美评价日趋远离,使其更近于“感官享乐”。此 外,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期望网络红人式的一夜成名,这种急功近利 的想法和行为与传统价值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截然相反。第 26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到 2010 年 6 月 中国网民中1019岁人口占到了 29.9%, 2

16、029岁人口占到了 28.1%, 3039岁人口占到了 22.8%,年轻人占了网民人数中的一 半以上。学生群体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仍远远高于其他群体,接近 1/3 的网民为学生。他们是网络这类新媒介的主力,这使得他们在相 当程度上主导了公众舆论的走向。而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并未完成, 他们的心理状态还不是非常成熟,容易受到网络群体行为的极大影 响。他们的无意义表达行为,体现了盲目的网络从众特点。某些传统媒体为提高关注度和发行量,对这些话题或人物盲目跟进, 这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助推作用并增加了焦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网民从众心理的引导策略从众作为人类社会存在的一种必然的社会现象,有其积极的一面, 但表现为积极效果的从众是有前提的,理性是从众的基础。盲目地 从众不仅造成对传统价值观和现实社会的影响,甚至导致过激行为 与网络暴力。因此,我们应根据网民从众心理的表现及成因,采取 相应策略对其规范引导。巧用“皇帝的新装”效应。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