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教育程度及技术水平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78102298 上传时间:2022-12-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2.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民教育程度及技术水平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农民教育程度及技术水平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农民教育程度及技术水平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农民教育程度及技术水平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农民教育程度及技术水平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民教育程度及技术水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民教育程度及技术水平(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民教育程度及技术水平农民所接受的教育和掌握的技术程度是他们人力资本 的主要构成。尽管较多农民认为种庄稼不需要什么教育和技 术,但是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本形式,个人受教育程度和技术 水平会影响到他们的经济活动效率,而且也关系到乡村居民 的个人发展和乡村社会的发展问题。1农民的教育程度与教育支出目前农民的受教育层次总体上偏低,全国平均每百个农 村劳动力中,是初中程度,高中程度仅为,大专及以上 是。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比例也 在减少,不到6%,而1990年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比例为。 农民受教育水平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受教育机会的供 给,而是受教育者的主观意愿。受教育机会相对短缺

2、,教育 成本相对昂贵,以及农民对学校教育的认识不足,致使较多 的人并不积极地选择尽量多地教育。一般家庭在子女读完初 中,也就是义务教育阶段结束,有的甚至还没有结束时,就 让孩子出去打工挣钱。对较多农民来说,生产和生活并未对 他们提出接受更多教育的要求,初中文化似乎足以满足乡村 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接受更高的文化教育所要支出的成 本和预期的收益,在乡村似乎较高,并不符合理性选择。接 受职业教育或掌握一项技术,在乡村生活似乎对其生产和生 活并无显著影响,更多的农民只看眼前利益,还不能用长期 发展的眼光去对待教育和技术培训。即便外出打工,也是趋 向于随遇性和短期性获得所需的技术,即根据临时需要去弥

3、 补职业技能和技术的欠缺,而很少会接收系统的职业教育和 技术培训。从目前农户教育支出水平看,不到50%的农户每 年的支出额在300元以下,约70%的农户每年的教育支出额 在1000元以下,且教育支出在农户的消费支出中约占10% 左右。一些农户家有上高中或大学的孩子,教育支出就会是 非常大的负担。接受较高教育的农村子女很少再从事农业劳动。农民认 为现有的教育和技术等人力资本在满足生产和生活现状上 没有任何问题,但是这样的人力资本也只能维持现状,难于 打破温饱陷阱的低水平均衡,更难应对时代变迁和发展的要 求,这对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现代化非常不利。目前的 教育和技术培训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对农民来

4、说是一种奢侈 消费品,获得的成本太高,他们难以承受,而且教育和技术 培训的内容多数并不符合农民的现实需要,致使我国农村教 育和技术培训的有效需求低下。同时,还存在供给有限。虽 然政府鼓励基础教育、升迁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共同 发展,但投入的资金却难以得到合理和有效的利用。此外, 政府或专业组织提供农业技术的培训与扶持还比较欠缺,许 多农民想获得新的农业技术也是循门无路,自己去学又缺乏 足够的存量资本,往往就安于现状。提高农民收入需要更多 的农民转为非农生产,也需要增大高收益的生产比例和范 围,这些都需要教育和技术的支持,否则有限的教育和技术 会制约农民的发展范围。如果义务教育后,乡村居民能

5、免费 或低费用接受职业教育或培训,如农业技术教育,会有利于 农民的人力资本提高,将有助于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2农业技术推广与推广体系优选育苗、发展经济作物、养殖经济动物、现代化农机 具的应用等无不需要相应的农业技术,高收益的生产需要高 附加值的教育和技术投入。在当前农民教育程度偏低、教育 支出欠缺的情况下,要实现农业现代化显然离不开农业技术 的普及与推广。以农机化推广来说,使用农机具也需要相应的技术,除 了农机具补贴外,技术推广工作也要配套进行,否则难以收 到预期的效果。“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机化得到快速发展,包 括技术推广在内的各项工作成效显著。截至2010年底,全 国共有县以上农机化技术推广

6、机构2554个,乡镇独立设置 或按区域设置的推广机构6462个,占乡镇机构总数的。但 是当前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和薄弱环节:一 些地方的基层推广机构设施简陋,在全国9000多个乡级农 机推广机构中,%的机构没有电话,%的机构没有培训教 室,的机构没有基本检测仪器设备,的机构没有示范样 机。由于投入严重不足,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经费匮乏的问 题比较突出,据农业部农机化司的调查统计,县以下推广浅 析农村教育与农业技术的普及徐东云1,2,陈桂英2,蒋晓旭 2 摘要农民受教育程度和技术水平,关系到农民个人和 乡村社会的发展。目前我国农民受教育层次总体上偏低,教 育支出水平也不高,这样的人力资

7、本只能维持现状。分析了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推广体系的建立以及农业技术普 及的难点,认为先进农业技术的普及推广投资巨大,以家户 为单位的小农耕作难以胜任。土地耕作规模扩大、获得金融 支撑等需要适时进行农地制度变革。关键词农村教育; 农业技术;农地制度机构中财政全额拨款的仅占;在财政 全额拨款的这些机构中,财政仅保证人员经费的机构占%, 超过一半的基层农机化推广机构没有推广工作经费的支持。 可以推想,如果农机化推广技术不到位,即便农民买了农机 具,使用和维修也相当困难。日本在农业可耕面积非常有限 的条件下,农业生产比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高,一个很 重要的原因是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个农业科学

8、研究、农业 技术普及的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体系。县及县以下按其农作物 的生态区域有针对性地建立各种类型的农业技术普及中心, 这种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日本高质量的农业科研与高效率 的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30%左右,而发达国家高 达80%左右,我国逐渐意识到农业技术普及与推广对农业现 代化的重要性。十七届三中全会时,党中央提出要加强农业 技术推广普及,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通过改革,尽快形 成一个以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为基础,科研院所、教学单位、涉农企业、中介机构等社会 力量广泛参与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 化与推广普及,还必须开展

9、农民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接 受农业技术的能力。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对农民进行技术 培训,通过职业技术学校、夜校、专家现场讲座、媒体传播 或示范村、示范户等方式方法,为农村培养出越来越多的科 技明白人、科技致富带头人。3先进农业技术普及的难点分析需要规模经营,不适用小规模生产模式世界上最先进的农业技术,除了新品种研发外,就是报 刊杂志上经常提到的“精细农业”。“精细农业”以地理信息系 统、定位系统、遥感系统(RS)及决策支持系统为基础,准 确地对“生产什么如何生产”进行指导。但是,美国“精细农业” 技术系统建立在规模经营基础上,适用“精细农业”技术实践 的最小面积约为。而且,如果没有播种、喷灌

10、、施肥、收割 环节的机械化、自动化系统,“精细农业”就难以有效实施。 在我国人均耕地资源极其有限的背景下,各地政府农业部门 也尝试搞过一些“精细农业”。利用气象、地温等数据指导农 业生产的“电脑农业”曾被传媒吹捧过,但在实际运行中,政 府农业部门不过花了些钱购置了一些电脑设备,最终都流于 形式,与农民没有什么关系。在农村,目前效率较高,成效 较显著的,还是粮食良种的推广。良种科技之所以得以普及, 是因为它不打乱农民现有的小规模生产模式,不需要农民提 供他们不具备的其它配套生产条件。投资巨大,以家户为单位的农耕方式难以承受精细农业在大型国营农场也处于试行阶段,如黑龙江垦 区的七星农场以水稻为产业

11、支柱,在农业生产中建立了“单位 计量、要素管控为核心的技术管理体系。农场引进了 3G通 讯物联网技术,将GPS卫星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 RS卫星遥感系统集成新技术用于农田联合复式作业,提升 现代化大农业水平。农场建立和完善了以研发中心、农业技 术推广站为核心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农业科技贡献率达 67%。该农场建于2004年的国家级现代农业高科技园区,累 计投资4600万元,是集现代农业展示、科技创新研发、成 果转化示范、技术推广带动、农业人才培训、旅游休闲观光 “六位一体”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基地。这样巨大的投 资,是以家户为单位的农耕方式所不能接受的。交换能力低,缺乏金融支撑先

12、进农业技术普及较难,除了规模经营和投资巨大的制 约,还与农民缺乏金融支撑有关。农民通常是“有多少钱办多 少事”,引入不了超出自己直接现金交换能力范围的科技项 目。通过金融支撑本可以得以缓解,但是农村非现金资源产 权的模糊化和农民的分散化造成的交易费用过高,制约了农 村金融的发展,使农民缺少扩大技术引进的金融支撑。秘鲁 经济学家赫郎多?德?索托认为,第三世界贫困问题的根源之 一,是法律保障下的农村资源资本化进程过慢,农民拥有的 土地、房屋、森林等实物资本不能通过“纸化”(指可交易的 产权凭证)进入产权交换系统,影响了农民的交换能力。现金 收入过低,直接制约了农民的交换能力,而农民又没有其它 的可

13、供交换的现金以外的清晰的产权。农村的森林、矿产、 水源、土地的产权不清晰(从法律上看主要是国有或集体所 有,但在实际利用中并没有清晰的界定),农民或农民集体难 以利用这些资源进行交换。我们的产权分配对农民是高度不 公的,这主要表现在农村地上地下的资源(森林和矿产等) 的产权界定上。有学者认为,将这些资源产权归于以村为单 位的农民集体,清晰界定,规范交易和保护交易,才有可能 提高农民的对外交换能力,也才有可能提高农民的科技吸收 能力。且不去探讨这一论断的真理性,但至少学界认可土地 流转的制度化、规范化有益于土地的规模经营,相应的产权 界定可使农民通过质押等方式获得金融支持。可以说,通过 农地制度

14、的变革将有助于提高农民的对外交换能力。4结语我国的农民教育程度偏低、教育支出欠缺,对教育与技 术培训的有效需求不足,这些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也 阻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村社会的发展。我国目前拥有现 代化高科技的农业技术,但是这样的农业技术普及尚很欠 缺,需要尽快建立并完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先进农业技术 的普及推广投资巨大,以家户为单位的小农耕作难以胜任。农业技术的普及与推广需要政府或专业组织的大力扶持,更 需要农民打破旧有观念,不仅认识到教育和技术的重要性, 还要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主动汲取先进的农业技术。土地 的耕种规模扩大显然是一个基础要件,获得金融支撑也是不 可或缺的,这些都需要适时进行农地制度的变革。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院校人文社会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