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农村弱势群体帮扶计划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78082209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农村弱势群体帮扶计划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22年农村弱势群体帮扶计划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22年农村弱势群体帮扶计划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2年农村弱势群体帮扶计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农村弱势群体帮扶计划(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农村弱势群体帮扶计划(3)加强贫困生的心理_。班主任要对单亲家庭的贫困生、学习困难的贫困生进行定期的_和谈话,了解他们在不同时期的心理动态(范本)和需求,尽可能的在生活上、心理上、学习上给予支持和帮助。二、学习原因导致的弱势群体学生帮扶计划学校将针对主客观原因造成的部分学习困难学生,采取“科学辅导+技巧帮扶”的帮扶计划,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强化跟踪流程管理。对于“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各班级要实行跟踪调查反馈制度,建立“学困生”转化情况记录,对其在家庭、社会、学校的成长过程进行跟踪调查,及时鼓励与引导,扬长避短,防微杜渐。2、注重方法,开展活动。在转化“学困生”工作中,帮扶教师

2、要注重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对“学困生”,教师要真心爱护,要与之“心连心”,交朋友。充分尊重“学困生”的人格,坚持多鼓励、多正面引导,切忌歧视、放弃。教师要念好“三字经”,即:立足于“鼓”,着眼于“拉”,着手于“帮”,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消除“学困生”的恐惧心理或逆反心理。(1)因材施教,重视学习辅导。在转化“学困生”工作中,教师要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用生动灵活的教育教学方法吸引“学困生”,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坚持“四个优先”,即“优先提高、优先答疑、优先检查、优先表扬”,并根据需要经常给他们开小灶,着力提高“学困生”学习兴趣。(2)增强班_凝聚力,开展学生互助活

3、动。良好的班_、学习环境,往往对“学困生”能产生较大的吸引力。各班级要以建立良好的班_为突破口,通过建立一些帮扶对子和帮扶小组,努力形成学生之间亲密无间、相互帮扶、取长补短的良好氛围,减轻“学困生”的心理压力,确保“学困生”能得到及时而真诚的帮助,使他们能不同程度地得到提高,获得成功,不断增强自信。(3)发现闪光点,让学困生尝试成功的喜悦。在转化学困生工作中,教师要善于寻找“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坚持“五个一点”,即:多一点爱心,多一点鼓励,多一点点拨,多一点表现机会,多一点思想交流。让更多的“学困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对“学困生”成绩提高较快的下发“进步奖”。农村弱势群体帮扶计划篇_本学

4、期,学校将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使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发展。现制订本学期弱势群体帮扶计划如下:一、找准症结,研究方法。1.开学初,要求各班主任了解本班弱势群体学生_,并了解弱势群体弱势的原因,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和落后原因,制定相应的转化措施,并将弱势群体学生的情况向班级内的任课教师说明。2.开学初,班主任将各班弱势群体的情况,报告给学校。学校将情况汇总后,上报教育局特困生_,以期得到教育局的经济支援。3.学校利用班主任培训时间,分管领导听取一线教师交流弱势群体帮扶和转化的经验,并给予点评,以期达到顺利帮扶和转化的效果。二、实施帮扶,努力转化。

5、1.计划开展“献爱心”家访活动。计划学校领导与教师一起,深入弱势学生家庭,了解学生家庭、生活中的困难,帮助家长取得各方的帮扶。2.开展弱势群体转化工作的研究。学校计划_各任课教师与班主任老师一起,研究弱势群体学生的思想动态(范本),汇总学生在各个科目课堂,在各个时间段的表现,商讨出最佳的帮扶方案。3.在教师中开展与弱势群体学生“结对子”活动。学校要求任课教师与本班的弱势学生结成对子,精神上给予安慰,学习上予以帮助,物质上予以支持,帮助他们树立起信心,鼓起勇气,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做生活的强者。对于学习弱势生,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一些_这一部分学生,在评价学生时,看到他们的进步,以平等的眼光来对待他们,以欣赏的眼光对待他们的努力。4.开展“小手拉小手,大家齐进步”活动。班主任老师要在班级中,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发动本班学生,“一帮一”、“多帮一”,在寻找弱势群体同学的优点和闪光点的基础上,再发挥自己的特长,协助老师帮扶弱势同学,让这些同学与其他同学共同成长。5.学校要求班主任经常积极与家长取得联系,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把学校的温暖送到他们的心坎上。第页共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