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整合,修复再生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78065989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工整合,修复再生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加工整合,修复再生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加工整合,修复再生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加工整合,修复再生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加工整合,修复再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工整合,修复再生(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加工整合,修复再生课堂教学过程, 即借助学科教材这一知识传播媒介, 由教师知识向学生知识的运动发展过程, 也就是教师播种知识和学生知识生成的过程。 课堂教学对知识的传播, 并不是对知识的简单复制,而是教师对学科教材知识的一种再开发、再创造的过程,这也是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主要形式。 新课程教材编写时, 在内容编排体系、呈现方式、学生活动方式设计、考核评价等方面为教学提供了示范和启示; 同时留给了教师较大空间, 使之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但由于教学理念的调整, 教材结构的变化,知识面的拓宽,教学要求的提高,在内容上呈现开放性强、系统性弱等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能动

2、性和创造性,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准确理解教学目标,以教材为蓝本, 融入科学精神与智慧, 对教材知识进行科学整合和重组,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1. 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同一知识在同一模块或不同模块出现时, 由于相关知识的定位不一样,教学处理肯定不同。“该不该讲,讲到什么程度?”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最需把握的问题。 除了学习课标和学科指导意见外,更要深刻研读必修、选修教材,明确同一知识在不同地方的描述和要求层次。如“电解饱和食盐水”这一内容出现在教材的 5 个不同地方, 但在不同学习阶段却有不同的要求。 (见下表 1

3、) 假如在 化学 1中再添加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在化学 2中增加离子的放电顺序, 就会导致课时严重不足, 而且学生由于相关知识储备不够, 无形中增加学习负担, 降低课堂学习效率。 长此以往,还会因为这种“一步到位”让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 甚至产生畏惧心理。因此,如何真正把握好教学的“度”,站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体系的高度审视每个模块的教学, 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明确的课程意识。不同阶段对“饱和食盐水”内容的处理(表1)2. 关注概念、原理的形成过程知识是由许多概念的结合而成的完整体系, 概念又是形成基础知识的单体, 对概念、 原理的理解不仅是学生学好化学基础知识的前提,而且是学生发展认知探究

4、能力的先锋。因此,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教学的关键。在新课程的化学反应原理、概念的教学中, 我们特别需要关注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是什么?在这个知识基础上还要教给他们什么?如何设计问题和认知冲突, 让学生主动对新的概念原理进行建构,从而达到对概念原理的理解,进而理解该概念原理与其他知识体系的联系。如:(案例)胶体概念的形成3. 注意知识逻辑关系的修复知识和技能是形成能力的基础, 一定的能力是学生进一步获得知识技能的保障。 新教材中某些知识逻辑关系的颠倒甚至是缺失,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有准确的理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更有必要对这些知识的逻辑关系做适当修复。教学化学反应原理,教材引入一些比较

5、抽象的概念:如活化能、过渡态、自发反应、平衡常数概念、焓变、熵、熵变等物理量。 教材尽量从学生熟悉的事实出发, 用比较浅显的语言和方式,根据实验总结、概括出经验,分析其物理意义,避免用繁杂的数学推导或者不讲过程只端出结论的做法,这是十分可取的。其中教材P34对“活化能”概念的陈述为“活化分子的平均能量与所有分子的平均能量之差称为活化能”,P36描述为“过渡态的平均能量与反应物分子的平均能量的差为反应的活化能”。其实,从广义上讲,“活化能”是指化学反应中活化状态分子与普通分子之间的能量之差, 其物理意义随不同理论而解释不同。 由于学生没能对“活化分子的平均能量”和“过渡态的平均能量”有很好的认识

6、, 且对“活化分子”的概念也缺乏确切的定义,因此在该概念的理解上很困难,不知道如何取舍。在处理该项知识内容时, 应该有统一认识: 两个分子发生反应碰撞时必须获得一个临界构型一一过渡态(即“活化分子”),一旦获得此构型,反应即发生,否则分子的碰撞对反应无效,反应不能发生。 这样, 学生对这个特别专业的化学语言就获得了一般认识。4. 注重实验内容的差别处理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实验不仅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 知欲, 而且是配合课堂教学解决重点和难点, 加深学生对抽象的化学反应原理的认识和理解的手段。 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是化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必修 1、 必修 2和有机化学基础 、化学反应原理 模块教学中, 实验的目标侧重于对学科知识内容的认知和理解, 通过实验的方式探究性的学习化学概念、 原理等知识。 实验化学模块的主题则是对所有基础实验知识和实验技能的统一和提升, 更注重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实验细节及可操作性等实践性的技能与方法。换言之, 化学实验是为了让学生得到较系统的、扎实的实验方法和技能的训练而服务的, 并逐步形成用实验的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对同一个实验, 往往要根据不同的目的做不同的处理,以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