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的起源与发展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78064948 上传时间:2023-11-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02.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川剧的起源与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川剧的起源与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川剧的起源与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川剧的起源与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川剧的起源与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川剧的起源与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川剧的起源与发展(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川剧的起源与发展】川剧是中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它历史悠久,保存了不少优 秀的传统剧目,和丰富的乐曲与精湛的表演艺术。它是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 几省人民所喜见乐闻的民族民间艺术。在戏曲声腔上,川剧是由高腔、昆腔、胡 琴腔、弱腔等四大声腔加一种本省民间灯戏组成的。这五个种类除灯戏外,都是 从明朝末年到清朝中叶,先后由外省的戏班传入四川.川剧,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成都,是戏剧之乡。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 下”的说法。清代乾隆时在本地车灯戏基础上,吸收融汇苏、赣、皖、鄂、陕、 甘各地声腔,形成含有高腔、胡琴、昆腔、灯戏、弹戏五种声腔的用四川话演唱 的“川剧”。其中川剧高腔曲牌丰富,

2、唱腔美妙动人,最具地方特色,是川剧的主 要演唱形式。川剧帮腔为领腔、合腔、合唱、伴唱、重唱等方式,意味隽永,引 人入胜。川剧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充满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 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常见于舞台的剧目就有数百,唱、做、念、打齐全,妙语 幽默连篇,器乐帮腔烘托,“变脸”、“喷火、“水袖”独树一帜,再加上写意的程 式化动作含蓄着不尽的妙味。川剧为世人所喜爱并远涉重洋传遍世界.川剧 名戏白蛇传。金山寺更是在国内外流传甚广.川剧,流行于四川全省及云南、 贵州部分地区原先外省流入的昆腔、高腔、胡琴腔(皮黄)、弹戏和四川民间灯 戏五种声腔艺术,均单独在四川各地演出,清乾隆年间(17361

3、795),由于这 五种声腔艺术经常同台演出,日久逐渐形成共同的风格,清末时统称“川戏”,后 改称“川剧”。高、昆、胡、弹灯在融汇成统一的川剧过程中,各有其自身的情况。昆腔, 源自江苏,流入四川,演变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川昆高腔,在川剧中居主要地位. 源于江西弋阳腔,明末清初已流入四川,楚、蜀之间称为“清戏”.在保持“以一人 唱而众和之,亦有紧板、慢板的传统基础上,又大量从四川秧歌、号子、神曲、 连响中汲取营养,丰富和发展了“帮、打、唱”紧密结合的特点,形成具有本地特 色的四川高腔.胡琴腔,又称“丝弦子”,源于徽调和汉调,也吸收了陕西“汉中二 黄的成分,先后通过“做唱胡琴”和舞台演出与四川方言和川

4、剧锣鼓相结合,在腔 调与音乐过门上起了不少变化,形成具有四川风味的胡琴腔.弹戏,即乱弹,又称 “盖板子”、“川梆子,因用盖板胡琴为主奏乐器和以梆子击节而得名,其源出于 陕西的秦腔同州梆子。秦腔流入四川后,与川北的灯戏、高腔长期共处,互相融 汇,又采用四川方言,便逐渐形成独具风格的四川梆子-弹戏.上述四种外地声腔艺术在四川流行的过程中,相继与四川方言及群众欣赏习 惯相结合,逐渐演变成后来川剧的昆、高、胡、弹、灯五种声腔。川剧与其他剧种不同的地方在于特别高的高腔。川剧中最有名的技巧为变脸.在四川号称川剧变脸之王的是王道正先生。川剧由于各种声腔流行地区和艺人师承关系,逐渐形成一些流派。在这些流 派中

5、,除象旦行浣(花仙)派、丑行傅(三乾)派、曹(俊臣)派等以杰出艺人 称派外,主要则是按流行地区区分为四派:一是,川西派”,包括以成都为中心的 温江地区各县,以胡琴为主,形成独特的“贝调”;二是“资阳河派,包括自贡及内 江区和县市,以高腔为主,艺术风格最为谨严;三是,川北派”,包括南充及绵阳 的部分地区,以唱弹戏为主,受秦腔影响校多;四是“川东派”,包括以重庆为中 心的川东一带,在1997年6月18日重庆成为直辖市之前,重庆为四川商业中心, 【剧目】剧种很多。特点是戏路杂,声腔多样化.川剧剧目繁多,早有“唐三千,宋八百,数不完的三列国”之说其中要以高腔 部分的遗产最为丰富,艺术特色亦最显著,传统

6、剧目有“五袍(青袍记黄 袍记白袍记、红袍记、绿袍记)、“四柱”(碰天柱水晶柱、炮 烙柱五行柱),以及“江湖十八本”等,还有川剧界公认的“四大本头”(琵 琶记金印记、红梅记、投笔记),不少为其他剧种失传的剧目。1949 年后,经过整理,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川剧剧目,如柳荫记玉簪记、彩楼 记等。川剧的表演艺术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并形成一套完美的表演程式,剧本具有 较高的文学价值,表演真实细腻,幽默机趣,生活气息浓郁,为群众喜爱有的演 员还创造了不少绝技,如托举、开慧眼、变脸、钻火圈、藏刀等,善于利用绝技 创造人物,叹为观止。明末清初,由于各地移民入川,以及各地会馆的先后建立,致使多种南北声 腔剧种也相继

7、流播四川各地,并且在长期的发展衍变中,与四川方言土语、民风民俗、民间音乐、舞蹈、说唱曲艺、民歌小调的融合,逐渐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四川地方戏曲剧种川剧的发展。川剧脸谱,是川剧表演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 下来的艺术瑰宝。川剧演员在演出前,要在面部用不同色彩绘成各种图案,以展示人物的身分、 形貌、性格特征。历史上川剧没有专职的脸谱画师,演员都是自己绘制脸谱在 保持剧中人物基本特征的前提下,演员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创造性地绘制脸谱, 以取得吸引观众注意的效果。故川剧脸谱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特征,是各类地方剧 种中少见的.此外,川剧脸谱历史上都是以“师带徒”的方式传承,师傅怎样画

8、脸谱,口传 身教于徒弟。师傅对自己所绘脸谱烂熟于心,徒弟听之学之绘之,也慢慢烂熟于 心并可有改变演出完毕后,脸上一擦一摸干干净净,脸谱全然成了演员吸引观 众的一个法宝。既是口传心授,又是制胜法宝,所以川剧脸谱历史上就缺少纸面 的图像记录。学苑版中国戏曲脸谱-川剧脸谱,共归集几百位川剧老艺人历史上的演出 脸谱1000多种,涉及剧目几百出。该谱具有珍贵而丰富的资料性,具有极高的艺 术价值和学术价值。作者龚思全先生生长在重庆合川,从19岁起到退休,一直 是重庆合川川剧院的资深舞台美术设计师,他具有美术功力,又是川剧票友。合 川位于川渝交通要道,物产丰富,其民间文化发达繁荣,清末民初,当地剧团和 外地

9、剧团云集,好角众多、好戏众多。合川川剧院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明末清 初。龚先生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生存,民间丰厚的文化底蕴滋养了他。他穷毕生之 力,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就收集绘制川剧脸谱,所绘脸谱曾达2000多种。可 惜,“文革”期间大部分脸谱毁于一旦到七八十年代,龚先生又重新寻找川剧老 艺人,再一次走上了收集、整理、绘制的道路,只不过这一次,他的使命感已不 全然建立在喜爱的基础上,川剧演出的减少、剧目的流失、老艺人的悄然离世, 让他惋惜和痛心,自觉地承载起保护民间文化的重任。本书所收脸谱分为两部分,其一是按照音序排列的人物脸谱,其二是按照专 题排序的人物脸谱,两者并不交叉涵盖。其中,重要戏曲人

10、物的脸谱有多个,显 示了不同演员对戏曲人物不同的理解,表现川剧脸谱艺术的多样性。比如三国人 物曹操、关羽、张飞等等,他们的脸谱谱式,从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几乎做到 了面面俱到,反映了人物的成长过程。学苑版川剧脸谱的特点在于:该脸谱是目前惟一最真实保存历史上 川剧演出脸谱谱式的本子,是目前国内唯一归集川剧脸谱谱式数量最多的本子, 也是惟一力求真实反原作者绘制脸谱所用色彩的本子。川剧脸谱的出版,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以及历史资料的真实留 存,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一、用色定调颜色是最基本的角色标记。川剧脸谱以颜色表现人物的基本特征,其用色定 调原则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长期形成的欣赏习惯为根据

11、的。例如,在川剧脸谱中,多以红色来表示忠肝义胆的人物,如关羽、姜维;黑 色多用来表现刚直不阿、铁面无私的人物,如包公。白色多用来表现冷酷无情、 阴险狡诈的人物,如曹操。绿色和蓝色多用来表现草莽英雄、绿林好汉或好勇斗 狠而又凶残的人物,如单雄信。而金、银和灰色具有虚幻神秘的感觉,多用来表 现佛、神、仙、妖、鬼怪等角色.二、具有象征寓意的图案在用色定调的前提下,在人物脸膛上勾画具有象征性和寓意性的图案,以显 示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人们对剧中人物或歌颂赞扬、或揭露讽刺、或批判鞭挞, 其贬其褒都能从图案中反映出来。例如,包拯的黑脸膛上绘有山字形笔架、朱笔、寿字、月牙、太阳等图案, 象征他官高极品、执法

12、如山、一生廉洁。关羽的红脸膛上绘有卧蚕眉、三柱香、 品字图案,表现他英武忠诚、信义必守。赵匡胤也是红脸膛,龙纹双眉表示他是一 代帝王,印堂或眼皮上勾画的那一笔白,则表现了他为人猜忌阴险的特征。项羽 黑白分明的脸膛上勾绘有七星北斗、寿字形龙纹、宝剑、虎豹眼等图案,表现了 他得天威曾为一代强霸和兵败乌江拔剑自刎的结局。三、动物图案的使用用动物图案表现人物特征,是川剧脸谱的一大特色例如,江湖豪杰马俊, 人称“玉蝴蝶”,于是就在马俊脸上勾画一只色彩斑斓的蝴蝶;绿鸭道人的脸上勾 画有展翅的鸭子;蛇精的脸上勾画有盘曲的蓝绿色长蛇,等等.特别要提到的是,这些动物图案的绘制,需要完全符合演员面部肌肉的分布 特

13、征.比如,蛇的头嘴画在演员的嘴部,蛇身盘在两颊上,蛇尾伸延至眉肌部位。这 样,演员嘴巴的张闭刚好表现了蛇嘴的张闭,整个面部肌肉的运动正好带动了蛇 身的爬行。再如水漫金山中的蟹将,一只大蟹螯勾画在演员的嘴部,嘴肌运 动表现的刚好是蟹螯的张合运动。设计勾画带有动物图案的脸谱,绝不是把动物图形生搬硬套于脸上,而是需 要经过变形、夸张、巧妙安排的艺术处理,不论是用动物的全貌或取其一部分, 都需要以角色所需、表演所需,塑造刻画人物特征为前提。动物脸谱的绘制,要 力求色彩明快,具有装饰美,还要充分考虑剧中角色各个行当的规范,这也就是 说,勾画动物图案脸谱也要有大花脸、二花脸、小花脸及霸儿脸的区别。四、霸儿

14、脸霸儿脸又叫霸儿花脸,是剧中人物青少年的造型,反映人物血气方刚、风华 正茂的特点。霸儿脸延续角色中老年脸谱的特征,不带口条,一般以鼻为界,只 勾画脸的上半部分。霸儿脸还有隐含表现人物后代形貌特征的作用。例如:红脸关羽在步月杀熊中还是个青年,其脸谱是半头红的红霸儿脸。黑脸包公在判双钉中初次为官,还是个性急耿直的青年人,便给他开黑霸儿 脸。波罗花里的青年英雄石应龙,开鸳鸯霸儿脸张飞的儿子张苞开黑霸儿脸、 牛皋的儿子牛通开白霸儿脸,他们都秉承父豪,又年少气盛。五、文字脸谱川剧脸谱中还有以文字作为造型来表现人物特征的手段。将书法汉字勾画在 角色面部的显著位置,再配以其他装饰图案.文字脸谱多出现在二十世

15、纪五十年 代以前的舞台上。本书中的文字脸谱是根据资深川剧艺人的口述反复勾画而得到 的,大约可以分为简捷的文字造型和抽象的文字造型两种,并有篆、隶、楷、行、 草等书法形式。例如,牛皋脑门上写隶书“牛”字;李逵脑门上写隶书“李”字;阎王脑门上写楷书 “阎”字;魁星脑门上写楷书“斗字;据说杨七郎为黑虎星下凡,他的黑霸儿脸上就 草书了一个“虎”字。人们常说“脸就是招牌”,文字脸谱起到了介绍剧中人物的招牌 作用。六、变脸、扯脸、擦暴眼川剧演出中,随着剧情的转折,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脸谱也需相应发生变 化。如何在一出戏里让脸谱发生变化,川剧艺人创造发明了变脸、扯脸和擦暴眼 的特技。这些特技都是在舞台演出现

16、场,在不能被观众察觉的前提下使用的,以 达到人物脸谱瞬间变化的强烈演出效果.变脸以吹粉的方式最常用.扯脸是把脸谱绘制在薄绸上,演出中迅速巧妙地 将事前贴在脸上的薄绸一层一层地揭去擦暴眼是让脸谱局部发生变化的方法, 演出中演员将事前涂抹在手指上的黑色松烟迅速将眼睛周围涂黑。例如,治中山中的乐羊子,当他得知眼前的肉羹是亲生儿子时,演员使用 嘴吹金粉的方法,让乐羊子粉底本色脸突然变成了金色的脸,口条也由黑变白 这一变脸,刻画了乐羊子心灵受到的强烈刺激,“面为心变”得到了最为淋漓尽致 的表现。断桥中的青儿要报复薄情寡意的许仙;飞云剑中的陈仓魔要追食 书生宁采臣,演出中,他们的脸都一变再变,强烈展现了青儿的法力和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