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通史复习

上传人:p****u 文档编号:477839222 上传时间:2024-05-05 格式:PPTX 页数:56 大小:5.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4讲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通史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第4讲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通史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第4讲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通史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第4讲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通史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第4讲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通史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4讲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通史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4讲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通史复习(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4讲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589(589年年960960)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20242024届届历史一轮通史复习历史一轮通史复习选必二纲要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P32选必一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P22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P44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P60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P92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P98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P19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P35教材融合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1.政治上,国家统一,疆域辽阔,国力强盛,政治清明,典章制度先进完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走向成熟。确立和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使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

2、日臻完备;注重法律建设,中华法系形成;科举制度的确立与完善,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提升社会文化水平。唐中期以后,增设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中央政府的权威遭到严重挑战。2.经济上,经济发展迅速,进入农耕时代的繁荣时期。经济政策不断调整,土地制度、赋税制度进行了重大变革,由租庸调制发展为两税法,在征税标准和征税时间等方面作出重大调整;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逐渐放松。生产工具得到改进,民营手工业恢复发展,商业城市、对外贸易繁荣。3.文化上,隋唐文化政策开放、开明,兼收并蓄,呈多元特征。文化成就全面繁荣,世界领先,影响深远。思想上三教并行,相互借鉴吸纳。科技世界领先、文化繁荣

3、。对外交流赖繁,推动了“中华文化圈”总体格局的形成。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4.民族关系上,中央政权通过战争、行政、册封、和亲、会盟等方式,加强了对边疆的管理,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2018全国卷)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三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风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衙、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C C一、一、隋唐时期隋唐时期(589年907年)(一)制度创新与

4、社会治理(2015广东文综)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A反对中央集权 B主张建立内阁 C主张加强相权 D反对三省六部制C C中央机构:一、一、隋唐时期隋唐时期(589年907年)(一)制度创新与社会治理确立和完善三省六部制确立和完善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相权三分,相互牵制职责明确,提高效率协商政务,集思广益制度约束,节制君权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政事堂作用:体系完整,分工明确,相互配合,提高了工作效率,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互为制衡,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此后历

5、朝都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1.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熟实现权力有效监督把朝廷的决策分成三个部分,分别由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来承担,按照决策、审议、执行的行政程序前后相继,并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通过合理分散权力来加强民主决策,并对权力运作形成监督和制约实现权力分配均衡“三省六部制”改变以往的个人施政,成为集体施政,其行政体制设计注重权力之间的相互或单向制约,从制度上避免政策失误和朝令夕改,通过正确的决策和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决策与行政分离三省六部制的政权系统中,决策与行政分离已经完成并成熟,中书省和门下省成为独立于皇权之外的决策、发令系统,而尚书省的决策权转移到中书省和门下省,行政权保留下来,尚书省向职能化

6、方向发展部门协同机制三省六部制具有部门协同机制,宰相集体办公的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关,一切军国大政都在这里讨论商定,集思广益,最后由皇帝裁决施行平衡君权任何政令未经中书、门下而发出者,均属违制,一切皇帝诏令必必经经中书、门下两省,这对君权有一定的平衡作用新思维 三省六部制最大限度追求“体制内的民主”,表现为以下5个方面:地方管理隋朝实行州、县二级制,唐朝沿用。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唐中期以后,在一些战略重地设节度使统兵征战,部分节度使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节度使、安史之乱、

7、藩镇割据节度使的设置 目的:为加强边防,唐玄宗在边疆设置军镇。演变:节度使最初只有兵权,后发展为集军、政、财于一身的军政合一的行政机构。影响:国家出现外重内轻外重内轻的局面,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安史之乱(755-763):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的长达8年的叛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藩镇割据:安史之乱后,地方节度使集军、民、财三权于一身,权力不断扩大,独立性很强,形成藩镇割据势力,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资治通鉴记载:唐“边帅不久任,不遥领,不兼统,功名著者往往入为宰相。”最初节度使只掌管军务,另设掌钱粮的度支使、管屯田的营田使,防区内的政事由刺史掌管。但玄宗后期,节度使开始兼领度支使、营

8、田使,后来又兼采访使,采访处置使等。这种变化A.成为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B.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导致了地方权力过度膨胀D.说明了唐地方官制得到完善C C(2018年全国1卷)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表2“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矫藩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D D历史地图

9、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比较图一、图二,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比较图一、图二,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说明:唐代说明:唐代“道

10、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示例示例三:三:信息信息:汉代交州与唐代岭南道所辖变化不大(汉代交州与唐代岭南道所辖变化不大(3 3分)分)说明说明:这一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缓慢。(这一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缓慢。(3 3分)分)示例四示例四:信息信息:吐蕃、南诏不见于汉代(吐蕃、南诏不见于汉代(3 3分)分)说明说明:从汉至唐边疆民族地区有所发展(从汉至唐边疆民族地区有所发展(3 3分)分)(2022山东卷)(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材料一一多维视角下的隋代政区改革 高祖(文帝)受终,惟新朝政,开皇三年,遂废诸郡。洎(到)于九载,廓定江表,寻以户口滋多,析置州县。炀帝嗣

11、位,又平林邑,更置三州。既而并省诸州,寻即改州为郡。乃置司隶刺史,分部巡察。五年,平定吐谷浑,更置四郡。大凡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隋书卷29地理志隋代分郡图隋代分郡图周振鹤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结合隋代政区改革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结合隋代政区改革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一是历史学?二是地理学?三是政治学?材料二研究行政区划至少与三个学科有基本关系,一是历史学,二是地理学,三是政治学。行政区划不但是一种现实存在,而且是一种历史现象。行政区划本身是历史的产物,而且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没有哪一个政区不是前代的沿袭或变革。行政区划又是一种地理区域,是一种人为的空间概念,它的存

12、在与变迁都与其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行政区划既是划定于地球表面之上的,当然要与自然地理环境相关;而行政区划之中又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实际上包含了人文地理环境。行政区划又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发生行政关系的产物,行政区划的变迁往往是政治过程造成的,也就是说,政治的需要往往是行政区划变迁的主要原因。摘自周振鹤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结合隋代政区改革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观点一:历史学:行政区划不但是一种现实存在,而且是一种历史现象。行政区划本身是历史的产物,而且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没有哪一个政区不是前代的沿袭或变革。说明:隋初沿袭前代的州、郡、县三级制。为缩减行政支出,隋文帝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

13、、县两级制;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命。观点二:地理学:行政区划又是一种地理区域,是一种人为的空间概念,它的存在与变迁都与其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说明:在地方,隋初沿袭前代的州、郡、县三级制,但当时南北各地均置州。郡、县,“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因此造成“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情形。隋文帝统治时期,根据户口的多少划分州县;隋炀帝在位时期改州为郡,置司隶刺史,分部巡察。结合隋代政区改革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观点三:政治学:行政区划又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发生行政关系的产物,行政区划的变迁往往是政治行为造成的。说明:隋初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州、郡、县三级制;隋文帝为缩减行政支出,改州

14、、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隋炀帝时改州为郡,置司隶刺史,其目的都是加强中央集权。2.官吏选拔与管理选官制度中央政府的统治需要(削弱士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庶族地主的政治诉求(庶族地主势力加强,要求分享政治权利)封建社会发展的趋势(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教育进步)原因:发展形成隋朝建立后,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完善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作用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统一组织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定期考试通过考试选拔,重视才学能力。自由报考报考方式

15、的相对开放性和公开性。择优录取录取标准的相对客观性和公平性。特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演变趋势 标准:由家世门弟到学识才能;方式:由推荐到公开考试 形式: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出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拓展深化全面客观认识科举制的影响积极影响社会整合功能促进阶层流动,具有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推动儒学发展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巩固国家统一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对“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利于强化中央集权推动世界文明发展其选才的方法被东亚文化圈的国家所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代被西方国家所吸收,影响其文官考试制度。政权向社会开放

16、(士人)消极影响重才轻品过于侧重才学标准,忽视了对品德的考察,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官本位思想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还有消极影响禁锢思想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抵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制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拓展深化全面客观认识科举制的影响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宰相人数北宋(北宋(71)南宋(南宋(62)高级官员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无官职记录2436(2018.2018.全国卷全国卷)表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B B(2011江苏)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D D官员考核考核机构:吏部。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年终要到中央汇报工作。唐朝:标准:品德和才能为;等级:分为九等。影响:根据考核结果确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