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诗词曲五首》课件+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上传人:xftxx****9158 文档编号:477833888 上传时间:2024-05-05 格式:PPTX 页数:64 大小:1.5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诗词曲五首》课件+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初中语文】《诗词曲五首》课件+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初中语文】《诗词曲五首》课件+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初中语文】《诗词曲五首》课件+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初中语文】《诗词曲五首》课件+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诗词曲五首》课件+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诗词曲五首》课件+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社会生活,军旅体验,“大家”与“小家”每当诵读这些均有家国情怀的诗词时,我们都仿佛穿越历史,回到那段段动乱的年代,虽然,我们没有亲历,却处处深受感染,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五首古诗词曲,随作者去体验不同的思考与写作”诗词曲五首“四读四感四读四感”读字音,感节奏;(诗是和乐而歌的(诗是和乐而歌的“歌歌”)读背景,感时代;(诗是感时悲己的(诗是感时悲己的“文文”)读诗意,感画面;(诗是精心描绘的(诗是精心描绘的“画画”)读手法,感思想。(诗是巧思妙想的(诗是巧思妙想的“情情”)一公式:一公式:本文通过本文通过勾画了勾画了,表达了作者,表达了作者古诗阅读要求:

2、古诗阅读要求:“四读四感一公式四读四感一公式”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第第一一首首“乐府乐府”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特点: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代表作: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相相关关介介绍绍“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秦统一后,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汉承秦制,适龄男子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父子世代为兵;北朝出现了“府兵制”;

3、宋朝的主要兵制“募兵制”;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明朝实行“卫所制”;清朝实行“旗兵制”,类似部落制。相相 关关 介介 绍绍第一步:第一步:读字音,感节奏十十五五从从军军征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zhng)冢累(li)累。”兔从/狗窦(du)入,雉(zh)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chng)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gng)。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残酷的兵役制度。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十五

4、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第二步:第二步:读背景,感时代读背景,感时代方法指导:在大体翻译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第三步:第三步:读诗意,感画面读诗意,感画面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半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菜环绕着井台。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应该送给谁一起分享。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衣服

5、上。思考:通读全诗,迅速理出诗歌的返乡经历和情感变化?第四步:第四步:读手法,感思想读手法,感思想 方法指导:方法指导:赏析句子,赏析句子,归纳手法,分析情感。归纳手法,分析情感。1 1、返乡经历是:、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始得归归途中归途中返回家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出门东向看”;2 2、情感变化为:、情感变化为:与亲人团聚的急切与亲人团聚的急切希望落空希望落空 彻底失望彻底失望悲哀流泪,心茫然。悲哀流泪,心茫然。1 1、白描的手法、白描的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简单勾勒了一个出征多年的老兵扫尾回乡见闻;简单勾勒了一个出征多年的老兵扫尾回乡见闻;2 2、语言

6、描写、动作描写等,生动传神;、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生动传神;3 3、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也颇、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也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方方法法提提炼炼 这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思思想想提提炼炼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第第二二首首“岑参岑参”(约(约715-770715-770),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岑文本重孙

7、,后徙居江陵。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岑嘉州”。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行,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高岑”。作作者者介介绍绍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唐代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是唐代汉族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1、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2、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边边 塞塞 诗诗第一步:第一步:读字音,感节奏白雪歌 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

8、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此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某或即其前任。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岑参兄弟皆好奇”(杜甫渼陂(mi bi)行),读此诗处处不要忽略一个“奇”字。第二步:第二步:读背景,感时代读背景,感时代方法指

9、导:在大体翻译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第三步:第三步:读诗意,感画面读诗意,感画面北风席卷大地吹折了白草,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飘降大雪。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争相开放。雪花飞进珠帘沾湿了罗幕,狐裘不保暖盖上锦被也嫌单薄。将军的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上。无边沙漠结着厚厚的冰,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山路曲折已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思考:全诗写什么景,叙什么时,可分几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A.送别前:八月飞雪送寒图情奇激

10、奋B.饯别时:军营饯别奇寒图哀怨低沉C.临别时:东门惜别惆怅图孤寂凄凉D.送别后:别后雪池思乡图惆怅思考:通读全诗,分析每一句的妙处,同时提炼文章的写作手法?第四第四步:步:读手法,感思想读手法,感思想 方法指导:方法指导:赏析句子,赏析句子,归纳手法,分析情感。归纳手法,分析情感。1、(14)句写野外雪景:“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边塞风狂雪早,“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即”写作惊奇之情。“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为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以梨花喻雪十分新奇,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2、(58)句写室内苦寒。“散人珠帘湿

11、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由帐外转入帐内,点点雪花飘落进来,浸湿罗幕;穿着狐裘盖着锦衾也不觉暖,奇寒难忍。“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将军都护这样的勇猛边将,手冻僵了连弓也拉不开,铁甲也冷得穿不上。3、(910)句写瀚海雪景图:“瀚海阑干百丈冰,愁去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颂扬将士意志的感情融于其中。4、(1114)句写饯别情景:“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扣题,连举三种乐器,运用借代方式,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酒宴散,送客出辕门,天气奇寒,劲吹的北风翻不动坠有厚重冰凌的红旗,更显出一个“寒”字来。5、(1518)句写

12、风雪送客图:“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不舍。路遥远,风雪猛,难行走,惜别、担忧之意交织于胸。“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望不见远去的朋友,仍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足迹。结尾两句,寓情于景,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诗的后半部分描绘的是“风雪送客图”。1 1、精妙的用词、精妙的用词一个一个“忽忽”字,表明来得突兀,字,表明来得突兀,来得意外,形容雪来得急,下得猛。不仅表现了边塞来得意外,形容雪来得急,下得猛。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2 2、新奇的比喻、新奇的比喻抓住雪的洁

13、白、鲜润的特点。千抓住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千树万树,突出了雪的壮观景象。树万树,突出了雪的壮观景象。手手 法法 提提 炼炼3 3、春意盎然的意境、春意盎然的意境创设了梨花满树、春意盎然的意境,创设了梨花满树、春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显奇寒。以春暖显奇寒。4 4、昂扬乐观的精神、昂扬乐观的精神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乐观主义精神,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这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乐府民歌,诗中

14、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思思 想想 归归 纳纳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第第三三首首 辛弃疾(辛弃疾(1140-1207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以恢复为志。工于词,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以恢复为志。工于词,为豪放派词人代表,风格沉郁顿挫,悲壮激烈,人为豪放派词人代表,风格沉郁顿挫,悲壮激烈,人称称“词中之龙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与苏轼并称“苏辛苏辛”。著有稼。著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抄存。全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抄存。全宋词存词六百二十余

15、首。宋词存词六百二十余首。作作者者“辛辛弃弃疾疾”第一步:第一步:读字音,感节奏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何处/望神州?满眼望神州?满眼/风光风光/北固楼。千古北固楼。千古/兴兴亡亡/多少事?悠悠,不尽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长江/滚滚流。滚滚流。年少年少/万兜鍪,坐断万兜鍪,坐断/东南东南/战战/未休。天下未休。天下/英雄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当如/孙仲谋。孙仲谋。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他一生为抗金收复地事业呕心沥血,词作中充满了抗金豪情和战斗精神,也充满了对国家前途的忧患和抗敌斗志遭压迫的苦闷。由于胸怀民族大业,放眼千古兴亡,传达豪情义愤,他的词豪放磅礴,沉

16、雄悲壮,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这首咏史词以三国旧事来抒发对时局的忧患,充分展示了辛词豪放的风格。第二步:第二步:读背景,感时代读背景,感时代 辛弃疾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六月末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方法指导:在大体翻译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第三步:第三步:读诗意,感画面读诗意,感画面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思考: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