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大单元教学设计

上传人:徐** 文档编号:477826180 上传时间:2024-05-05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1.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大单元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大单元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大单元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大单元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大单元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大单元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大单元教学设计(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单元整体设计单元名称表内除法(一)1.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教材划分为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两节,主要的教学内容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含义、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和用所学的除法运算解决问题。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科书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在对比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含义,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用数学语言描述平均分,实现“多元表征”的统一,理解除法的意义。同时在具体情境中让平均分的结果从实物操

2、作到图形表征,从而建立与乘法之间的联系,用乘法口诀求商。最后通过对除法意义的深入理解,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2.单元教学目标理解平均分及除法的含义,能进行平均分,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能运用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乘法、除法之间的关系,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作用。3.重点和难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本单元的难点。4.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热爱祖国、热爱

3、集体。学生基础道德水准不断提高,良好的道德风尚逐渐形成。学生讲文明、讲礼貌、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大多数学生遵纪守法,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逐渐养成。学生人生价值取向总体呈积极向上趋势。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集体观,做到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体会到奉献的乐趣,体验到生命的价值。学生自尊自重,自信自强,尊重他人,珍爱友情,乐于合作。近年来由于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数学生能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自我评价越来越客观。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善于与人交流,乐于与人合作,爱交知心朋友,坚持在和谐中发展,

4、在发展中提高素质。课时教学设计课题第1课时 平均分(1)授课时间: 年 月 日课型:新授课时:1课时1.核心素养目标:情境与问题: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中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通过操作与交流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思维与表达: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交流与反思: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概括能力。2.学习重点难点:重点:感知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难点:用语言表述平均分。3.教学准备:课件、小圆片若干。4.学习活动设计:

5、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教材第7页情境图:仔细观察画面,你从中发现了哪些信息?2.引导学生思考:他们是怎样分这些食品的呢?哪种分法才合理呢?3.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不仅毫无遗漏地发现了所有的物品,而且还学会了带着数据去表达,真棒!老师看到了好多好吃的,真兴奋呀!但是请大家再来观察桌面上的东西,它们摆放的方式有什么特点呢?师:是的,那大家来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摆放呢?学生活动:1.观察后汇报。2.思考后交流汇报:他们应该是想把这些东西都分给大家,要每个人分得一样多才好。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活动意图: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培养学

6、生寻找数学信息的能力。同时在仔细观察中,学生会发现许多物品堆放在一起,但桌面上有些物品的堆放却是有规律的。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认识到,分东西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每份分得一样多是经常使用的,从而体会所学知识的价值。环节二:自主探究尝试不同分法,感知平均分的特殊之处。师:下面,我们先来分糖果吧。课件出示教科书P8例1。教师活动:1、请大家拿出6个小圆片代替6颗糖果,分成3份,自己动手分一分,看有几种分法。2、师:如果将6颗糖分给3个同学,可以怎样分?师:想到了用乘法的知识来快速解决这个问题,你真聪明!3、初步感知平均分,抓住重点。师:观察三种分法,如果让你选择合适的方法把这些糖果分给三位小朋友,你会

7、选哪一种?4、师:说一说这种“公平”的分法有什么特点。5、师:像这样分的方法,大家能给它取个名字吗?师: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方法,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作平均分。教师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学生活动:1、预设1:一份6个,其他两份没有。(这是没有完全理解分成3份的情况,教师要适时提醒“分成3份”的意思)预设2:一份1个,一份2个,一份3个;一份1个,一份1个,一份4个;每份2个。2、预设1:我给第一个同学1颗糖,给第二个同学2颗糖,剩下的都给第三个同学。预设2:我给第一个同学1颗糖,也给第二个同学1颗糖,剩下的给第三个同学。预设3:我第一次给每人一颗糖,结果发现糖有多的,就每个人再发一颗

8、糖,结果发现刚好分完,所以每个人2颗糖。预设4:我先想到3个2是6,所以我想给每个人2颗糖,三个人就正好是6颗。3、预设1:我选第三种,因为这样就不会有的人多,有的人少了。预设2:第三种更公平。每个人分得同样多,就不会有人不开心了。4、每一份糖果的数量都是一样的,都是2颗。5、均分、平分、平均分。活动意图:通过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分糖果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平均分的特殊之处,同时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它的用途,抓住关键所在,必须“每份分得同样多”才叫平均分。促进对平均分意义的理解,加深对平均分这一概念的印象。环节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科书P8“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汇报时要求学生说清楚是或

9、不是平均分的原因。师:我们在判断是不是平均分时,要以什么作为标准呢?要看每份分得是不是一样多。2.完成教科书P11“练习二”第1题。(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2)完成后同桌之间说一说判断的依据。(3)集体展示,指名学生汇报。3.完成教科书P8“做一做”第2题。(1)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全班汇报。(2)指导学生根据枫叶图,把平均分的过程完整地说一说。教师活动:1.教师巡视,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2.收集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解答。学生活动:1.完成后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全班汇报。2.汇报时要求学生说清楚是或不是平均分的原因。活动意图:通过此类练习,巩固学生对平均分

10、概念的理解以及平均分活动中各个图形与数量的对应情况,为后面学习除法概念以及解决问题中分析数量关系奠定基础。环节五:课堂小结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要注意什么?5.作业设计(1)基础性作业:完成相对应的练习册。(2)拓展性作业:回家用实物分一分,并用平均分的含义说一说。6.板书设计平均分(1)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7.教学反思与改进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改进措施:课时教学设计课题第2课时 平均分(2)授课时间: 年 月 日课型:新授课时:1课时1.核心素养目标:情境与问题:在动手分物品的过程中,体会等分。再次巩固平均分的概念,加强对平均分的理解。

1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思维与表达:关注平均分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平均分过程与方法的多样化。交流与反思: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2.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借助情境图的对比,掌握平均分的方法,理解平均分的含义。难点:理解平均分中蕴含的数量关系。3.教学准备:课件、小棒若干。4.学习活动设计: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帮二(1)班的小朋友选择了分物品的方法。请大家回顾下,我们选择的是什么方法呢?教师活动:师:平均分有什么特点呢?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用这种方法帮他们分分橘子吧!

12、板书课题:平均分(2)师:生活中平均分的现象随处可见,下面请同学们帮我分一分。(拿出提前准备好的一盒礼物)师:老师带来了一盒小礼物,不知道里面有多少个,想要把它们平均分给我们班的3个小朋友,想一想要怎么分。学生活动:1、每份分得同样多。2、有的学生可能会说没法分,不知道每人几个。或者说需要先知道一共有多少个。也有学生会说先一个一个地分,或先分几个再分几个。活动意图:学生已学过乘法口诀,有些学生在“分”之前能用乘法口诀直接想到“分”的结果,忽略对过程的理解。设计这个环节,不知道“分”的物品总数,就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形成冲突,不得不激起学生去思考“分”的过程。根据具体要求去进行平均分活动,体会平

13、均分的特点,体会一个一个分的必要。环节二:动手操作,体会等分过程课件出示教科书P9例2。教师活动:1.师: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说说看:“平均分成6份”是什么意思?2.用小圆片代替橘子,动手操作,想一想,还可以怎么平均分?师:拿出18个小圆片,先动手分一分,然后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方法。3.指定学生分享自己平均分的过程,表述自己分得的结果。学生活动:1.学生还不能准确地表达“平均分成6份”是什么意思,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6份这个抽象的概念在这里可以理解成6盘、6堆等,再来思考“平均分”是每份分得同样多。“平均分成6份”即把这些橘子分别放到6个盘子里,而且每个盘子里的数量要是一样的。2.学生

14、动手实践,分一分。(教师巡视,参与活动)3.小组内交流平均分的方法。4.小组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橘子的方法。活动意图:有前面分总数不明物体的经验,学生能想到多种平均分的方法。有了具体的数量,学生能用不同的方法平均分物,但是结果却是一样的,也能更好地理解分的过程虽然不一样,但是分的结果是一样的,从而更好地理解“平均分”的本质含义。环节三:课件出示教科书P10例3。教师活动:1.师:你从题中看到了什么?这次有什么样的要求呢?2.师:与我们之前的分法有什么不同呢?师:每2袋一份,大家都理解了是什么意思了吗?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3.深入理解。师:用8根小棒代替8袋饼干,按每2根一份的方法平均分,看看能

15、分成几份。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名学生上台分,其他小朋友注意观察分的方法。师:谁看明白了,他是怎么分的?师:这样2根2根地放,最终发现了8里面有几个这样的2?4.再探新知师:请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各自对这幅图的理解。(课件出示教科书P10例3情境图)5.发散思维师:接下来,我们再来尝试着照“每几个一份”的方法分一分香蕉吧。(出示课件)师:大家从课件中看到了什么?师:请拿出自己的学具,大家尝试着分一分,一会儿请同学交流自己的分法。师:谁来演示一下分的过程?说一说是怎么分的。引导学生做完整、简洁的表达分的过程。师:如果没有小棒,只有图,你会选择什么方法?师小结:像这样,我们按每2个一份或者每4根一份把这些物品平均分,这样的分法可以概括为“每几个一份”。学生活动:1.一共有8袋饼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