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虫病患者的护理课件传染病护理

上传人:byx****23 文档编号:477821717 上传时间:2024-05-05 格式:PPTX 页数:58 大小:1.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钩虫病患者的护理课件传染病护理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钩虫病患者的护理课件传染病护理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钩虫病患者的护理课件传染病护理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钩虫病患者的护理课件传染病护理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钩虫病患者的护理课件传染病护理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钩虫病患者的护理课件传染病护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钩虫病患者的护理课件传染病护理(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Nursingshiftsystem讲授人:临 床 护 理 知 识 系 列 课 程钩虫病患者的护理案例导入患者,男,45岁,农民,因“贫血待查”入院。患者近6个月来反复头晕、乏力、纳差,剧烈干咳,偶尔痰中带有血丝,伴哮喘反复发作,间断性有手指、足趾、肘、膝关节虫咬感,可自行缓解,偶有黑便,无其他皮肤、黏膜等出血表现。患者经常在菜地劳动。查体:贫血貌,面部及下肢水肿。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4.6109/L,血红蛋白60g/L,红细胞平均体积68.0fL,血小板计数350109/L,嗜酸性粒细胞6%。请问:1.患者可能的医疗诊断是什么?2.患者的主要护理问题有哪些?根据护理问题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2、钩虫病(ancylostomiasis)是由钩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致的疾病。临床上以贫血、营养不良、胃肠功能失调为主要表现,严重时致心功能不全或儿童发育障碍。PART.01【病原学及发病机制】1.病原学钩虫病的病原体有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两种,成虫大小如绣花针,呈灰白色,雌虫较雄虫长,十二指肠钩虫呈C形,美洲钩虫呈S形。钩虫病俗称“黄肿病”“懒黄病”。图8-2钩虫生活史2.发病机制(1)幼虫引起的损害(2)成虫引起的损害(1)幼虫引起的损害钩虫幼虫可引起皮肤和肺部损害。丝状蚴侵入皮肤数分钟至1小时内,局部皮肤可出现小的红色丘疹,12天内出现水疱。幼虫穿过肺血管达到肺泡时引起肺间质及肺泡出血和炎

3、症,有时诱发过敏性哮喘或发生支气管炎。(2)成虫引起的损害钩虫成虫以口囊和切齿吸附在小肠黏膜绒毛上,吸食血液,且不断更换吸附部位,并分泌抗凝血物质,故被钩虫吸附的黏膜不断渗血,渗血量远多于被吸血量,引起慢性失血和血浆蛋白丢失。PART.02【流行病学】1.传染源患者与带虫者为传染源。含钩虫卵的人粪便未经处理就当肥料应用,使农田成为重要的感染场所。2.传播途径钩虫的主要感染方式是丝状蚴从皮肤侵入。农民赤足下田,接触污染的土壤时遭受感染。生食污染的蔬菜可自口腔黏膜侵入。3.易感人群任何年龄与性别均可感染,但以青壮年农民和儿童感染率为高,而且可多次重复感染,夏、秋季为感染季节。4.流行特征钩虫感染遍

4、及全球。我国华东、华北地区以十二指肠钩虫为主,华南、西南地区以美洲钩虫为主。农村感染率为30%40%。PART.03【护理评估】(一)健康史询问患者有无长期贫血症状,有无急慢性传染病史。(二)身体状况钩虫感染后是否出现症状与感染程度、宿主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有关。粪便中有钩虫卵而无明显症状的钩虫感染者颇为多见。1.幼虫引起的症状(1)皮炎丝状蚴侵入局部有烧灼感或针刺感,继之皮肤出现丘疹、小出血点或疱疹,常见于手指或足趾间、足背、踝部,于12天后变成水疱,奇痒,俗称“粪土痒”。一般410天症状消失,皮肤愈合,如继发细菌感染形成脓疱,无继发感染可于数天内消失。(2)呼吸系统症状感染后1周左右,大量

5、钩蚴同时移行至肺部,引起广泛性炎性反应,患者可出现低热、咽喉发痒、声音嘶哑、咳嗽、少量咳痰,也可痰中带血丝。部分患者可出现哮喘发作。呼吸系统症状可持续数周至1个月。肺部检查可听到干啰音或哮鸣音。2.成虫引起的症状(1)消化系统症状多在感染后12个月逐渐出现上腹隐痛或不适、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腹泻、消瘦和乏力等。重度感染者有异嗜癖,如食生米、泥土等。偶有发生消化道出血者,表现为持续黑便,常被误诊为十二指肠溃疡出血。(2)贫血是钩虫病的主要症状。在重度感染后35个月逐渐出现进行性贫血,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心悸、气促等,患者表情淡漠、面部呈蜡黄色。长期严重贫血可发生贫血性心脏病,表现为心脏扩大、

6、心率加快、心前区收缩期杂音,甚至发生心功能不全。严重贫血常伴有低蛋白血症,出现下肢或全身水肿。(3)其他婴幼儿期感染者症状较重,可导致生长发育障碍。妊娠期感染更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引起流产、早产或死胎,新生儿死亡率升高。(三)心理、社会状况询问患者对钩虫病知识的了解程度,有无因患病引起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反应;患病后是否对学习、工作、家庭造成影响;患者的应对能力等。(四)辅助检查1.血常规检查2.骨髓象检查3.粪便检查1.血常规检查血象常显示不同程度的贫血,属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网织红细胞正常或轻度增多,白细胞大多数正常,嗜酸性粒细胞可轻度增多。血清铁浓度显著降低,一般在9mol/L以下。2.

7、骨髓象检查红细胞系增生活跃,红细胞发育多停滞于幼红细胞阶段,中幼红细胞显著增多。3.粪便检查采用直接涂片可查见钩虫卵;用钩虫幼虫培养法可孵出丝状蚴,有确诊意义。粪便隐血试验可呈阳性。PART.04【常见护理诊断/问题】1.活动无耐力与钩虫所致贫血有关。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钩虫在肠道寄生引起慢性失血、胃肠道功能紊乱有关。3.皮肤完整性受损与钩蚴引起的局部皮肤损伤有关。4.潜在并发症心力衰竭、生长发育障碍等。PART.05【护理措施】(一)一般护理1.消毒与隔离2.休息与活动3.饮食1.消毒与隔离执行消化道隔离,流行地区做好个人防护。2.休息与活动根据贫血程度决定其活动量,严重贫血者需卧

8、床休息。3.饮食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及含铁丰富的饮食。驱虫期间给予半流质饮食,忌食油炸及粗纤维食物。(二)病情观察观察局部皮疹及皮肤瘙痒情况,有无皮肤破损及继发感染;观察消化道症状,有无消化不良、腹泻、消化道出血等;观察有无神经精神症状、呼吸系统症状,患者是否有贫血的症状和体征,严重贫血者应注意观察心功能的变化,发现有心力衰竭立即报告医生。(三)对症护理1.皮炎2.腹痛3.贫血1.皮炎俗称“粪土痒”,皮肤瘙痒明显者给予左旋咪唑涂肤剂、阿苯达唑涂肤剂或15%阿苯达唑软膏涂擦,有止痒、消炎作用。嘱患者避免搔抓,以防继发感染。如继发感染,可局部涂擦抗生素类软膏。2.腹痛观察腹痛的性质

9、、部位、程度,出现腹痛症状时,指导患者分散注意力,如深呼吸、听音乐等以缓解疼痛;除急腹症外,可采用热敷、按摩、针灸等方法;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痛药。3.贫血注意补充铁剂和蛋白质,避免低蛋白血症,严重贫血患者应严格卧床休息。(四)治疗护理(1)病原治疗(2)局部治疗(3)对症治疗1.治疗要点以病原治疗和对症治疗为主。(1)病原治疗常用苯咪唑类药物,如阿苯达唑(肠虫清),成人剂量为400mg,1次顿服,隔10天重复1次。该类药物为广谱驱虫药,对多种肠道线虫感染均有效。(2)局部治疗钩虫幼虫皮炎在感染后24小时内可采用左旋咪唑涂擦剂或15%阿苯达唑软膏涂擦患处,有止痒、消炎及杀死皮内钩虫幼虫的作用。(

10、3)对症治疗补充铁剂可纠正贫血。严重钩虫病贫血患者常伴有营养不良,除补充铁剂外,还应补充蛋白质及维生素等营养物质。2.用药护理苯咪唑类药物不良反应轻微,少数患者可出现头晕、腹部不适、腹泻等症状,应告知患者上述症状不影响治疗,可自行缓解。(五)心理护理医护人员应多和患者交流沟通,分析了解患者出现焦虑、恐惧心理的原因,换位思考,充分理解患者,并注意语言艺术和沟通技巧,满足患者不同层次的心理需要,为患者提供切实的帮助,消除其消极的心理反应,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PART.06【健康指导】1.预防指导本病采取以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预防措施。(1)控制传染源在流行区定期开展钩虫病的普查、普治工作,控制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粪便管理,推广粪便无害化处理;改革耕种和施肥方法,防止皮肤接触土壤。(3)保护易感人群加强个人防护,尽量避免赤足下田,如必须下田尽可能穿鞋或局部涂防护药物。2.生活指导患者出院后仍应避免过度劳累、受凉;指导患者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蔬菜,不吃不干净的瓜果;不喝生水。3.用药指导嘱患者按时、按量、按疗程坚持服药,驱虫后半个月左右应复查粪便虫卵,以判定疗效。Nursingshiftsystem讲授人:临 床 护 理 知 识 系 列 课 程感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护理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