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黄陵县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四学月考试试题(普通班含解析)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77819944 上传时间:2023-02-15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黄陵县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四学月考试试题(普通班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陕西省黄陵县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四学月考试试题(普通班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陕西省黄陵县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四学月考试试题(普通班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陕西省黄陵县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四学月考试试题(普通班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陕西省黄陵县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四学月考试试题(普通班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陕西省黄陵县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四学月考试试题(普通班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黄陵县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四学月考试试题(普通班含解析)(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陕西省黄陵县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四学月考试试题(普通班,含解析)高二普通班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25题,50分)1. 范仲淹公元1015年中进士,曾先后做过河中府通判、饶州知州、延州知州等地方官,于1043年回朝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继而推行新政。以下对范仲淹仕途中职位的描述,错误的是A. 通判负责监督B. 知州管理地方行政C. 枢密使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君权D. 参知政事行使地方监察权【答案】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加强君权的措施2. 改革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曲不朽旋律。下列关于改革的说法和认识正确的是改革就是要彻底地革除旧的、传统的一切东西

2、改革所采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和平的方式改革是统治者希望通过和平的、没有暴力的方式来完善社会制度并巩固自己的统治改革中也充满了复杂性、多样性与艰巨性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改革就是对上层建筑或者生产关系进行变革,并不是割除传统的一切东西,故错误;改革可以采取自上而下方式,比如俄国农奴制改革,故正确;搞个属于和平的完善制度的方式,如王安石变法,故正确;改革过程中往往充满阻力,任务艰巨复杂,故正确,本题选择B项符合题意。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改革综述改革特点3. 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有利于发展封建经济打击旧贵族的势力刺激宗室成员建

3、立军功的欲望强化对基层的管理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废除“世卿世禄制”, 打击旧贵族势力,刺激宗室成员建立军功的欲望,故正确,故C正确。发展封建经济与废除“世卿世禄制”没有直接联系,故错误;强化对基层的管理,属于连坐法的作用,故错误,故组合错误,故A排除。组合错误,故B排除。组合错误,故D排除。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影响4. 梭伦说:“我给予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文中的“他们”是指.A. 贵族 B. 平民 C. 外邦人 D. 奴隶【答案】A【解析】试题分

4、析:“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体现了梭伦改革不偏不倚的原则,即一方面打破了贵族对国家权力的垄断,一方面又保护了贵族的政治特权。故选A。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梭伦改革原则5. 充分显示幕府统治危机的事件是A. 1837年,大盐平八郎起义 B. 1853年,佩里叩关”C. 1854年,日美亲善条约的签定 D. 1858年,“安政大狱”【答案】A【解析】略6. 司马光说:“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司马光所说的“谗佞”是指A. 政府中的贪官 B. 拥护变法的人C. 反对变法的人 D. 变法中得益的农民【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解读材

5、料信息的能力。司马光批评王安石“性不晓事,而喜遂非”,“忠直疏远”是指与王安石意见不一致的人,“谗佞辐辏”是指与王安石意见一致,拥挤变法的人,答案为B。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司马光的评价7. 以下国家的改革明显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是彼得一世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戊戌变法A. B. C. D. 【答案】B【解析】略8. “公车上书”中提出的“议郎”一职,应为通晓中外政体、方正直言之士,且由士民公举产生。这反映了维新派希望参与政治模仿西方议会政治对皇权加以牵制和限制反对君主专制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主张的认识与理解

6、。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要在中国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等主张。分析选项,均合题意,所以应选D。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师夷长技”、“中体西用”与维新思想维新思想9. 公元997年,北宋朝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剩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政府收入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造成收支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A. 地主兼并土地,朝廷财政收入减少 B. 农民负担过重,影响生产积极性C. 过度强化中央集权,机构庞大臃肿 D. 统治者对外扩张,军费开支巨大【答案】C【解析】A 项地主兼并土地确实会影响到政府在赋税方面的收入,但题干材料明确反映出当时政府的收入急剧增加,因此

7、可以排除;B 是事实,但不是造成政府收支不平衡的原因;D 项有一定迷惑,“军费开支巨大”确实是造成北宋政府入不敷出的主要原因,但前半句“统治者对外扩张” 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由于过度加强中央集权,官僚队伍臃肿膨胀,军队人数剧增,朝廷开支不断扩大,C 正确。【名师点睛】正确解读材料是解题关键,材料表明政府的收入急剧增加,但是入不敷出。10. 明治政府建立的军队特点有军队只向天皇负责,不向内阁负责军队称为“皇军”所有的军人都要接受武士道教育军人必须效忠天皇A. B. C. D. 【答案】A【解析】结合教材内容可知,都是明治政府建立的军队的特点,故A项正确。【名师点睛】根据明治维新军事改革的措施分析解

8、答。11. “臭名昭著的解放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行与一连串的侮辱”列宁认为“解放”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主要是由于A. 改革允许农民获得人身自由B. 农民付出的赎金高于当时地价二、三倍C. 解放后的农民还要受到村社的管理D. 农民只获得贫瘠与耕作不便的土地【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具有掠夺性的局限性,应从二一九法令的内容角度入手分析。A项是政治地位的提高,不符合题意;B项体现了掠夺性,符合题意;C项改革不彻底性的表现,不符合题意;D项具有较强的迷惑性,这应是欺骗性的体现。正确选项为B项。考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点评:对改革的评价要结合改

9、革过程中的具体内容去分析,从而把握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充分认识到改革在社会文明演进中的重要作用。高考考查一般结合具体的史实或从采取的措施带来的后果中,创设新情境去辨析原因、性质、影响等。12. 商鞅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该统统毁灭。其实质是A. 统一思想 B. 加强中央集权.C. 思想文化专制 D. 打击旧贵族的势力【答案】C【解析】材料“商鞅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等礼仪道德斥为削国危邦的六虱,认为应统统毁灭”体现了商鞅借反对儒家思想而推行法家思想,实质上体现的是思想文化专制,故答案为C项。A是表象;BD是商鞅

10、实行县制的作用。13. 应诏统筹全局折与五条誓文A. 都是改革的施政纲领B. 都提出比较具体的变法措施得到贯彻执行C. 颁布于新政权建立后D. 都表达统治者的变法决心【答案】A【解析】略14. 俄国1861年改革遗留下的最大问题是A. 农民的人身自由没有法律保护B.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不充分,无产阶级力量不强大C. 侵略扩张的本性和封建制的延续D. 大土地所有制和沙皇专制制度的存在【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俄国1861年改革的认识。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农奴以一定的代价换取了人身自由,但是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沙皇专制制度依然存在,贵族地主大土地所有制也依然存在,故D符合题意,选D。

11、15. 北宋时期一首诗写道:“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主要称赞王安石变法中的A. 青苗法 B. 农田水利法 C. 方田均税法 D. 募役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反映的是中原农业发展状况,而“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内河航运的繁荣景象。由此结合教材知识分析,农田水利法有利于农业灌溉和防洪抗灾,使农业生产发展,A项正确;青苗法主要是保障农业生产,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B项排队;方田均税法使豪强地主据实纳税,农民得到实惠,C项不符合题意;免役法,也即是募役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项不符合题意。故正确选项为A。考点

12、: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点评:王安石富国之法的作用1农田水利法:有利于农业灌溉和防洪抗灾,使农业生产发展。2方田均税法:使豪强地主据实纳税,农民得到实惠。3市易法和均输法:打破了大商人垄断市场的局面,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4青苗法: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5免役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16. 对于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基本评价是A. 弊大于利 B. 利大于弊 C. 利弊相当 D. 有利无弊.【答案】B【解析】可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和结果方面去理解。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虽然也造成北宋的积贫积弱,但结束了唐朝后期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利大于弊,故B正确。17. 以下有关北魏孝文

13、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准确的是A. 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B. 促进民族大融合C. 使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 D. 为北魏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答案】D【解析】略18. 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使秦国走上了封建化道路,商鞅变法成功的因素有顺应历史潮流商鞅不畏权贵,执法如山南门徙木确立了百姓对商鞅的信任商鞅以法家思想消除变法的思想障碍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是主要原因,是措施的可行性因素,是理论基础。故此题应选A项考点:商鞅变法点评: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顺应潮流:变法顺应了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的历史发展趋势,合乎秦国国情,符合新

14、兴地主阶级的要求,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所在;政治智慧:变法措施全面彻底,厉行法治,执行坚决,取信于民,赏罚分明,人民知所遵守;广泛支持:秦孝公全力支持,新兴地主支持,人民也拥护;有利条件: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法家学说得到认同,当地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晋国分裂,士人游说、追求建功立业等;个人品质:商鞅义无返顾的大无畏精神,不畏权贵,执法如山。19. 据文献通考记载:“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治兵得其道也。”下列与材料所反映的情况不符的是A. 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武将专权B. 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C. 收回地方兵权达到“内外相制”D. 地方贫弱导致对辽、西夏战争失利【答案】D【解析】根据“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可知加强了中央集权防止武将专权,A正确;“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治兵得其道也”表明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B正确;根据“尽收天下劲兵”“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表明收回地方兵权达到“内外相制”,C正确;D材料无法体现,不正确,符合题意,故选择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