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十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复习检测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77796320 上传时间:2022-08-2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十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复习检测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湖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十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复习检测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湖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十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复习检测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湖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十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复习检测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湖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十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复习检测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十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复习检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中考语文专题十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复习检测(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巩固(十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一、2017广州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广州陈氏书院又名陈家祠,建成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关于陈氏书院的性质和功能,人们往往会简单地从字面上理解,认为它既是陈氏子弟读书的书院,又是他们供奉祖先的祠堂。事实上,陈氏书院既没有传统书院的功能,也不同于明清时期在华南地区广泛存在的宗族祠堂,它是清末广东各县陈氏宗族共同合资建造的合族祠。那么,明清时期广州的合族祠与书院、祠堂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书院的建立,本来主要为讲学课试、应考科举提供场所。而清代广州城中众多的姓氏书院,它们有书院之名,而无书院之实。至于建造的目的,有材料提道:“书院与家塾设建,原为应

2、试居住及合族受屈讼事与输粮往来暂寓。”也就是说,以书院或家塾为名的合族祠的建立,是为了让各地乡村的宗族子弟来广州应考科举、打官司、缴纳赋税时暂时居住。合族祠在广州城中出现并蓬勃发展,与明清时期华南地区宗族制度的成熟发展有着深刻的联系。明末清初,民间建造祠堂祭祀祖先的活动在珠江三角洲非常普遍。在这种情况下,当广东各地乡人需要在广州城中建立起他们的落脚点时,他们想到要建成宗祠的形式,就毫不奇怪了。这些合族祠在建立时也是按照修祠堂、编族谱、置族产、举行标准化的祭祖仪式这一整套宗族的模式来造作的。这些建于清代广州城内外的祠堂建筑,从形式上看,与在广东各地乡村中普遍存在的宗族祠堂一样,都是供奉祖先牌位、

3、举行祖先祭祀的地方。这种祠堂又与普通的宗族祠堂不同,最突出的区别就是它是由数县或数十县同一姓氏的血缘群体合资捐建的,每一地方性宗族以“房”的名义参与。他们通过共同在省城建立祠堂,形成了超越社区以至地域的同姓组织。这样的同姓组织在士大夫的眼中并不符合正统的礼制规范。他们容易植党营私,蠹国害民,官府因此屡有取缔合族祠的举措,加之合族祠内时常容留各地族人,龙蛇混杂,对当地的社会治安造成不良影响,这更成为官府禁祠的直接原因。自乾隆中期开始,合族祠因为“把持讼事,挟众抗官”,引发一次又一次大规模的禁祠行动,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皇帝专门发布上谕,要求各地对行为失范的合族祠“一体严行禁治,以维风化,

4、以正人心”。广东随后就要求:“无论州府县城内不准妄联姓氏创立祠宇。”又据曲江侯书院图记记载:“乾隆三十七年,巡抚张彭祖以城内合族祠类多把持讼事、挟众抗官,奏请一律禁毁。于是各姓宗祠皆改题书院,我祠之以书院名亦由于此,故祠制也。”因此,清代广州城中的合族祠大多以“某氏书院”“某氏书室”“某氏试馆”为名,而鲜有题为“大宗祠”的。(选编于广州陈氏书院实录)【链接一】陈氏书院就是一处典型的宗祠建筑群,建筑呈方形平面展开,建筑面积超过6400平方米。三路主体建筑由南向北分别为前门、中厅和后寝,形成“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抄”的格局。门前留有宽阔广场,过去曾竖立着很多石制旗杆夹,旗杆上镌有中举人的姓名及中举年代

5、,昭示着陈氏家族的荣耀。每路建筑各有三进,纵横左右共有6院8廊19座建筑,大小建筑之间墙体均用活动隔扇。庆典之时,隔扇拆除可使三堂两院的内外空间融为一体,形成了外部封闭、内部开放的建筑特点。徜徉书院之中,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精品雕塑。其中,屋顶灰雕、墙壁砖雕、门窗木雕、阶前石雕都有着繁复细腻的图案。(选自刘小芳宗族中国的历史镜面,有删改)【链接二】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开始营建的陈氏书院是如何在“禁令”中顺利开工的呢?聪慧的陈氏族人首先邀请了清末翰林院编修陈伯陶、总理各国事务大臣陈兰彬等著名陈氏士绅,组建“倡建陈氏书院绅耆”,以正视听,大张旗鼓筹建陈氏书院。其次,精心选址,在当时广东最高学

6、府“广雅书院”旁择地筑祠。陈氏书院记中说:“干域西之简塾购得余地,宜命之曰陈氏书院,意盖别有取也。何取尔?取其与广雅咫尺也。”这一选址等于是向世人宣告,这是一处与“德”为邻,沐浴“广雅”人文之风的巍巍大厦,而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宗族聚会之所。最后,淡化宗祠的血缘关系和世系关系,如各支族牌位的摆放以提捐款项的多寡作为前提,凡此种种,陈氏书院降低了“挟众抗官”的嫌疑,也找到了它得以创建和存在的依据。(节选自百科知识2016年第1期)1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书院本来是人们读书的地方,主要是为组织教育教学和准备科举考试提供服务的。B祠堂是人们供奉祖先牌位、举行天地祭祀的场所,明

7、末清初在广东乡村普遍存在。C合族祠也是一种祠堂,它是由数县或数十县具有同一姓氏的血缘群体集资兴建的。D精美的雕塑是陈氏书院的亮点,灰雕、砖雕、木雕、石雕都有着繁复细腻的图案。2下列对材料中“陈氏书院”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陈氏书院三堂两院的内外空间融为一体,形成了“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抄”的格局。B当年陈氏书院的主要目的只是为陈氏宗族子弟来广州应考科举提供暂时居住地。C陈氏书院曾经因容留各地族人,祠内龙蛇混杂,扰乱治安,一度被禁止开展活动。D陈氏书院不取名为“大宗祠”是因为从乾隆中期开始合族祠被官府严令禁止创建。3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合族祠有别于普通的宗族

8、祠堂,它往往有利于形成超越社区以至地域的同姓组织。B依托合族祠形成的同姓组织不符合正统的礼制,这就直接导致其被官府屡屡取缔。C由于朝廷严厉打击,为了求生存,合族祠纷纷改头换面,以书院、书室、试馆为名。D陈氏书院选址“广雅书院”旁,意在借助“广雅”的人文气息来弱化其宗族色彩。4第段引用了哪些材料?请简要概括,并分析其作用。_5陈氏书院又名陈家祠,如果让你在这两个名称中选择一个作为官方名称,你更认同哪个?请结合文本,再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由。_二、2017南京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南京的灵谷寺里有成片的雪柳,春暖花开,远远望去一片雪白。然而你走近细看,就会发现每一朵小花都是精美工巧的艺

9、术品,雪白的花瓣、浅绿色的花蕊,玲珑剔透,姿态万千贺知章看到春天的万条柳丝,惊叹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我们同样可以追问:世间万紫千红的鲜花究竟是哪一双巧手剪裁出来的呢?(选自莫砺锋诗话,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材料二】我们说中国是诗的国度,不纯粹指诗歌的数量。这样说,主要指以下两层意思。一是中国的一切文化艺术,无不渗透了诗的特点,比如汉字,是从象形文字开始的;汉语有声调上的抑扬起伏,即平上去入的不同。二是从先秦到今天,我们的理论核心,即真、善、美的原则标准是统一的。我们的美学思想同真和善不可分割。孔子说诗可以“兴、观、群、怨”,汉人诗教讲究“温柔敦厚”,都是与真和善紧密

10、结合的。从上述两层意思说,中国确实是诗的国度。(选自莎斋闲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材料三】 陶渊明朱光潜大诗人先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涵养成一首完美的诗,充实而有光辉,写下来的诗是人格的焕发。陶渊明是这个原则的一个典型的例证。正和他的诗一样,他的人格最平淡也最深厚。和我们一般人一样,渊明的生活中有许多矛盾和冲突;和一切伟大诗人一样,他终于达到调和静穆。他饱经忧患,极端贫穷。他逼得要自己种田,他逼得要去乞食。穷还不算,他一生很少不在病中,他的诗集满纸都是忧生之嗟。他的大半生中,国家兵戈扰攘,几无宁日。他一个穷病书生,进不足以谋国,退不足以谋生,也很忧愤。渊明诗篇篇有酒,他要借酒压住心头极

11、端的苦闷,忘去世间种种不称心的事。但渊明由冲突达到调和,并不由于饮酒,弥补这世间缺陷的有他的极丰富的精神生活,尤其是他的极深广的同情。渊明有任何力量不能剥夺的自由,能在“樊笼”以外,发现一个“天高任鸟飞”的宇宙。他先是打破了现在的界限而游心于千载,发现许多可“尚友”的古人。在诗中,他把他所景仰的古人排起队来,向他们馨香祷祝。渊明还打破了身处的小天地界限,他的世界中,人与物与我在一体同仁的状态中各徜徉自得,如庄子所说的“鱼相忘于江湖”。他把自己的胸襟气韵贯注于外物,使外物的生命更活跃,情趣更丰富;同时也吸收外物的生命与情趣来扩大自己的胸襟气韵。这种物我的回响交流,有如佛家所说的“千灯相照”,互相

12、增辉。所以无论是微云孤岛,时雨景风,或是南阜斜川,新苗秋菊,都到手成文,触目成趣。他没有由苦闷而落到颓唐,也正因此。渊明尽管胸襟高超,却保持着一个平常人的家常便饭的风格,他在诗中表现最多的是对子女的慈爱。他做了官,特别派遣一个工人给儿子,以减轻他的劳作之苦。还关照说:“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这既可以见出做父母的仔细,又可见出人道主义者的深广的同情。渊明的伟大处就在他有至性深情,而且不怕坦白地把它表现出来。总之,渊明经过极端的苦闷,达到极端的和谐肃穆。他的智慧与他的情感融成一片,酿成他的极丰富的精神生活。他的为人和他的诗一样,都很淳朴,却都不很简单,是一个大交响曲,而不是一管一弦的清妙声响。(

13、选自诗论,北京出版社2011年版,有删改)1自然景象常让中国人联想起相关的古诗句,“材料一”中作者的经历就是一例。请你也写一例与大家分享。_2“材料三”中,陶渊明的人格体现在哪些方面?_3“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生活与诗从未有片刻的分离。请联系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生活与诗的关系的理解。_三、2017苏州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问题。北京地下水位16年来首回升16年来,北京市地下水位首次出现回升。全市885个地下水位监测点数据显示,7月31日,北京市地下水埋深为26.55米,较6月30日26.7米回升了15厘米,地下水储量增加了8000多万立方米,这是1999年以来地下水位首次回升。地下水埋深指的是潜水的埋藏深度,即潜水面至地表面的距离。如图1所示,虚线为潜水面,A即为潜水的埋藏深度,而H是潜水含水层的厚度。图1潜水含水层示意图近年来,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北京市人口骤增,2014年常住人口达到2100余万人,是1999年的近两倍,用水压力随之增加。同时,1999年起,北京市连续多年干旱,自然降水不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