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年月日设计与反思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77795828 上传时间:2023-11-1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年月日设计与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年月日设计与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年月日设计与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年月日设计与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年月日设计与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年月日设计与反思(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年 月 日教学设计教学流程: 一、创设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 1. 你知道自己出生的日子吗?学生说出自己出生的日子(如1999年5月18日)。 2. 这里有哪几个时间单位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年月日 3. 你还知道哪些特殊的日子? (在学生回答后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观察阅读,进一步了解一些特殊节日分别在哪一天。) 【设计意图:选择学生感兴趣、熟悉的素材作为引子,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内容就在身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激发学习的兴趣。】 4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年 月 日”的知识 二新课探究 活动:反馈调查情况。 1学生交流调查情况。 请拿出

2、你们课前做的调查表,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的调查结果。 各月天数调查表 月 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合计 年 年 (1)请把你喜欢的两个年历卡各月份的天数,填入上表。 (2)观察调查表,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反馈调查情况。 3教师小结:同 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啊!大家通过仔细观察有了许多发现,增长了知识。习惯上我们把31天的月份叫做大月,30天的月份叫做小月。 4一年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想一想有没有记住它的好方法?(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5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拳头法”和“歌诀法”。 (学生自学,同桌交流,全班反馈)【设计意图: 通过看书自学,记忆大小月的方

3、法,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自学能力也得到培养。】 6游戏中帮助学生巩固新知。 (1)说明游戏规则。 (2)质疑:师:2月份为什么不站左边也不站右边呢?我们来听听智慧老人的解释吧。 (3)解疑。 出示:罗马皇帝凯撒修改太阳历的故事 师:2月份是28天的年份叫平年,2月份是29天的年份叫闰年。关于平年和闰年的其他知识内容我们下节课研究。 【设计意图:数学课应该有数学味,淡化基础知识不等于不要基础知识,学生该掌握的知识还是要掌握,学生该记住的结论还是要记住,所以这个环节我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大、小月的知识,从而保证了教学的有效性】 7.那么年和日有什么关系呢? 同桌合作,算一算,一年有

4、多少天?(平年一年有几天?闰年一年有几天?) 学生反馈,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合作可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计算过程是否简便,有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 巩固提高 1能力基础题 A闰年一年有多少天? B平年一年有多少天? C一年有几个月? D今年一、二、三月一共有多少天? 8月30日的后一天是( )月( )日。 2能力提升题。(判断对错) (1)每年都有365天。( ) (2)一年中有7个大月,4个小月。( ) (3)小华说:“我爸爸4月31日才从北京开会回来。”( ) (4)二月份只有28天。( ) 3能力拓展题。 (1)小红在外婆家连续

5、住了62天,正好是两个月,你知道小红是哪两个月去外婆家的吗? (2)小丽在奶奶家连续住了两个月,她可能在奶奶家住了多少天? 【设计意图:层层递进式的练习,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巩固和强化所学知识。同时也可让教师了解学生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效果。】 四 、课堂总结 【设计意图: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讲,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需求,给学生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通过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相信学

6、生的学习能力,给学生创造了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本节课的教学,我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充分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概括,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板书设计: 年 月 日 一年 12个月 (1、3、5、7、8、10、12)叫大月 31天 (4、6、9、12)叫小月 30天 (闰年) 2月 29天(全年有366天) (平年) 2月 28天(全年有365天) 年月日教学反思 在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案2013年第1期中,有江苏省宝应县实验小学

7、陈士才老师的一篇文章让数学融入学生成长的历程。在这篇文章中,陈老师以三年级下册的年月日为例,通过具体的教学设计对新课标中的“四基”之一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如何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才能有力推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做了明确的阐述。 去年我参加聊城市电教优质课评选时选的也是这个课题。当时我在备课时将本节课的重点定为:把数学知识还原到生活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年月日的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运用良好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的能力。为此,我通过课前谈话中的学生自我介绍“我今年X岁”提出问题:什么是岁?从而导出了“年”;通过flash动画向学生介绍了年月日的来历地球绕太阳旋转

8、一周所用的时间大约是1年,月球绕地球旋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1月,地球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大约是1日;接着通过让学生观察年历卡,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认识了1年有12个月、每月的天数及大小月的规定、记忆方法;然后由学生提问“一年的天数为什么会不一样呢”导出平年、闰年的相关知识及判断方法。在这个环节,我通过自制的电子万年历查询验证学生的判断时,通过预先设计的1900年的年份数是4的倍数,但却是平年,在引出“百年不闰”的知识的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教育;最后,我通过设计习题“我是小警官 一个罪犯逃到了深圳,他拿着一张签发日期是2011年2月29日的边境通行证,在深圳海关准备入关。尽管他经

9、过整容,变了模样,可还是被检查证件的武警叔叔一眼识破,将他扣留。”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思考中辨析,既考查了学生对平年、闰年的认识,又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习题“智力大比拼小丽在奶奶家连续住了两个月,共62天。她是哪两个月在奶奶家住的?”和“走进迷宫小丽在奶奶家连续住了两个月,她可能住了多少天?”两个问题的对比出现,在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的同时,也巩固了学生对大月、小月的认识。为学生活动经验的拓展预留了充裕的空间。 当时这节课的效果比较理想,也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肯定和好评。但是,我在几次试讲中总感觉导课和学生利用年历表来探究各月份天数的两个环节有些别扭。 读完陈老师这篇文章,根据陈老师对这节课的

10、设计来反思我当时的教学,我发现自己这节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没能合理有效的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 陈老师在文中引用了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一句话“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 陈老师导课问题“我们已经学过哪些时间单位”“回忆一下,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有哪些事情让你印象深刻?”简单、直接,很容易勾起学生对先前相关知识、学习方法的回忆,从而进行迁移,为下一步的学习新知识奠定了基础,也为学生活动经验的运用与积累提供了支撑。 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陈老师通过让学生在年历卡上“

11、圈圈说说”(圈自己认为很重要或很有意义的日子)填表分类完成对大小月的认识涂色记忆大小月规律探秘年月日的形成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经验的获取提供了合适的土壤。 和陈老师相比,我的导课方式虽然和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和课堂内容关系不大。并且由于学生对“岁”的理解不够准确,在这里用它来导出“年“,就显得有些牵强。 在学生探究每个月的天数时,我和陈老师设计相同的地方是都为学生准备了一些年历卡,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完成事先设计好的一个表格。但是在课堂上,当我让学生汇报观察结果的时候,学生由于要回答的信息多而出现了混乱。陈老师的设计比我多出一问:“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

12、的天数一样吗?有几种情况?(填入表格)”。这样学生探究的任务和目标就明确了,很好的避免了学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再整理的麻烦,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在最后的课堂小结中,我设计的是“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的回答基本上都是知识上的收获。而陈老师的设计是“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哪些地方或者活动给你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你觉得这节课自己的表现怎么样?”则在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更关注了学生学习过程中 的各种体会,并在此基础上对自己有一个中肯的评价,让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提高与经验的积累相辅相成。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对自己比较满意的地方是在学习新知识前,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

13、对年月日的认识。有同学提出“1年有12个月,一个月有30天,一年有365天”,并且有一大部分学生对此表示认同。我对这个结果没有立即评析,而是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观察年历表,自主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发现问题,进而纠正自己先前认识中的错误。我感觉自己这个设计符合现代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者学习数学并不是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他的,而是他本人主动根据已有的数学经验、认知结构进行的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探究,才能真正的形成新的活动经验,从而替代原有的认识。 在这节课中,我感觉比较成功的地方在于我将教学的重心放在了让学生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上,而不是仅仅为教会学生有关年月日的知识。陈老师这篇文章,更让我学会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关注学生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以便提高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