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高考生物试题略谈高考复习方向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77777267 上传时间:2023-03-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640.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析高考生物试题略谈高考复习方向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简析高考生物试题略谈高考复习方向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简析高考生物试题略谈高考复习方向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简析高考生物试题略谈高考复习方向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简析高考生物试题略谈高考复习方向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简析高考生物试题略谈高考复习方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析高考生物试题略谈高考复习方向(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简析高考生物试题略谈高考复习方向2010年的高考理综生物学试题,通过设置新的情境,突出“代谢”和“遗传”两大主干内容,“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理念,做了特别引人关注、耐人寻味的命题创新,进行了较为全面、灵活多样的知识与能力考查。下面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高考试题,进行有针对性地剖析和讨论,以帮助高三教师和全体理科考生进一步领会高考命题的真正意图、明确高考复习的主流方向、强化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有效训练。例1 (2010年全国卷-31)从某植物长势一致的黄化苗上切取等长幼茎段(无叶和侧芽)。自茎段顶端向下对称纵切至约3/4处。将切开的茎段浸没在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半边茎向外弯曲生长,如图所

2、示。若上述黄化苗茎段中的生长素浓度是促进生长的,放入水中后半边茎内、外两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都不会升高。请仅根据生长素的作用特点分析半边茎向外弯曲生长这一现象,推测出现该现象的两种可能原因。原因1是。原因2是。试题考查的范围:该题通过从长势一致的黄化苗上切取等长幼茎段进行的如图处理,考查考生对生长素促进生长作用和作用特点的认知。生长素与植物生长的关系既与生长素浓度大小有关,也与植物体不同部位对同一浓度生长素敏感性不同有关。解题的简要思路:通过阅读题干文字叙述提供的信息,可以分析依次得出:(1)幼茎段无叶和侧芽,因此不会再有新的生长素来源;(2)黄化苗茎段中的生长素浓度是促进生长的,放入水中后半

3、边茎内、外两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都不会升高,说明只需考虑低浓度的促进效应,没有高浓度的抑制效应;(3)仅根据生长素的作用特点分析半边茎向外弯曲生长这一现象,可分析得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半边茎内外两侧的细胞对同一浓度的生长素敏感性不同。参考答案:原因1:内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比外侧高,所以内侧细胞生长较快。原因2:内外两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相同,但内外侧细胞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该浓度的生长素更有利于内侧细胞的生长。例2 (2010年四川卷-30-I)(2)实验二 另取正常鼠和手术手损毁鼠多组,在不同温度的环境中放置30分钟,然后测定大鼠单位时间的耗氧量。正常鼠的结果如图所示。 在图中绘出手

4、术损毁鼠单位时间的耗氧量变化曲线。 将正常鼠从室温移至低温环境,其血糖浓度会升高,原因是。 在适宜条件下喂养一段时间后,发现手术损毁鼠的性腺萎缩,这是由于该大鼠下丘脑释放的减少,使垂体释放的降低所致。试题考查的范围:该小题通过对正常鼠和手术损毁鼠的代谢强度(耗氧量)进行识图并思考,考查考生对 “血糖平衡”、“体温调节”和“激素分泌的调节”等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解题的简要思路:体温调节的主要中枢是下丘脑。因此,手术损毁鼠的体温不能维持恒定,在一定范围内,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体温升高,呼吸酶活性增强,耗氧量增加。下丘脑部分损毁的大鼠,其整体代谢与调节的能力会明显下降,故耗氧量通常不会高出正常鼠

5、。将正常鼠从室温移至低温环境,受寒冷刺激,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可促进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由此导致血糖浓度升高。从激素分泌的反馈调节特点可知,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促进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可促进性腺的发育和性激素的分泌。参考答案: 见右图 在低温刺激下,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促进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元分解,使血糖浓度升高。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性腺激素例3 (2010年全国卷-33)人类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某患者家系的系谱图如图甲。已知某种方法能够使正常基因A显示一个条带,白化基因a则显示为位置不同的另一个条带。用该方法对上述

6、家系中的每个个体进行分析,条带的有无及其位置表示为图乙。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1)条带1代表_基因。个体25的基因型分别是、_和。(2)已知系谱图和图乙的实验结果都是正确的,根据遗传定律分析图甲和图乙,发现该家系中有一个体的条带表现与其父母的不符,该个体与其父母的编号分别是_、_和_,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_。(3)仅根据图乙给出的个体基因型的信息,若不考虑突变因素,则个体9与一个家系外的白化病患者结婚,生出一个白化病子女的概率为_,其原因是。试题考查的范围:以图甲和图乙提供的信息,通过比较分析,考查考生对基因型、基因突变等遗传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考查遗传的最基本定律分离定律的理解和运

7、用。解题的简要思路:(1)从题中已经告诉的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以及系谱图中的5号和11号个体为白化病患者,其父母皆表现型正常的信息,在对应的图乙中发现5号和11号的条带1中为无,条带2中为有,故可确定条带1是A基因、条带2是a基因。结合图甲和图乙,2-5号的基因型也可顺利推出。(2)从系谱图和图乙可确定3号和4号的基因型是AA,在没有基因突变的情况下,其子女8、9、10号个体的基因型也应是AA,但图乙条嗲显示0号个体的基因型是Aa,禅僧这种结果的原因只能是基因发生了突变。(3)从图乙给出的个体基因型的信息,9号个体的基因型应试AA,她和白化病个体结婚,后代的基因型只能是Aa,不会患病。

8、参考答案:(1)A Aa AA AA aa (2)103 4 基因发生了突变(3)0 个体9的基因型是AA,不可能生出aa的个体例4 (2010年重庆卷-30)请回答有关绵羊遗传与发育的问题:(1)假设绵羊黑面(A)对白面(a)为显性,长角(B)对短角(b)为显性,两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在两组杂交实验中,组子代只有白面长角和白面短角,数量比为3:1;组子代只有黑面短角和白面短角,数量比为1:1,其亲本的基因型组合是:组,组。纯种与非纯种的黑面长角羊杂交,若子代个体相互交配能产生白面长角羊,则杂交亲本的基因型组合有。(2)假设绵羊的面色性状属于细胞质遗传,则不同面色的绵羊杂交,其后代

9、面色性状(填“能”或“不能”)出现一定分离比。(3)克隆羊多利是将多塞特母羊的乳腺细胞核注入苏格兰羊的去核卵细胞中,将此融合细胞培养后植入母羊体内发育而成。比较三种细胞内的X染色体数:多塞特羊交配后产生的正常受精卵多利羊的体细胞苏格兰羊的次级卵母细胞(填“”、“”、“”、“”或“”)。已知哺乳动物的端粒(由DNA组成的染色体末端结构)在个体发育开始后,随细胞分裂不断缩短,因此,多利的端粒长度应比普通同龄绵羊的。试题考查的范围:本题以绵羊的两种性状的遗传方式探讨为例,通过两种假设考查考生对细胞核遗传(自由组合定律)和细胞质遗传规律的认识;通过提问比较与克隆羊多利形成有关的三种细胞内的X染色体,考

10、查考生对细胞分裂的认识。解题的简要思路:(1)题中已经告诉两对性状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并告诉了性状的显隐关系,因此根据两个小题中杂交实验结果的表现型种类及其分离比,可推出相关的基因型。即:小题中实质上只讨论角的形状,其分离比为3:1;小题只讨论面色性状,分离比为1:1,都用分离定律就可求解。(2)假设为绵羊的面色性状属于细胞质遗传,根据细胞质遗传的两个特点就可答出。(3)多塞特羊交配后产生的正常受精卵是体细胞,和多利羊的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可相等;如果多利羊形成中,出现多核注入苏格兰羊的去核卵细胞,融合细胞培养后植入母羊体内发育而成多利羊,染色体数目就可多于多塞特羊交配后产生的正常受精卵

11、。苏格兰羊的次级卵母细胞是通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其内的染色体数目已经减半(即不含同源染色体但可含姐妹染色单体),因此染色体数目可能与多利羊的体细胞相等(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刚分开),也可能只有多利羊体细胞的一半(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中期)。因为多利羊的细胞核来自多塞特母羊的乳腺细胞核,而多塞特母羊的乳腺细胞是经过分裂并分化的体细胞,端粒长度显然明显变短。参考答案:(1) 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2)不能(3); 短例5 (2010年四川卷-30-)某石质海滩的潮间带由大小不一的水坑和水坑间的凸出基质两类环境组成,主要生

12、长着浒苔、角叉苔等海藻和滨螺、岸蟹等动物。岸蟹主要以滨螺等小动物为食,其主要天敌是海鸥。(1)有人选择大小、深度等相似的两个自然水坑(A、B),把B坑中的全部滨螺(233只)捉出,移入几乎无滨螺的A坑,研究滨螺对海藻及岸蟹种群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图A中浒苔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从种间关系角度看,浒苔和角叉苔是关系。水坑中岸蟹种群密度与海藻的种群相对数量呈正相关。研究发现,此种海藻占优势的环境有利于岸蟹躲避天敌;而另一种海藻占优势的环境则相反。请据此解释B坑中的滨螺在移出前数量较多的原因。本研究涉及到的生物构成的最长食物链为 。2)通过对水坑和凸出基质这两类微型生态系统中滨螺密度和海藻物种数的

13、调查,绘制成图C。滨螺极稀少的情况下,如果要最大限度地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优先保护的是生态系统,这种保护措施属于。当滨螺密度长期保持在100200只/m2时,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高。试题考查的范围:该题选用某石质海滩的潮间带的水坑和水坑间的凸出基质两种自然生态系统,通过对滨螺的移出和移入实验,以图表形式呈现实验结果,考查考生对以“种间关系”、“生态因素”等基本概念为主的生物与环境知识的理解,并重点考查了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分析的能力。解题的简要思路:(1)从图A信息可知,移入滨螺后,浒苔数量明显下降,而角叉苔数量基本没变;从图B信息可知,移出滨螺后,浒苔数量明显增加。综合A、B图,可以

14、得出浒苔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被滨螺取为食的结论,浒苔和角叉苔具有种间竞争的关系。从图A和图B中可以找出与岸蟹种群密度呈正相关的海藻的曲线只有浒苔。题中提供了“研究发现,此种海藻占优势的环境有利于岸蟹躲避天敌;而另一种海藻占优势的环境则相反”的重要信息,分析图A和图B,可以确定此种海藻是浒苔,另一种海藻是角叉苔。再结合主题干“岸蟹主要以滨螺等小动物为食”的重要信息,就可以解释B坑中的滨螺在移出前数量较多的原因是:B坑中浒苔不占优势,该环境不利于岸蟹躲避海鸥的捕食,因而岸蟹数量较少,滨螺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所以数量较多。根据A和B坑中的生物种类和她们之间的营养关系(可通过图中曲线变化透射出的不同种群数量的变化),寻找出最长的食物链关系为:浒苔滨螺岸蟹海鸥。(2)图C表明,滨螺极少时,水坑中海藻种类显著比凸出基质中少,其生物多样性很差,“最大限度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就应优先保护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凸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