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77767690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红塔乡谢湾小学 黄明珍、内容提要: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在于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进而学会生存,这正是数学学习的主要目标。在数学课堂中,实施一种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并从中获取探求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词:质疑、兴趣、需要、猜想、判断、合作、动机、验证、参与、探索、重新组合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因此,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数学模

2、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个“再创造”的学习环境,将数学教学环节设计成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再创造”氛围中。一、引导学生质疑兴趣是学习的主要动机之一,当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对学习活动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需要,就会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而引起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最有效的策略,就是创设情境来激趣质疑。托尔斯泰说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由于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又相对枯燥乏味,便与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方式构成矛盾。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

3、际,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操作情境,故事情境等等,以引发教学内容和学生内在需要的“不平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兴趣,这样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情境:花果山景色秀丽,孙悟空要把三个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吃。它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两块,给了甲猴一块。乙猴见到说:“太少了,我要两块。”孙悟空便把第二块饼平均分成四块,给了乙猴两块。丙猴更贪,抢着说:“我要三块。”于是孙悟空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分成六块,给了丙猴三块。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说说哪只猴分得多?”这种情境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容易使小学生对探究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4、,而这种浓厚的兴趣又给小学生的自主探究带来不可估量的活力。二、引导学生猜想学生头脑中有了问题后,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是什么?答案又是什么?这些都可以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大胆地直觉判断和猜想,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验证自己的判断与猜想。例如:在教学最大公约数时,先让学生分别找出18和30的公约数、公有的质因数和最大公约数,再让学生观察,“你猜一猜,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可能和什么有关系?”再引导学生进行验证,找出求两个数最大公约数的简便方法。创造性的学习,其实就是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合作、探究过程中真正

5、理想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的一种学习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依据某一线索作出直觉判断,大胆猜想。三、引导学生验证知识的获得是一种主动的认识活动,任何一个新知识的获得,都必须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经历认知结构的调整和重新组合,最终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融合起来。在学生有了猜想的基础上,老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推理等,去探索、去发现、去验证自己的猜想,进而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得出对新知识的认识,从而建构起自己新的认识结构和重新组合。例如:在教学分数与除法时,师出示例3:把三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34,你会计算吗?你认为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

6、师根据学生的猜想板书: 块、 块,这些只是我们的猜想,这些猜想正确吗?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动手操作进行验证,验证后小组交流各自的想法及验证过程,进而归纳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自己证明自己的猜想后,他们是多么的快乐,自豪!长此以往,学生才会从“能学习”转化为“会学习”,从“能探究”转化为“会创新”。有位哲人说得好:“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近年笔者经过探索与实践,证明在数学课堂上开展从质疑到猜想最后验证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教学活动,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变“学习数学”为“研究数学”,自学克服学生学习中的思维障碍,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主动、生动的发展,并且数学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只要我们扎扎实实搞好课堂创新,付出的辛劳一会得到满意的回报。参考文献:1. 数学课程标准2. 小学教学设计3. 湖北教育4. 十堰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