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高二历史上学期限时训练(5)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77762660 上传时间:2022-09-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佛山市高二历史上学期限时训练(5)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广东省佛山市高二历史上学期限时训练(5)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广东省佛山市高二历史上学期限时训练(5)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广东省佛山市高二历史上学期限时训练(5)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广东省佛山市高二历史上学期限时训练(5)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佛山市高二历史上学期限时训练(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佛山市高二历史上学期限时训练(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省佛山市中大附中三水实验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限时训练(5)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邵阳模拟)山西恒山悬空寺三教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孔子、李耳牌位。这()体现了儒家“和为贵”的思想反映了部分人士希望佛、道、儒和平共处的愿望为指点世人化解矛盾纷争作出了榜样反映了中国古代佛、道、儒“三教合一”的趋势A BC D解析:三幅牌位分别是佛教、儒学及道家思想的创始人,因此它体现出“三教合一”的趋势,充分体现出一种“和谐共生”的思想,四个选项都符合题目要求。答案:A2(衢州模拟)“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对上述朱熹关于“天理”与“人欲

2、”论述的解读,正确的有()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天理”和“人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体现了朱熹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关注与作为统治思想的理学是有差别的A B C D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天理”和“人欲”关系的理解。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应该没有,朱熹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是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作辩护,这正是理学的消极影响,在题干中并没有体现,所以应该选择B。答案:B3传统文化强调人要奋发有为,勇于担当。下列名句中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A BC

3、D解析:体现的是个人修养,并未含有社会责任感的内涵,排除含的选项即可。答案:C4(宿迁模拟)唐诗“慢束罗裙半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描写了唐朝服饰的艳丽奢华和开放。但宋朝时的服饰却简洁质朴,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唐宋服饰的演变,反映了人们审美观的变化,此种审美观的转变主要是由于()A封建经济的衰退 B专制集权的强化C程朱理学的盛行 D审美意识的觉醒解析:本题由服饰的变化看社会思想发展变化。由开放到保守,由奢华到质朴,反映出理学对人们思想的一种束缚。答案:C 5(2009江苏,3)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解

4、析:由题干所提供的思想内容可以直接选择。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实际上就是王阳明的“良知”思想,王阳明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答案:D6温总理在指挥青海玉树抗灾工作时说:“民安了国才能安,国安了领导人的心才能安。”此语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在我国古代先哲中,第一次将人民的地位、作用提到高于君主的程度的是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子解析:先秦诸子几乎都把民心向背看作政治兴败的根本。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第一次将人民的地位、作用提到高于君主的程度。答案:B7(东北师大附中模拟)焚书答耿中

5、丞说:“夫天性,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故为愿学孔子之说者,乃孟子之所以止于孟子,仆方痛憾其非夫,而公谓我愿之欤?”李贽此话的含义主要是()A批判摧残人性的孔子思想B揭露道学家们的虚假面目C肯定人皆有独立思考权利D主张亲身实践并学以致用解析:材料体现了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强调个人思想独立。答案:C8.观察右图,该著作的最精彩之处在于()A将儒、佛、道三教合流B将心学发展到顶峰C敢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D提出“工商皆本”思想解析:明夷待访录是黄宗羲的著作,集中体现了其对君主专制的猛烈批判。答案:C9(山东潍坊一模)顾炎武认为

6、:“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材料反映了()A顾炎武意识到宋明理学的危机B王阳明倡导“经世致用”C顾炎武主张摒弃孔孟儒学D王阳明深受西方思想影响解析:从材料信息看,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心学“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只注重内心修养,不关注社会实际,“已非儒学之正宗”,说明顾炎武认为宋明理学出现了危机。王阳明不倡导“经世致用”,也没有受西方影响,顾炎武也没有主张摒弃孔孟儒学。答案:A10人们总是希望有一个“好皇帝”,依靠他拯救众生。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皇帝及皇权的长期统治便凝聚成人们对皇帝敬畏的世俗宗教意识。农民战争并不

7、反对这种意识,企图用一个“明君”去代替“暴君”。开始对这种意识提出质疑的是()A董仲舒 B朱熹 C黄宗羲 D孙中山解析:董仲舒和朱熹都是支持君主专制的,A、B两项不符合题意。黄宗羲的思想特点 之一就是反对君主专制,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D项从时间上看要远远晚于黄宗羲,故不符合题意。答案:C11秦汉时期,统治者致力于实现“大一统”,秦始皇的“坑儒”运用赤裸裸的暴力,而汉武帝的“尊儒”运用隐蔽的柔性手腕。统治者在对待儒学方面殊途同归的原因是()A统治者在重武还是重文之间摇摆B打击思想领域中的敌对势力,清除异己C皇帝个人的好恶D加强君主专制和思想控制的需要解析:秦始皇的“坑儒”和汉武帝的“尊

8、儒”,虽然手段方式不同,但都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加强君主专制,维护专制独裁,加强思想控制。答案:D12(苏锡常镇模拟)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这段论述表明顾炎武()A痛恨孔孟学说清谈误国B正确指出了明朝灭亡的根源C认为佛学不能经世致用D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理学空谈解析:明末清初,理学专注于读书升官,不切实用,顾炎武等针对该现象提出经世致用,反对空谈的主张。答案:D二、非选择题(

9、本大题共2小题,第13小题24分,第14小题16分,共40分)13(模拟汇编)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意,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朱熹行宫便殿奏札材料二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被服儒雅,行若狗彘。 李贽藏书材料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张载张子语录材料四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

10、所适而不在。朱熹材料五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卷二答聂文蔚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朱熹和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6分)(2)材料三反映了宋朝理学家们创立理学的目的是什么?材料四又反映了理学家们怎样的思想追求?(10分)(3)材料五反映的思想与材料四有何不同?(8分)答案:(1)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李贽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说明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和动摇。(2)目的:继承和发展圣人的学说

11、,创立人世间的伦理规范、行为准则,从而达到国家昌盛、人民幸福、社会安定的目的。思想追求:朱熹肯定了“理”的绝对性和神圣性,而实际上就是“三纲五常”这一套封建伦理规范和道德准则,因此他实际上是要求人们恪守三纲五常,如此就会天下太平。(3)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所谓心学不过是程朱理学的延伸和发展,程朱理学宣扬的是理在心外,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而王守仁则认为“心外无理”,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因此,王守仁主张“致良知”,即通过内心感悟就能回复良知,强调道德自律,而程朱理学则强调“格物致知”。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

12、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伏尔泰在谈及思想时叹言道:“欧洲的王族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求财 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的与物质的世界。”伏尔泰礼俗论请回答:(1)列出中国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的主要代表。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6分)(2)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拿出了怎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6分)(3)根据材料二,指出伏尔泰所叹言的欧洲商人发现的“东方”是指什么事件?哲学家发现“新的精神世界”又指的是什么?(4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第(1)问中前一问回忆所学明清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即可回答;后一问从经济根源角度思考作答。第(2)问,实际上是要回答近代欧洲启蒙运动对未来社会的设计。第(3)问中前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容易得出答案,后一问是指不同于西方哲学的东方儒家文 化。- 1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