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特质理论新进展综述2014320013 赵明明摘要 :近二十年来 ,人格特质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人格特质也已经成为心理学很多领域研究的课题本文试图从理论研究(主要是关于人格维度结构) ,到具体对象,具体特质的实际应用探讨人格特质的最新进展关键词 :人格特质;新进展;综述自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奥尔伯特提出人格特质的概念和理论以来,经卡特尔、艾森克等很多先驱者的努力 ,至六十年代人格特质的研究已经成为人格心理学的主流,人格特质的测量也成了心理学界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工具1968年米歇尔在其《人格与评估》一书中提出“特质测量无法预测行为” ,“行为没有跨情境的一致性” ,引发了“人—情境”的大讨论(决定行为的是人格还是情境), 由此而极大地刺激了人格心理学从理论到应用各个方面的研究,人格特质的研究也得到了长足的进展1.理论研究:本位介绍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格维度及其结构方面的研究,以及本土化跨文化方面的研究1.1 大五人格背后的高级人格因素:社会关注模型华中师大黄飞等人(2014)在大五人格的背后存在着更加高级的人格因素进行了研究采用全循环设计,用等级评定和团队内排序的方法,在80 个 4 到 6 人的小团队中收集成员及成员之间在五个特质维度上的自我人格知觉和对成员的人格知觉。
共获得四种来源的大五人格数据, 根据社会关系模型分解出目标效应,对每一种来源的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跨来源联合因素分析, 将四个来源数据视为四个指标进行结构方程建模结果显示, 两个高级因素相关模型对数据有较高的拟合,两个高级人格因素对关系质量有显著且不同效应量的预测作用 高级人格因素模型中, 五个特质在各自的高级人格因素上的负载差异比较大,在稳定性因素上,宜人性A 的负载最大, N 次之, C 最小,外向性在弹性因素上的负载高于开放性 而两者的预测作用主要表现为稳定性越高,社会适应越好的人在其所处群体中的关系质量越高;弹性越高,韧性越好的人在其所处群体中的关系质量越高相对来说,稳定性对于关系质量的预测力更高1.2 一般人格因素 (General Factor of Personality, GFP)朱徽、闫巩固( 2015)系统探讨了一般人格因素一般人格因素(General FactorofPersonality, GFP)是人格层次结构中处于最高阶的单一因素该因素被认为是最一般的非认知人格因素 , 且一般人格因素分数高的人在进化中具有更好的适应性目前关于 GFP 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从人格量表中提取GFP; 2)从行为遗传学的角度证明GFP 的存在; 3) 研究 GFP 和其它心理学变量的关系。
从人格量表中提取出一个稳定的、对于人格变异有高解释率的单一最高因素, 是证明一般人格因素存在的必要条件提取 GFP 的研究途径有两条:途径一是从大五人格量表中提取单一高阶因素来说明GFP 存在 , 第二种是通过不同的人格量表, 如采用 16PF 和艾森克人格量表提取 GFP,通过比较不同量表提取的单一高阶因素的相似性来证明GFP 在人格问卷中的广泛存在按照行为遗传学方法,可以将人格的方差或者协方差分为三个部分:遗传方差(这里指人格方差中因个体间基因型不同而引起的变异量, 分为加性遗传方差和非加性遗传方差)、共享环境方差 ( 这里指相同生活环境引起的人格变异量) 和非共享环境方差 (这里指不同生活环境引起的人格变异量)GPF 行为遗传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就是证明GFP 变异来源的重要部分是遗传方差 而研究方法均是双生子研究,通过自评问卷和他评问卷两种方法表明GFP很大程度上受到遗传的影响近期的一般人格研究中,越来越多学者着手探索GFP 和其它心理变量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与适应性变量和心理机理变量之间的关系GFP 和职业领域变量的关系是适应性心理变量研究的另一重要主题van der Linden 等 (2010) 运用多方法 (multi-method) 研究了 GFP与上级评定的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GFP 与绩效评估之间有0.28的显著相关 ,且 GFP 能够解释绩效变异的比例和大五人格量表总分能够解释的变异一样多。
GPF 与受欢迎程度及可爱程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分别为 0.33 和 0.27)关于 GFP 与父母支持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 , 父母的GFP 和父母自评的父母支持分数以及孩子评价的父母支持分数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11~0.38 之间 ) Dunkel (2013) 探讨了 GFP 与进入新文化时的文化适应性之间的关系, 发现 GFP与文化适应能力存在显著正相关, GFP 越高,越容易在进入新的文化时适应新的文化标准对 GFP 与小学儿童行为抑制及焦虑症状关系进行的研究 , 发现在正常儿童群体中GFP 分数与行为抑制和焦虑症状呈现负相关(分别为-.49 和 -.30), 焦虑症儿童群体的GFP 分数显著低于一般群体, 同时在焦虑症儿童中GFP与焦虑症状分数也呈现负相关(-0.35) Mosterman(2013) 使用双比例尺度法 (BiproportionalScaling Method) 研究了 GFP 与心理病理相关变量间的关系, 通过对临床群体自评和他评的人格问卷数据进行分析, 发现 GFP与社会适应指标呈正相关,与心理疾病严重性呈负相关 ,GFP 显著地与更少的症状和更好的社会功能相联系。
1.3 人格与认知能力的关系赵宇晗, 余林( 2014)系统探讨了人格特质与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人格特质对不同认知能力的影响研究者开始采用“大五人格因素测定量表”作为工具并得出结论神经质 与认知能力的关系:研究发现, 神经质中的焦虑对一般智力和流体智力有负向预测作用 , 智力水平较低的个体表现出来的焦虑可能是由于其无法像智力水平较高的个体那样有效应对环境 (Moutafi, Furnham, & Crump, 2003) Sutin 等 (2011)的研究结果表明 ,神经质中的焦虑、愤怒 -敌意、抑郁、自我意识和脆弱性等消极情绪都与测量执行功能的言语流畅性呈负相关 Graham 和 Lachman (2014) 也发现 , 抑郁水平较高的个体其推理能力较差外倾性 与认知能力的关系: 有研究发现 , 外倾性与一般智力和流体智力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 并对其具有负向预测作用高外倾者在推理等需要高度加工的任务中表现较差(Wolf&Ackerman, 2005; Baker & Bichsel, 2006) 但外倾性各因子与认知能力的关系并不一致, 其中的独断性对各认知能力均有负向预测作用, 乐群性对批判思维能力有负向预测作用, 而活力对批判思维能力和一般智力有正向预测作用。
而另一些研究则发现 , 外倾性与执行功能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Sutin et al.,2011), 从外倾性各因子来看, 相关最高的是积极情绪, 其次为独断性、活力和热情积极情绪能够提高执行功能, 尤其是言语流畅性的任务表现外倾性是加工速度和短时记忆的正向预测因子外倾者在测验表现和心理生理反应上都具有更快的运动反应 (Lieberman, 2000) 并且 , 外倾性和加工速度一样, 与前额叶皮层和顶叶的激活相关(Eisen-berger, Lieberman, &Satpute, 2005) 同样 , 行为方法灵敏度这种类似于外倾性的情感维度 , 在成年人样本中也与较好的工作记忆表现相关 开放性 与一般智力、流体智力、晶体智力、记忆能力、加工速度和执行功能等多种认知能力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 并且开放性对各认知能力均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Moutafi et al., 2006; Soubelet & Salthouse, 2010; Sutin et al.,2011),高开放性者具有更高的智力水平和认知能力(Graham & Lachman, 2012),并且能随年龄增长更好地保持这些能力(Baker &Bichsel,2006; Lachman, Agrigoroaei,Murphy,&Tun,2010; Graham & Lachman,2012) 。
从开放性各因子来看, 尝新和思辨与流体智力呈正相关(Moutafietal., 2006), 所有的开放性因子均与更好的执行功能相关(Sutin et al., 2011),思辨对各认知能力均有正向预测作用(Moutafi et al., 2006)对宜人性 各因子的分析表明, 其中的信任对一般智力和流体智力有正向预测作用 , 坦诚也对一般智力有正向预测作用 (Moutafiet al., 2003), 同理心则与执行功能呈正相关(Sutin et al., 2011),而谦逊对一般智力和流体智力有负向预测作用, 利他也对一般智力有负向预测作用(Moutafi et al., 2003)尽责性 与一般智力、流体智力、晶体智力、记忆能力、加工速度和执行功能等多种认知能力存在负相关 , 并且尽责性对各认知能力具有负向预测作用(Moutafi et al., 2006; Pearman, 2009; Soubelet, 2011;Sutin et al., 2011)从尽责性各因子来看, 条理性、自律和审慎与流体智力呈负相关(Moutafi etal., 2006) 。
Sutin等(2011) 的研究结果表明, 尽责性与言语流畅性无关, 但追求成就和自律与更好的言语流畅性有关 , 而审慎与较低的言语流畅性有关 Soubelet(2011) 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结果 , 随着年龄的增加 , 个体的流体智力、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