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学生数学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77620286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帮助学生数学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如何帮助学生数学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如何帮助学生数学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如何帮助学生数学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帮助学生数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帮助学生数学(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帮助学生数学1重氛围营造,让学生参与数学罗杰斯说: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确,心理快乐能使人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对一切充满希望。充满信心,充满创造力。课堂上,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所拥有的巨大潜能,新型师生关系应是平等、双向交流与合作关系。教师需要“蹲下来与学生交流”,采取平等、宽容的态度,努力营造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课堂氛围,创造一种心理安全、自由舒畅的环境。如学生在写答语时,常常会出现这样的错误,题目问:哥哥用了多少钱?答:哥哥用了18钱。学生出现这样的错误后,教师该怎么办?听课中,笔者发现一位老师没有马上指出,而是作了如下有趣的自问自答。“好的!如果题目要问,用了

2、多少时间,答用了18时间,如果你有多重,就答我有50重,如果问汽车行了多少时间,就答行了12时间。”此时,学生们哄堂大笑,议论纷纷,很快指出了答语的错误。显然这样的调节课堂气氛是有效的,它使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轻松地学到知识;在不知不觉中。使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乐于学习。2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活动关键,在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物、实例人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3、:“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数学。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让学生起立并原地踏步走,教师喊口令“一二一,一二”让学生随着喊,喊了一会儿问学生:“如果不让你们停,这样一直喊下去你们会发现什么?”学生发现“一二一”这句口令会不断重复。教师肯定学生的说法后,说:“实际生活中的规律数学中也有,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具有这种规律的数循环小数。”从而

4、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去探索。3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感知中,亲身体验新知识的产生、形成的探究过程,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设计如下实践环节。操作感知:让学生用3根小棒在数位表上摆出三位数,再计算判断这些数能否被3整除?用4根、6根摆出的数呢?学生经过摆数、计算、观察、比较,发现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与数字的位置、顺序无关,而与小棒的根数有关。3根、6根小棒摆出的数都能被3整除,而4根摆出的数却不行。猜测验证:猜猜几根小棒摆出的数一定能被

5、3整除?学生自己举例判断,计算验证,进一步强化操作中发现的规律。总结归纳:结合具体数据观察、思考,明白小棒的总根数就是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进而概括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通过这样的操作,“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又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工具。”学生亲身参与数学规律的再发现、再创造,体验到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4重自主探索,让学生“再创造”数学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

6、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积极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去大胆地“再创造”数学。5重生活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我们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让学生亲身去感受数学,体验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END注意事项 在课堂教学中,每一位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思想,坚持做到“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凡是学生自己会学的,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学,凡是学生能自己动手做的,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