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赤壁》教案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77620254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牧《赤壁》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杜牧《赤壁》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杜牧《赤壁》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杜牧《赤壁》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杜牧《赤壁》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杜牧《赤壁》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牧《赤壁》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杜牧赤壁教案教学对象:初中二年级教学目的: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体现的感情。 .学习并理解诗歌的意境。3.熟读并背诵诗歌。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诗歌所体现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2.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教学措施:讲授法 多媒体(pt课件)电教法学时安排:一种学时教学内容与环节一、导入新课二、教学新课(一)作者及背景简介杜牧(803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自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7)年,合计八十三年,文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

2、义。诗人杜牧就生活在这样一种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她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举进士,由于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很不得志。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贬为黄州、池州等地剌史。在晚唐诗坛上,她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其诗多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二)朗读诗歌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规定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2、全体学生齐读。(三)解题赤 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1、赤壁简介: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周瑜大败曹操处,目前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这首诗是

3、作者通过赤壁这个出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2、赤壁之战: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成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3、这是诗人杜牧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核心问题刊登自己的议论,是一首明显带有史论特色的咏史作品。(四)理解诗的内容、词义解释折戟:指残破的兵器。折,折断。戟,古代一种兵器。销:锈蚀。将:把,拿。前朝:此前的年代。东风:春风。周郎:吴国的将领周瑜。铜雀:即铜雀台。二乔:乔公二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2、

4、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诗句的含义: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通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那时如果不是强劲的东风协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教师):这是一首很出名的七言绝句。前两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意思是说,折断的画戟沉没在泥沙中未被销蚀,磨洗一番,可见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诗人从江边泥沙中发现了一柄折断了的剑,通过磨洗后辨认出是三国时的遗物。这两句看是平淡的叙事,但是,诗人从平淡的叙事中体现出了不平,为背面抒发“怀古之幽情”而奠定了基本。这里,诗人采用了以假作

5、真的虚托手法,这也是唐代诗人写诗作文常用的手法,这就仿佛写当朝的人或事而假借于汉代人和事,以汉代唐同样。目前杜牧所在地是黄州,虽然有赤壁矶,并不是东吴周瑜打破曹操之处,因此无论是“赤壁”或者“折戟”是真是假,这并不重要,核心在于以此引出对古代这一出名的战争,从而借此抒发心头之感。 接着写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相对前两句来说是议论。意思是说,倘若当年,东风不协助周瑜,那么铜雀高台会深深锁住二乔,江东二乔也就沦为曹公之妾了。这里是指赤壁大战中周瑜侥幸战胜曹操一战。对于曹操来说,也是雄心大志的,她那首“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

6、归心。”这就表白了曹操要像当年周公那样维护国家统一。据记载,当时曹操攻打东吴,因北方士兵不习水性,曹操便把战船用铁链连成一片,以免摇晃。当时正是东南风,周瑜采用黄盖之计,用数十艘船载着油脂干柴乘东南风驶向曹营,诈称投降,等到快接近时,点燃油脂和干柴,一举烧毁了曹军战船。我们都懂得,在历史上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的核心一战,也是古代出名的战争之一。这对于极为精通战争思想的诗人杜牧来说,对这一战事过程及其成果是十分清晰的,因而采用逆向思维方式,提出了“东风不与周郎便”的设想。虽然是一种设想,客观的历史现状固然不可变化,但思维方式变化,对于这场战争来说,胜负双方就要变化,历史也就要重新改写。(五) 思考

7、并提示: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沉沙之折戟。 2.诗人是如何评价赤壁之战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觉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但是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尔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成果。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阐明战争之利害,并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前后各两句在体现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由叙事引起议论5、诗歌的主旨?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三、课文探究: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8、,这样写有何作用?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其作用重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自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出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但凡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尔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安静,因此她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本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作铺垫。2、全诗最精彩的最后二句抒发了作者如何的思想感情?提示:最后两句曲折地反映出她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由于她自己

9、生不逢时,空有才干而不得施展。尚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四、齐读并背诵这首诗。引导学生边齐读边思考:、你眼前会浮现如何的情景?(烽火硝烟)2、你眼前会浮现哪些人物?她们都是如何的形象?(曹操:若胜则横槊赋诗于长江,弦歌艳舞于铜雀,藏娇之缠绵,凯旋之得意。二乔,艳压群芳,顾盼生情。东吴领袖:指挥若定,风流儒雅)3、你还看到了谁?(杜牧性格: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她自负知兵,常以武略自诩,诗中对周瑜侥幸成功的议论,正是她军事上自负之情的流露,大有阮籍“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感慨。)4、当所有风流人物都淡出历史的画卷时,杜牧这位风流才俊在慨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自负的脸上写满了抑郁不平。五、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2、比较阅读 咏史赤壁胡曾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杜牧的赤壁与胡曾的咏史赤壁吟咏的都是三国时候赤壁之战的历史,而两位作者对“周郎”的态度并非一致,其中区别何在?(2)、杜牧诗前两句写了什么?与胡曾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如果你是史学评论家,你如何评价“周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