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77608540 上传时间:2023-12-0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一统的汉朝》教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经济法政系大一统的汉朝教案课题:大一统的汉朝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汉初统治者采取比较宽松政策的原因及措施、文景之治的含义、汉武帝大一统在政治思想上采取的措施、光武帝时出现的“光武中兴”的局面。同时对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也要做一些了解。2能力目标 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3德育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了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因为本课重点

2、在于讲“兴”。而汉武帝在经济政治思想上都让汉朝达到了顶峰。由此我们确定本课的重点子目是“汉武帝的大一统”。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大一统”的含义,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一个观点。对于七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这些在认识上是有些难度的,内容上比较抽象,不变学生理解。教学方法: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且达到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在教学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导学法、谈话法、讲解法、讨论法等力图达到学、思、练的有机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结合有关资料进行思考的能力。并在一系列的教法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建和谐的课堂气氛。将本属于学生的课堂交还到他们手中。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

3、情景法导入新课教师: 现在老师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中有同学看过大汉天子这部电视剧吗?就是由著名演员黄晓明主演的。学生:看过(没有)教师: 好,我听到有同学看过的,有没看过的,没看过也没关系,现在呢,我就请大家欣赏一段视,来自大汉天子的片头曲,这首歌叫守业更比创业难请大家认真看,然后回答老师的问题。学生:(认真观看视频中)教师: 好不好看?视频中气势恢宏的场面,是不是似乎能让我们身临其境,回到大汉朝,感受那份士气如宏呢。学生:是。教师: 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洛阳,历史上称之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通过刚刚的视频音乐守业更比创业难,我们都知道汉高祖

4、刘邦艰苦创业之后,他及他的继承者面临着更艰难的守业问题。如何来更好地守业?他们又是怎样做的?现在我们就在本课的学习中来寻找答案。在这里老师给同学们整理了一个汉高祖刘邦的个人小档案,就像同学们平时搜集的明星小档案一样,我们也用这种方法来整理我们历史上的明星们,汉高祖刘邦个人小档案(课件展示)教师: 在进入本课学习之前,先了解一下我们今天这堂课的知识脉络,我们本堂课的知识内容主要分为三个子目,一、文景之治;二、汉武帝的大一统;三东汉的统治。其中第二子目,汉武帝的大一统既是我们本课学习的重点,又是难点,而本课的第三子目,东汉的统治是选学内容,只须有个大概史实的了解就可以了。二、讲授新课教师: 现在,

5、就进入我们本课的第一个子目,文景之治。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文景之治的背景,看看高祖刘邦究竟给他的子孙们留下了怎样的一个大汉朝?当时的社会背景是怎样?现在请大家阅读书本第67页,并回答我给出的这几个问题。1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 2汉初这样一片经济萧条、国家贫困的荒凉景象是怎样造成的? 3假如你是统治者,面对如此局面,你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学生:(学生认真阅读课本)教师: 好了,现在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我请一位同学起来回答。学生:萧条。教师: 恩,很好,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对汉初的经济,汉书上有这么一段记载,“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

6、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所以我们说,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那时牲畜奇缺,皇帝的马车都配不到毛色一样的四匹马,将相只能乘坐牛车。我这里有一幅图,这张是汉代出土的陶塑牛车图,很显然的看到,拉车的不是马而是什么?学生:是牛。教师: 对的,是牛。可见汉初的经济是何种景象。那么我们就来想一想汉初这样一片经济萧条、国家贫困的荒凉景象是怎样造成的?也就是老师刚刚给大家提出的第二个问题。 这个问题可能比较难,给同学们一点提示,我们想想我们上几节课学习的内容,想想汉朝的建立,以及秦末的一些社会情况。学生:秦末战争。教师: 是的,和秦末战争有关。但是这位同学回答的并不是

7、非常全面。我们现在就来共同分析一下。由于秦的残暴统治,大兴土木,徭役赋役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产,使得人民的生活痛苦不堪,也因此,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爆发了秦末农民起义,起义军被镇压后,由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农民军继续进行反秦斗争,推翻了秦王朝的残暴统治,继而在这之后,项羽和刘邦又为了争夺帝位,进行了为期四年的“楚汉战争”,最后,刘邦战胜项羽并在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陈胜吴广正是因为不满秦的暴政而起义的,可想而知,秦末的统治对社会经济已经造成了危害,再加上随后的战争,不管是陈胜吴广的起义,还是刘邦项羽的继续反秦都斗争,到最后的楚汉战争,战争带来的都是长期的不安定和人力,物力的损失,更谈不上农业生

8、产了。所以说,造成汉初的这种经济情况的是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的战争。到此为止,我们来看看之所以会出现文景之治的背景是什么呢?学生:1.社会经济萧条,国家贫困;2.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教师: 很好,我们刚刚的两个问题就帮助我们了解了我们要学习的文景之治的2点背景了。现在假如你是统治者,面对如此局面,你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请个同学来回答。学生:(略)教师: 恩,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我相信如果你们出生在大汉朝的皇室,一定也都是一位位明君,也能带领大汉朝成就它的辉煌。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当时的统治者,高祖刘邦的子孙们是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守业的呢?这里给大家看两幅图,第一幅是西汉的农业生产图我们可以看到人

9、们在进行生产和狩猎,注重农业生产,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此外,他们还吸取秦末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再来看看第二副图,一个是汉文帝的霸陵,一个是秦陵出土的兵马俑。就可以看出,他们提倡节俭,并且以身作则。文帝在位二十多年,宫室,园林没有什么增加。他修建自己的陵墓,要求从简,不许用金银等装饰,只能用陶瓦。据说文帝穿的衣服质地比较粗糙的,他宠爱的夫人,也不能穿拖地的长裙。帷帐上不许绣花。一次,文帝想建一座露台,经过计算要花费大量的钱。他说:这些钱相当于中等百姓十户家产,我继承先帝的宫室还感到惭愧,为什么还要建造露台呢?这就是我们讲的

10、文景之治的两位统治者在位时的一些做法,通过这些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文景之治的措施。学生:1.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注重发展农业生产;2.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3.重视“以德化民”。教师: 恩,同学们总结的非常好。于是此后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到景帝后期,国家的粮食丰满,新谷子压着旧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库府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线的绳子烂了,散钱多的无法计算。历史上把文帝和景帝统治时期的太平盛世景象称为“文景之治”。“文景之治”使西汉初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发展,奠定了汉代民富国强的雄厚基础,使中国出现第一盛世局面这里提到了“盛世”,同学们知道什么事“盛世”吗?学生:(略)教师: 在中

11、国古代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所谓的“治世”和“盛世”,象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等。所谓“治世”和“盛世”,指的就是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百姓丰衣足食。实际上,在封建社会的“盛世”,朝廷的作用只是限制统治阶级不要剥削过重,使多数自耕农能维持基本上生活和再生产。同学们明白了吗?学生:明白了。教师: 同样,我们来看看文帝和景帝的个人小档案吧。(课件展示)教师: 毛泽东主席有一首词沁园春 雪中提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毛泽东为何要把汉武帝同他相提并论呢?汉武帝对大汉朝的历史又有怎么样的贡献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本节课第二子目的学习,

12、这也是我们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认真阅读课本)教师: 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带来的经济繁荣,为汉武帝实现大一统提供了客观条件。我们来认识一下汉武帝。现在请同学们看书并结合自己所熟知的有关汉武帝的历史小故事思考汉武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汉武帝为什么够实现大一统?学生:(略)教师: 我这里也给汉武帝总结了一个小档案,只当是一个了解。我们将从原因,措施,意义三个方面来学习本子目。从之前上一子目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很轻易的知道,景帝后期的经济繁荣为汉武帝的大一统提供了一个客观原因,称为他的一个前提。其次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他在位时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如果是你们是汉武帝处在哪个年代,有自己

13、的祖辈奠定的基础,你们会采取怎样的措施来维护统治,实现大一统呢?学生:(略)教师: 我们就来看看汉武帝是怎样做的。政治上削弱侯国实力,封国逐步变小。汉初汉高祖为巩固统治分封同姓王,“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诛之”,到了汉武帝时汉初分封的诸侯国还具有相当的势力,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骑,和天子一样的威风,他还自造弓箭书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逐步分化瓦解诸侯国势力,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现在我们来看下当时西汉各诸侯的领地,这样的情况下,你如果是汉朝的大臣你会怎么办?学生答:略。老师:思想上“罢黜百家

14、,独尊儒术”,并设立设太学。现在请大家看着几幅图。看到了什么?学生:略.老师:西汉初年,诸侯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诸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汉武帝为改变这种局面,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的正统思想,池道家,法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汉武帝推崇的儒术与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它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发挥,吸收了法家、道家学派的一些思想,即所谓“霸(法家)王(儒家)道(道家)杂之”。而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也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形成了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

15、封建统治思想,并且在其后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扮演了十分正统、重要的角色。 设太学,以“五经”为主要教材,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是实行“独尊儒术”的必然结果。在经济上统一五铢钱,军事上抗击匈奴,这些在接下来的几课会详细为同学们讲解。因而,武帝时候,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汉武帝的大一统,使西汉进入了鼎盛时期。但是,百余年后,西汉逐渐走向衰亡。重新建立的汉朝,定都在洛阳,历史上称为东汉。现在我们学习本课的第三个子目,东汉的统治。东汉后期,朝政越来月腐朽,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社会动荡不安。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西汉灭亡,不久,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公元25年,参加过农民起义的西汉皇帝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为了社会安定下来,光武帝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徭役负担,惩处贪官,任用清廉官吏。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 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为“光武中兴”。之后请同学们看这幅漫画,思考这幅图反映了什么问题?学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教师: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请同学们来看这张表,是不是能找到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