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阿Q正传》浅谈毕业论文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77605738 上传时间:2022-08-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迅小说《阿Q正传》浅谈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鲁迅小说《阿Q正传》浅谈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鲁迅小说《阿Q正传》浅谈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鲁迅小说《阿Q正传》浅谈毕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鲁迅小说《阿Q正传》浅谈毕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鲁迅小说《阿Q正传》浅谈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迅小说《阿Q正传》浅谈毕业论文(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 录一、内容摘要、关键词1二、思想内容2三、人物特点3四、艺术风格6五、参考文献7内容摘要:鲁迅是我国近代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和思想家,其青少年时期的求学经历使他对农村社会农民生活和思想以及封建社会有了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和了解。阿Q正传的发表,是鲁迅成为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最伟大最勇敢的旗手和主将。本文试从小说的思想内容阿Q正传是否直接表现了辛亥革命的问题,这是诸多有关分歧的起点和艺术风格三个方面进行浅谈。阿Q正传的思想内容从它的发表上看,主要说明小说发生地未庄的社会环境人物构成等与阿Q悲剧的联系;小说通过对阿Q的生存状况和“精神胜利法”的描写,表现了普遍存在的国民劣根性问题;通过悲喜剧结合

2、,中西表现手法的融合,创造性地写出了中外名著阿Q正传,奠定了鲁迅文学大家的地位。关键词:鲁迅阿Q正传,精神胜利法,国民劣根性鲁迅小说阿Q正传浅谈阿Q正传创作于1921年,是鲁迅先生最著名的一篇小说,它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鲁迅先生用娴熟的笔法为我们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个世界文学画廊中的著名形象,让阿Q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甚至家喻户晓的名字。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落后的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旧时代农民的典型。阿Q上无片瓦,下无寸地,只靠出卖自己力气过活,“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他倍受压迫和剥削,生活在

3、社会的最地层,现实处境十分悲惨;但更令人可悲的是,长期畸形社会的挤压,促成了他独特的病态的灵魂,阿Q的悲剧实质上是旧中国农民的悲剧。其性格特征主要表现如下: 青年鲁迅决心背叛封建传统,寻求救国救民的新路,另一方面在于维新变法,西方自然科学、社会思想的启蒙,加上清朝政府的反动腐朽统治造成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的引导、刺激,又使他形成了明确的反清反帝意识。 阿Q就是这样一个有着多重性格的复杂的矛盾体,他是旧中国一个农民的典型,也是一个令人可笑、可叹、可悲和可怜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阿Q正传突出地展示了附着在阿Q身上根深蒂固的精神胜利法,也刻画了他性格里的种种复杂因素,这些相辅相成的多种性格共同

4、形成了丰满深厚的阿Q形象。鲁迅先生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中写道:“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阿Q就是在一个生活在畸形社会中病态的灵魂,由于挤压而扭曲变异的“阿Q相”正是长期饱受压迫和奴役的国民的劣根性的集中体现,阿Q这一形象常读常新,给我们留下无限的启迪和深沉的思考一 、思想内容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有代表性的篇章,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封专制主义统治造成人民群众极端穷苦、愚昧落后是小说重要思想内容之一,闭塞落后的农村小镇未庄,是中国近代农村社会的缩影,地主阶级的巧取豪夺,无端勒索,达到敲骨吸髓、无尽无休的地步,残酷的剥削压榨,致使农民穷苦不堪,无以为生。

5、地主赵太爷一伙,虽没什么职务,但由于是地主大户,对劳动人民就拥有绝对的统治权,他不择手段维护乡村封建秩序,巩固自己的地位。“干预农民姓氏”,“制造恋爱悲剧”,“逼成生计问题”。这些使我们看到,劳动人民在未庄除了受剥削、受压迫外,没有任何个人的权力和生活出路。在未庄社会里,封建主义思想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如“富尊贫卑”、“父尊子卑”、“男尊女卑”等封建等级观念;“步孝有三,无后为大”、“男女之大防”等封建礼教教义;一味遵行的“老例”、“通例”、盲目排斥的“异端”狭隘保守思想等封建主义的意识,充斥了未庄社会的每个角落,禁束着人民的头脑,钳制着人民的思想,并形成了评论对错的标准。在封建统治阴影之下

6、,未庄及其周围社会里一切罪恶、暴行都畅行无阻,受害的劳动人民不仅得不到舆论的支持,反而遭到一致的非议。对次小说通过平常的生活世态,做了极为深刻的揭示,如阿Q自称是赵太爷本家时,听的人就“肃然起敬了”;赵太爷不准阿Q姓赵后,听的人又都说“阿Q太荒唐,自己去招打有赵太爷在这里,也不该如此胡说的”。阿Q盲目“革命”被枪毙。导致的异议;阿Q调戏尼姑使人们开怀大笑;阿Q游街示众时的喊声“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人们为此而叫好,但却为他没唱戏而感到“不满足”。这些场景无不说的人们只是无聊的鉴赏者和麻木的看客,这是一个可怕的真实,也是谋求改良人生、社会的人必须正视的现实,也是鲁迅“揭示病痛,引起疗救的注意”这

7、一文学思想的实践。 深刻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也是阿Q正传的重要思想内容之一。辛亥革命在中国是一次具有比较更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也是一次失败的革命。鲁迅和当时的革命者一样,经历了对革命的希望和失望,感到痛苦和悲愤,他密切地观察现实的变化,坚强的思考者,探索着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并且在作品中不断的抒发着,揭示着他的痛切感受和深刻认识;阿Q正传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幕,它在更广阔的背景上反映了这次革命。作品一开始便从不同阶级人物的描写中,从人物性格的细微变化中,显示了辛亥革命的锋芒所向和巨大力量,它给黑暗的中国带来了一线光明,可是这场革命并没发展下去,便很快消失了。小说关于革命

8、后城乡封建势力投机谋权的描写是很深刻的,它是革命的真实再现。城里的知县、把总、举人、老爷的换汤不换药,农村未庄赵秀才,假洋鬼子的自扮革命党人,“相约革命”的滑稽戏是相当普遍的。领导革命的革命党人不去打击反动封建势力,却把它们当作同盟者的描写,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对反动封建势力的软弱妥协,导致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阿Q正传更为可贵的则是鲁迅在同劳动群众命运的紧密联系中,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广大劳动群众和他们思想愚昧落后相联系的是对革命的无知,革命了,他们虽有快意更有恐慌,阿Q的思想就是这两种的结合。加之革命领导人无视群众利益和力量,不依靠,不发动群众,甚至牺牲群众利益换取反动势力的同情和支持,

9、这也决定了劳动人们的悲剧命运和革命必然失败的结局。结果,革命只赶走了皇帝,中国依旧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之下。未庄呢;只砸碎了一块象征皇权的龙派,农村仍然是地主的天下而已。辛亥革命十周年之际发表的阿Q正传决不是偶然,鲁迅曾经“希望有人好好地做一部民国史给少年看”,所以它是一部丰富、生动形象的“民国建国史”。这是鲁迅对已逝去的革命的挽歌,同时也是对新的革命的献礼。二、人物特点阿Q正传是否直接表现了辛亥革命的问题,这是诸多有关分歧的起点。阿Q正传发表之初,沈雁冰、周作人等人都强调了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从启蒙 主义的角度正确地分析了阿Q正传和阿Q典型的意义,阿Q被充分地现实化和生活化 ,但他们没

10、有深入地探讨小说所揭示的国民性弱点与中国革命的现实关系。在以后的岁 月里,中国社会一直处在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激流暴湍中,阶级观点在社会意识中不 断地被强化。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形势已经改变,但当时的路线和政策仍然坚持“以阶级 斗争为纲”。在这种背景下,人们更重视阿Q正传所反映的农民问题和辛亥革命问 题,将改造国民性与教育农民和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联系起来,如强调阿Q作为农 民或落后农民的阶级本质,提出阿Q的革命性和辛亥革命脱离群众等问题。八十年代通 过对文革的反思,反封建思想革命“研究系统”以批判的姿态出现,否定了以前的所谓 社会政治革命研究系统,更强调鲁迅小说的改造国民性主题,认为鲁迅小说只

11、是反封建 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也就定位在反封建思想革命 上。但是鲁迅小说包括阿Q正传对于社会政治革命是否真的没有直接表现,它只是 从思想革命的镜子中“折射”出来的呢?当时对此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今天回过头来看 ,我觉得这仍然还是可以讨论的。小说开头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旧中国的黑暗现实图,揭示了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 性和它的巨大历史作用。在未庄社会中,赵太爷、钱太爷、假洋鬼子等组成了一个具有 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标记的统治集团,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对下层人民实行专制统治 ;而阿Q、王胡、小D等穷人则过着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连饮食男女等人的基本权利和 本能要求也被剥夺,“不

12、准姓赵”事件、“恋爱的悲剧”“生计问题”都十分典型而尖 锐地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人民所受的沉重压迫和剥削。他们不起来反抗将没有 任何出路,辛亥革命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和现实条件下不可避免地爆发的。不管鲁迅是 否运用了社会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创作,他对生活的描写和历史规律的揭示是准确 而深刻的。作品中关于阿Q的社会经济地位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描述是具体而明确的。阿Q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孤身一人,借住于土谷祠。无固定职业,主要是在乡间干些临时农活,以维持日常生计,生活无保障,个人也无任何权力,最后沦为“不敢再偷的偷儿”,最后在革命中糊里糊涂又做了“惩一儆百”的牺牲品,结束了悲惨的一生。这一描写说

13、明他从雇农沦为无产者的无耐与必然。 阿Q身上,有做为农民的一般思想性格,但它不是单向的,其思想行为呈现一种极为复杂的状态,鲁迅说阿Q“既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阿Q性格里确实交织着这种矛盾状态,阿Q作为一个毕生受压迫的农民,能劳动,且质朴又愚蠢,因失去土地,无固定职业,城乡流浪,具有流氓无产者的狡猾,甚至近于无赖的行径,同他受剥削压迫的阶级地位相联系,有对统治阶级的对立,但又不觉悟,想攀权附贵改变自己的处境。他既耻笑城里人的不合“老例”,又耻笑乡下人的不见世面,;他长期受封建思想影响,讲究“男女之大防”,一定条件下却又去求爱、偷窃、造反很有些出格。这些行为特点是混杂

14、扭曲的,但发生在阿Q身上却也不足为奇。 阿Q性格中引人注意的是“精神胜利法”,它是阿Q思想行为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也是小说艺术刻画的重点。其表现为阿Q客观现实境遇,处处失败,十分悲惨,而在他的主观幻想世界里却“常处优胜”,自我满足;其一生本是一本血泪书,但在他那儿却变成了一部胜利史。阿Q对自己生活处境原来是不满的,但却不正视,不能进行真正的反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却以虚妄幻想来安慰自己,在中求胜。阿Q无姓无名,无妻无子,“行妆”更茫然,可当和别人吵架时,就夸耀过去:“我们先前比你阔多了!你算什么东西”!看见赵太爷不准他姓赵,打骂他,对这些凌辱,他原是“忿忿的”,但后一想“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

15、打老子,”。就是这样,明明是现实的压迫,凌辱,却被“先前阔”、“儿子强”、“儿子打老子”等幻想掩盖了。 阿Q的“精神胜利法”,表现在许多方面。应用于各种场合,而且愈陷愈深,不能自拔。阿Q很自尊,讨厌头上的癞疮疤,感到不光彩,就讳说“癞”及一切近于“癞”的音,甚至连“光”、“亮”、“灯烛”都讳,当别人还是进行嘲弄时,他又以“你还不配”来自傲了。对别人的凌辱,他原是要反抗的,但要估量对手而言,口呐的便骂,力气小的便打,结果呢却又吃亏多,他就只好采取“怒目主义”了。遇到“精神胜利法”无能为力;实在痛苦不过的时候,他就自打嘴巴,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人一般,又心满意足地得胜了;受辱或失败之后,会向比自己更弱小的人去泄愤,在看客无聊的喝彩中,得到满足。还有健忘,忘却受辱和痛苦,实际是极度的麻木;被捕、受审、杀头,对于这样的人生大痛,他想的是“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不免要抓出抓进,未免要杀头的”;他为画圆圈不圆而遗憾,想到“孙子才画的圆哩”就心安了;游街示众将被枪毙时,还要喊出“过了二十年又是”。所以阿Q的“优胜记略”,不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