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速报库哈斯清华讲座综述从《癫狂的纽约》到亚洲城市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77602671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wa速报库哈斯清华讲座综述从《癫狂的纽约》到亚洲城市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wa速报库哈斯清华讲座综述从《癫狂的纽约》到亚洲城市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wa速报库哈斯清华讲座综述从《癫狂的纽约》到亚洲城市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wa速报库哈斯清华讲座综述从《癫狂的纽约》到亚洲城市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wa速报库哈斯清华讲座综述从《癫狂的纽约》到亚洲城市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wa速报库哈斯清华讲座综述从《癫狂的纽约》到亚洲城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wa速报库哈斯清华讲座综述从《癫狂的纽约》到亚洲城市(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A 速报 库哈斯清华讲座综述 从癫狂的纽约到亚洲城市从癫狂的纽约到亚洲城市一一雷姆库哈斯清华讲座综述黄华青时间: 2016 年 11 月 10 日地点: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王泽生厅主讲:雷姆库哈斯主办: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华大学 研究生会,世界建筑杂志 荷兰著名建筑师雷姆库哈斯 来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演讲,内容包括个人背景的政治解 读、相关中国项目、近期的乡村研究等。讲座结束后,库哈 斯和与会嘉宾及现场观众进行了生动的讨论,并介绍了不久 前发行的癫狂的纽约中文版。参加对谈的嘉宾有: 癫 狂的纽约中文版的译者、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唐克扬,大 都会事务所( OMA )北京公司总经理、中文版译校姚东梅,

2、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教授, 三联生活周刊副主 编李菁。讲座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 世界建筑主 编张利教授主持。从癫狂的纽约到亚洲城市 政治弄潮儿 库哈斯对政治的着迷众所皆知。他在讲座伊始 就回顾了政治体制的剧变对自己职业发展初期的研究及设 计的影响。库哈斯 1944 年生于鹿特丹,第一张幻灯片就展 示了当时经德国轰炸后满目疮痍的鹿特丹。在动荡中成长的 库哈斯,似乎拥有与生俱来对政治和社会的质疑和叛逆。他 不无所指地提到近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当选,是一场“穷人 对那些被宠坏精英的复仇” 。从五月风暴的巴黎到嬉皮文化 的伦敦,同为战后一代的年轻库哈斯,心中的政治热血已经 点燃。 1970

3、 年,他来到伦敦 AA 建筑联盟学院,经历了与欧 洲大陆不尽相同的第一次异文化洗礼。他通过柏林墙研究项 目“ Berlin wall as architecture ”,开始探讨非传统构筑物中搏 动的建筑与政治之间的张力。早期的设计探索,包括海牙荷兰议会(1978)、巴黎六大图书馆( 1992)。从这些设计中可以看到库哈斯常用的设计元 素已经形成,如格网、坡道、底层延续等。尤其是巴黎六大 图书馆,以“折叠”为概念的延续性楼板和坡道体系,无疑 是西雅图市立图书馆的前身。库哈斯一直以来的原则是,将 建筑作为对不断变化的特定历史与政治环境的回应。 1995 年 S, M, L, XL 一书,既是对

4、OMA 事务所项目的初次整理, 更是献给 1990 年代初欣欣向荣的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礼 赞。他广泛研究纽约、深圳、拉各斯等与欧洲完全不同语境 下的新城市,混乱、不可预测、反经典,成为他热衷的新型 城市标签。 这也应验了他在 1978 年癫狂的纽约( Delirious New York )中的寓言。在库哈斯看来, 1990 年代初掀起的全 球化大潮中,市场经济取代了政治家成为改变世界的决定因 素。过去只在有限熟悉环境中工作的传统建筑师,开始在全 球任何地方做项目,这是政治带给当代建筑的一大变革。而 库哈斯自己,无疑是这场大潮中最受瞩目、游刃有余的弄潮 儿。CCTV 的政治话语 CCTV 大

5、楼的叙事, 开始于充满政治色彩 的“ 9 11”。这次事件搅乱了西方社会的政治格局,逼迫他 们思索如何与不同文化、 不同政治体系探索沟通、 共赢之路。 全球化的政治环境开始确立,第三世界国家逐步崛起,这使 库哈斯把目光投向迅速加入世界政治话语圈的中国。对库哈斯来说, CCTV 大楼的设计志在挑战占统治地位的摩天楼 竖向模式,开创一种新的摩天楼,并为其赋予中国政治的内 涵。作为对北京古城的回应,他认为城市保护策略不应只关 注漂亮、重要的历史古迹,应更为包容,北京 1950-1960 年 代的社会主义建筑、政治事件空间等都应得到保护库哈 斯再次展现了极高的政治敏感度, 这恐怕也是他对 CCTV 强

6、 权式政治叙事的辩解。 库哈斯继续谈到的另外两个设计, 都可视为对 CCTV 概念方案的发展。 国家美术馆的竞赛方案, 由隐喻北京城市肌理的低层高密度基座以及平台和坡道构 筑的符号化塔楼组成。他将底层分散式的空间称作“城市地 毯”,试图将尺度失真的奥林匹克公园区域与城市生活重新 连接。在台北,这一理念得以延续。在这座被他称作“剧场 机器”的建筑下,悬挑带来的建筑占地的缩小,将为繁华活 跃的夜市保留空间。 之后,库哈斯在莫斯科车库当代文化 中心( Garage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Culture )的设计中再 次阐释了对异文化冲突及保护策略的想法。库哈斯与钟情已 久的

7、社会主义再次邂逅,他充满感情地将这座 1968 年前苏 联历史建筑的改造,称作“对慷慨大方的旧政治体制的再利 用”。前苏联时期斑驳腐朽的砖墙、艳丽依旧的壁画,被包 裹在半透明的、轻盈的工业化表皮下,试图在两种社会境遇 之间建立一种模糊的“亲密性” 。作为 2014 年威尼斯双年展 的主策展人,他用“ elements of architecture ”的主题重新审 视建筑的根本性元素,如屋顶、窗、地板等,构建每种元素 的历史与现代建筑间激发的关联。 科技的监狱 库哈斯敏锐 地察觉到了高科技对建筑和城市的入侵。 透过一系列尖端 科技,例如可感应人体摔倒的地板、监测人体健康的智能马 桶,人类正给自

8、己构筑起一种“有知觉的”住宅。然而在库 哈斯看来,传统住宅的私密性和安全感在这种号称更加安 全、更加舒适的空间中逐渐消隐。如果我们不能警惕这种打 着实用主义旗号的技术进步,迟早会“不自觉地步入科技的 监狱”。 城市亦是如此。 街道中无处不在的感应器、 监控器, 看似为了保障交通的顺畅运行,也带来了数码技术的入侵, 正颠覆我们习以为常的城市环境,塑造着一个越来越安全、 秩序井然却又光怪陆离的社会。库哈斯预言,或许我们将会 怀念不可预测的城市系统正如他所歌颂的纽约,能够激 发惊喜而非持续常规性的生产。乡村,未来? 城市的“越发无聊” ,让库哈斯将目光投向乡 村。 乡村正处在变革的前沿。曾由传统农业

9、和季节变幻所 支配的农村,正成为混合着“转基因实验、季节性移民、土 地并购、政治动乱、数码控制”的毒药仓和炸弹库。占到全 球 98%面积的乡村,在过去 100 年间,无论是地理风貌还是 人口构成都发生剧变。移民的入侵,使发达国家农业被第三 世界国家的企业主和工人所支配,就像印度人掌控意大利的 奶制品业一样。 而先进卫星技术、 机械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 也塑造着高度有序却颠覆以往的乡村空间肌理。库哈斯讲 到,在距离硅谷几十公里的内华达沙漠边缘,大量科技公司 在 Tahoe Reno 工业中心建设了一批世界最大的工厂。 无论高 科技制造业还是农业,都完全采取自动化控制,几乎不需人 类存在,机器人掌

10、控一切, LED 灯释放出有利于生产的特定 光谱。如此的建筑空间, 恰如科幻片中看到的未来世界。 这 些巨型工厂正在乡村形成新的“聚落” 。而这究竟算是城市 还是乡村?在这样一个几乎无人居住、由机器操纵的聚落, 是否还存在所谓公共空间?建筑间的游乐场,难道是为机器 人所准备?库哈斯兴奋地找到了这片值得建筑学思索的新 的观念领域。他提出,或许那些出乎意料、将对建筑学产生 更大影响的实践,正发生在我们所习惯和熟悉的范畴之外。 令库哈斯痴迷的乡村,是欧美发达国家由机械化农业主导的 乡村。而中国人所熟悉的乡村,是否会像城市一样受市场经 济的牵引而追逐西方的步伐?我们能以怎样的研究和实践, 应对库哈斯所

11、寓言的这个流着毒液、随时爆炸的未来乡村? 讲座最后的这幅拼贴画,暗示着构成主义的激进革命颠覆性 思想依然根植于库哈斯的脑海中。这位一生都在追求混沌和 刺激的弄潮儿,年逾古稀仍未停歇,将乡村视为其下一个癫 狂的战场。对谈及问答 一个半小时的讲座结束后,现场嘉宾及观众与 库哈斯进行了充满火花的对谈及问答。 癫狂的纽约中文 版译者唐克扬与姚东梅,回顾了这本书历经 10 余年的翻译、 校对和出版过程。唐克扬认为,这本书的结构就像是城市本 身,是具有高度整体性、延续文脉的,而非个人化的,它对 于理解今日城市依然有很大意义。 针对特朗普的热点话题, 张利主编向库哈斯及庄惟敏院长提问,如何在极可能到来的 反

12、精英、反全球化的新政治语境下,定义建筑学这一精英教 育和实践体系的未来?库哈斯玩笑式地说,他从不在意建筑 学的未来。他关心的是建筑学如何从新的变化中“重新发现 关联性”。他反对为学科设定边界,正是因为没有边界,才 能不断利用新的契机。庄惟敏院长认为中国学生面临的挑 战,其一来自繁荣却仓促的建筑实践环境,其二则是在英雄 主义的引导下,对“好建筑”的迷惑。他也巧妙地将“英雄 主义”话题抛向库哈斯。 批判性围绕着 CCTV 大楼这个库 哈斯最具争议的项目所展开。李菁问,若今天重做 CCTV 大 楼的设计,是否会有所不同?还有观众尖锐地提到了“奇奇 怪怪建筑”的话语。库哈斯反击道, CCTV 大楼定义了北京 CBD 的身份认同,是不争的事实。这座建筑所遭遇的抹黑, 或许只是媒体系统的失能。他同样否认所谓“明星建筑师” 的名头。他认为,这座建筑并非他自我个性的表达,相反, 是对中国特定的国家政治语境对世界唯一性的渴求 的恰当注解。讲座结束,场内外的观众涌向库哈斯,索要 合照和签名。是谁定义了明星建筑师?他又会以何种复杂而 矛盾的心态面对这样的境遇呢?然而,没有轰动和光圈,也 就不再是库哈斯。 作者介绍:黄华青,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博士研究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