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法”突破等值线判读难点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77586112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直线法”突破等值线判读难点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直线法”突破等值线判读难点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直线法”突破等值线判读难点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直线法”突破等值线判读难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直线法”突破等值线判读难点(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直线法”突破等值线判读难点周开稳 江苏省海安县曲塘中学一、等高线图的判读等高线图判读的难点在于确定山脊、山谷以及河流的流向。传统的等高线判读方法是让学生记住“高谷低脊”。即等高线向“高”值方向凸出,则地势低,为“山谷”;等高线向“低”值方向凸出,则地势高,为“山脊”。但不少学生或者对此记忆不清,或者对此理解不透,常常无法判读,有的甚至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直线法的基本原理就是将等高线弯曲最大的点连接成线,此线就是山谷线或山脊线。由于山谷的特点是由山谷线向两侧地势变高,山脊的特点是由山脊线向两侧地势变低,所以,只需要在山谷线或山脊线相对中间的位置画一条山谷线或山脊线的垂线,然后比较垂线与山谷线或

2、山脊线的交点、垂线与同一等高线的两个交点之间的高度差异即可。如下图:已知图中abc为等高线,且abc,则此区域的地形为 (山谷或山脊)。分析步骤:1画连线:将等高线弯曲最大的点连接成线,如图中的EF线,EF线即为山谷线或山脊线。2作垂线:过EF线相对中间的一点甲,作一条与EF线相垂直的线,如图中的MN线,该线与等高线b相交于乙、丙两点。3比高低:由于图中乙、丙、丁都位于b等高线上,所以其高度应该相等。由于abc,所以图中甲、丁、戊三点的高度为丁甲戊,可见,甲的高度小于乙、丙。4定地形:由于山谷的特点是由山谷线向两侧地势变高,山脊的特点是由山脊线向两侧地势变低,图中EF线上的点向两侧海拔越来越高

3、,所以,EF线是山谷线。该区域的地形为山谷。关于河流的判断是:由于河流一般比两岸陆地低,所以山谷可能发育河流。又由于河水在河床中自高处向低处流,图中丁、甲、戊都位于河谷,且其高度为丁甲戊,所以河流应该由丁向戊流。二、等温线图的判读等温线图判读的难点在于确定海、陆位置以及洋流的性质。传统的等温线判读方法是让学生记住“热高冷低”。即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所以,夏季大陆比同纬度的海洋热,大陆等温线凸向高纬(热高),海洋等温线凸向低纬(冷低);冬季大陆比同纬度的海洋冷,大陆等温线凸向低纬(冷低),海洋等温线凸向高纬(热高)。直线法的基本原理就是将等温线弯曲最

4、大的点连接成线。在此连线相对中间的位置画一条该连线的垂线,然后比较垂线与此连线的交点、垂线与同一等温线的两个交点之间的温度差异。如上图: 已知图中abc为一月等气温线,且abc,则此区域为 (陆地或海洋)。分析步骤:1画连线:将等温线弯曲最大的点连接成线,如图中的EF线。2作垂线:过EF线相对中间的一点甲,作一条与EF线相垂直的线,如图中的MN线,该线与等温线b相交于乙、丙两点。3比高低:由于图中乙、丙、丁都位于b等温线上,所以其温度应该相等。由于abc,所以图中甲、丁、戊三点的温度为丁甲戊,可见,甲的温度小于乙、丙。4定海陆: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

5、所以,夏季大陆比同纬度的海洋热,冬季大陆比同纬度的海洋冷。由于等温线数值一般都是由低纬向两极递减,图中abc为一月等气温线,且abc,所以该区域位于南半球。南半球一月为夏季,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而图中甲点的温度小于乙、丙,可见,越向该区域同纬度内部气温越低,判断该区域为海洋。关于洋流的判断是:由于暖流水温高于同纬度海水温度,寒流水温低于同纬度海水温度,可以判断该区域为寒流。三、等压线图的判读等压线判读的难点在于确定低压槽、高压脊以及风向。传统的等压线判读方法是让学生记住“高槽低脊”。即等压线向“高”值方向凸出,则气压低,为低压“槽”;等压线向“低”值方向凸出,则气压高,为高压“脊”。直线法的

6、基本原理就是将等压线弯曲最大的点连接成线,此线就是槽线或脊线。由于低压槽的特点是由槽线向两侧气压变高,高压脊的特点是由脊线向两侧气压变低,所以,只需要在槽线或脊线相对中间的位置画一条槽线或脊线的垂线,然后比较垂线与槽线或脊线的交点、垂线与同一等压线的两个交点之间的气压差异即可。如上图:已知图中abc为等压线,且abc,则此区域为 (低压槽或高压脊)。分析步骤:1画连线:将等压线弯曲最大的点连接成线,如图中的EF线。2作垂线:过EF线相对中间的一点甲,作一条与EF线相垂直的线,如图中的MN线,该线与等压线b相交于乙、丙两点。3比高低:由于图中乙、丙、丁都位于b等压线上,所以其气压应该相等。由于a

7、bc,所以图中甲、丁、戊三点的气压为丁甲戊,可见,甲的气压小于乙、丙。4定槽脊:由于低气压向外延伸的狭长区域为低压槽,高气压向外延伸的狭长区域为高压脊,图中气压abc,且甲的气压小于乙、丙,可见该区域气压分布状况是由内向外气压变高,属于低气压,低气压向外延伸的狭长区域为低压槽。关于风向的判断是:先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其方向是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再确定地转偏向力,其方向是垂直于大气水平运动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如果在近地面,必须考虑摩擦力,其方向与大气水平运动方向相反。四、等潜水位线的判读潜水是指埋藏在第一个隔水层以上的地下水。潜水面即潜水的自由水面,它一般随地形的高低起伏

8、而起伏。潜水埋藏深度即潜水面至地表的距离。潜水位即潜水面上任一点的海拔。潜水位相等的各相邻点的连线,称为等潜水位线。等潜水位线判读的难点在于确定潜水流向以及潜水与地表水(如河水)的补给关系。传统的等潜水位线判读方法是让学生记住“高合低离”。即等潜水位线向“高”值方向凸出,则地势低,为山谷,潜水向山谷线汇“合”;等潜水位线向“低”值方向凸出,则地势高,为山脊,潜水向山脊线两侧分“离”。直线法的基本原理就是将等潜水位线弯曲最大的点连接成线。在此连线相对中间的位置画一条该连线的垂线,然后比较垂线与此连线的交点、垂线与同一等潜水位线的两个交点之间的高度差异。如上图: 已知图中abc为等潜水位线,且ab

9、c,则此区域潜水趋向 (分离或汇合)。分析步骤:1画连线:将等潜水位线弯曲最大的点连接成线,如图中的EF线。2作垂线:过EF线相对中间的一点甲,作一条与EF线相垂直的线,如图中的MN线,该线与等潜水位线b相交于乙、丙两点。3比高低:由于图中乙、丙、丁都位于b等潜水位线上,所以其高度应该相等。由于abc,所以图中甲、丁、戊三点的高度为丁甲戊,可见,甲的高度小于乙、丙。4定流向:由于潜水流向垂直于等潜水位线,由高水位流向低水位,所以,该区域潜水流向应该由EF线两侧的高潜水位向潜水位较低的EF线方向汇流。关于潜水与地表水(如河水)的补给关系:河流与等潜水位线的分布有如右图的三种基本关系。运用直线法可以判断:在A图中河床两侧潜水位高于河流水位,潜水流向河流,因此河流两侧的潜水补给河水;在B图中河床两侧潜水位低于河流水位,河水流向潜水,因此河水补给两侧的潜水;在C图中,河流右岸潜水面高于河面,左岸潜水面低于河面,因此河流右岸潜水补给河水,左岸河水补给潜水。综上可见,传统的等值线判读方法是典型的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难记易错;而“直线法”方法简单,步骤相同,属于“万能钥匙”,再复杂的等值线问题,两根直线,轻松搞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