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教材分析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77542105 上传时间:2024-01-0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9.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教材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教材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教材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教材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教材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教材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教材分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教材分析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1. 本册内容结构本册内容分属几何、代数、概率三个领域,具体牵涉到:几何:图形与证明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认识图形视图与投影。代数:方程一元二次方程;函数反比例函数。概率:建立概率概念概率的频率定义与多种求值方法。不同内容之间的联系(逻辑框架与方法)1 .本册内容与教材其他各册相关内容的联系: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一元二次方程”、“反比例函数”和“一元一次函数”、“一元二次函数”;“视图与投影”和“空间图形”、“平行”、“相似”;“频率与概率”与先前的概率实验等。2. 各部分内容的设计要点:(关于证明学习的要点说明不能够仅仅将证明的教学基本目标定位成确

2、认命题的正确性;还应当包括对证明本身的学习:证明的必要性,数学证明的含义,证明的基本过程,证明的基本方法,由证明而获得的理解和发现。)第一章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对“公理”意义的进一步理解;关注“证明的基本方法”、“获得证明策略的不同思路”、“由证明而导致的新发现”,特别地,对于“反证法”的逻辑合理性的理解。(1)证明的思路与以前直观探索的联系;出现的新命题的探索及证明的思路。证明方法的学习、获得证明的策略;本册主要是对这些结论进行理论的证明。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前几册中的直观探索就没有用处了,事实上,前面学生借助折纸、画图等活动进行直观探索的过程和方法为本章的证明提供了铺垫,为学生提供了定理相应

3、的证明思路。如在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时,教材先给出了证明的思路,即由当时利用折纸来探索此结论的方法,而想到通过连接底边的中线构造全等三角形,从而证明两个角相等。除了学生已经直观探索过的命题外,教材中还涉及了一些学生没有探索过的新命题。这些命题的获得有的是直接通过证明得到的,而有的则创设了一些问题情景,通过合情推理获得的,但此时证明是必须的。要使学生意识到证明是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使学生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体会合情推理与论证推理在获得结论中各自发挥的作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证明意识和能力。如对于命题“直角三角形中,300所对的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教材引导学生拼摆三

4、角板,去发现其边之间的关系,但我们不能只满足于结论的获得,要积极探索证明的思路和方法。事实上,探索的过程为证明时辅助线的添加提供了思路,为证明奠定了基础,这些都希望教师在教学时能够充分的意识到。教材还注意引导学生探索证明的不同思路和方法,并进行适当的比较和讨论,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一种证明结束后提出问题“你还有其他的证明方法吗?与同伴交流”。止匕外,教材还注意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如由特殊结论到一般结论的归纳思想、类比、转化的思想方法等。如在证明等腰梯形的两个底角相等时,教材在分析证明思路时指出将等腰梯形的两个底角转化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从而证明其相等一一明确方法的学习。

5、(2)关注命题的拓展、引申,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发展概括抽象的能力。证明加深理解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设计上注意到了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思维能力、水平的指导和培养,为学生设置了可将结论进行推广和一般化的空间,希望通过命题的拓展,为学生创造深入思考数学问题的机会。比如在证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并提出“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相等吗?高呢?”等问题之后,教材在“议一议”中设置了相应的两个拓展问题,分别从角的变化和线段的变化两个角度出发,对前面已经讨论过的特殊结论进行了一般化的推广。对这种拓展型的命题,教师在教学时应当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对数学现象进行概括和抽象,并强化和渗透归纳、类比、

6、转化等思想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3)对公理化方法的体会。需要注意的是,依据标准的要求,在北师大版教材中,证明部分的内容可以看作是一个局部的公理体系,即从给定的6条公理及有关概念的定义出发,通过逻辑推理证明,得到平行线、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基本图形的有关结论。因此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中所有的命题,其证明的前提只能是教材中提供的公理和已经证明过了的定理。而这也就是教材中为什么在P35例题中证明“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底角等于45。”和“有一个角等于45。的直角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这两个看似十分简单的结论的原因。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公理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发现直观探索和证明、合情推

7、理和演绎推理之间的区别,从而认识到合情推理与论证推理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补充的辨证关系。通过对公理体系的了解,学生能够认识到在数学中证明的必要性和如何进行证明以及证明的基本方法等,是我们讲授证明这几章的基本目的。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延续处理方程的基本思路:模型一一求解一一应用(与函数的联系在后面谈)。如“花边有多宽”、“梯子的底端滑动多少米”等,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现实情境,让学生从具体的实例出发,经历模型化的过程,然后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数学概念和数学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一一建立模型一一应用”的过程中体会模型化的思想,从而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求解方程过程中关注数学思想方法一一化归,理解在

8、求解程序上具有一般意义的“配方法”的实质;同时,介绍求解方程的另一种思路一一通过估算而获得近似解;对于方程的应用,仍然是突出运用数量关系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1. 估计方程的解的意义。本章与以往的方程内容有所不同,增加了估计近似解的内容。增加这一内容,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对方程解的理解,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又为方程精确解的研究作了铺垫,激发学生探求精确解的欲望,从而可以在此基础上自然地引入以后求精确解的内容。另外,教材中“地毯的花边”、“梯子的底端滑动多少米”等问题都是借助“夹逼”的方法逐步获得近似解的。应当说,夹逼思想是近似计算的重要思想。所以,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夹逼

9、思想在数学解题中的运用。2. 估算本身也是一种解某些方程的方法。通过估算而获得近似解有助于学生理解方程解的含义、体会借助计算机获得方程解的想法、发展估算能力;3. 方程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的精确求解方法有配方法、公式法、分解因式法等。教材中先研究的是可应用于求解任意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配方法、公式法。其中配方法可以说是公式法得来的根本,公式法中根的一般表达式就是由配方法解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得到的。而公式法是配方法的一般化和程式化,任意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只要将方程化成一般形式,就可以直接代入公式求解。因此我们要求学生能够理解配方法,体会公式法的由来。对于一些特殊的一元二次方程,教材还引入了一种特殊的求

10、解方法分解因式法,分解因式法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方程来解,这种降次的思想是处理高次方程的一种重要思想,教师要注意在教学时对这种思想进行渗透。对于方程的一般解法,突出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而不是具体的求解程序;解方程的具体技巧(因式分解法等)。4. 方程应用的体现。教材力图把方程的应用渗透在各节之中,如第一节中的“地毯的花边有多宽”,第二节中的“花园的设计方案”,第五节中的“冰箱定价问题”以及各节的习题中都安排了一定的应用性问题,从而将列方程、解方程和对方程的解的解释融为一体,而不是割裂开来进行处理,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本章的学习中能够比较完整地经历一个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然

11、后对数学问题进行研究和解决,再利用数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全过程,感受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价值,理解数学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联系。这也使得“模型求解应用”的过程得以完整地体现。P68:讨论解应用型问题的关键。第三章:概率的进一步认识:借助频率定义概率(不是古典定义)重在对概率概念的理解,而不是求得事件发生的概率(古典概型的求解更多地借助树状图、列表等)。突出求解概率问题的最基本方法实验;了解随机的含义、了解统计与概率的联系。1 通过实验(两步实验)继续渗透频率与概率的关系学生在七年级已经认识了许多随机事件。本册是在原来一步实验的基础上,借助两步实验继续渗透频率和概率的关系。首先以涉及两步实验的事件发生

12、的概率问题为切入口,教材一方面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另一方面,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领悟到“当试验次数较大时,试验频率稳定于理论概率”这一结论的含义,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概率的理解,同时授予学生两种计算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的理论方法树状图和列表法。教师在借助两步试验渗透频率和概率的关系时,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当试验次数很大时,频率稳定在概率附近”并不意味着试验次数越大,频率就越为靠近理论概率。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形:增加了几次试验,试验数据和理论概率的差距反而扩大了;二是在利用树状图和列表法来求事件发生的概率时,其使用前提必须是各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要相同,即等可能性是我们求理论概率的前提。2 用实验的方

13、法,以频率估计概率的应用概率计算有理论计算和试验估算两种方式。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虽然存在着理论概率,但其理论计算已经超过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只能借助试验模拟获得其估计值。教材针对这类问题,选取了既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时又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的投针问题和生日问题。首先对于投针问题,教材希望学生能够经历具体的试验操作、统计等活动,获得一定的活动经验,并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在投针问题之后,教材接着引入了贴近学生生活的生日问题。这个问题的理论概率与学生的常识大相径庭,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另外其理论计算超出了学生的理论计算水平,因此试验估算的作用就体现的更为明显。3

14、 对模拟试验方法的认识和掌握通过投针问题和生日问题两个活动,学生们对试验估计概率的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在此基础上,教材还鼓励学生利用带编号的小球等实物或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计算器、计算机或其他媒体)进行模拟实验。其理由有两点:首先采用模拟试验方法可以解决不具备试验条件的问题,比如手头没有硬币,而又需要做掷硬币试验时,我们可以借助计算器产生随机数进行模拟。其次,采用模拟试验尤其是借助计算器和计算机进行模拟试验的方法,可以实现通过大量的模拟实验获得更为准确的实验结果,进一步加深对频率和概率关系的理解。3、设计恰当的模拟试验也是提高学生概率模型理解水平的一个有效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在利用模拟

15、试验方法进行试验时,试验结果未必具有很好的精确度。但教师只要让学生体会到试验次数很大时,结果将较为精确即可。概率模型:关注统计与概率的联系揭示统计推断的一些理论依据(第4节);感受随机观念;了解统计与概率的联系。课题学习: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做数学”活动猜想、尝试、证明、拓广(提出问题)。其中的思维过程非常重要。让学生在解决一个个看似简单又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经历判断、选择及综合运用二次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知识,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这是一个具有开放性意义的研究课题,主要意图不在于回答一些具体问题,而是设置一种思考、探究的氛围,在活动中体现归纳、综合和拓展,感悟处理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教材设计特点:为学生自主探索留有较大空间,通过“做一做”积累经验、“想一想”诱导发现;“议一议”中提出的问题均有一定深度又有相当大的弹性,不同的学生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读一读”中引出两种思路,对问题解决有很大启发性。第四章图形的相似:从实际问题引入数学内容,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得出结论,认识相似图形的特征与性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