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评技术方法总结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77506903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评技术方法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环评技术方法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环评技术方法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环评技术方法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环评技术方法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评技术方法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评技术方法总结(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环境影响评价师资料关注我 实时更新 最新资料1概论1.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分类: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价建设项目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或专项评价对于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2. 环境保护措施原则:“三同时”原则,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三同时”制度和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室对环境影响评价中提出的预防和减轻不良环境影响对策和措施的具体落实和检查,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延续,从广义上讲,也

2、属于环境影响评价范畴。3. 工程分析方法:类比分析法、物料平衡计算法、查阅参考资料分析法4. 环境现状调查方法:搜集资料法、现场调查法、遥感法5. 环境影响预测方法:数学模型法、物理模型法、类比调查法、专业判断法26.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列表清单法、矩阵法、网络法、图形叠置法、组合计算辅助法、指数法、环境影响预测模型、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模型7.环境影响预测阶段和时段: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分三个阶段:建设阶段、生产运行阶段、服务期满或退役阶段;时段:冬、夏两季或丰、枯水期。工程分析1. 污染型项目工程从:项目建设性质、产品结构、生成规模、原料路线、工艺技术、设备选型、能源结构、技术经济指标、总图布置

3、方案等基础资料入手。2. 扩建项目须提出:“以新带老”计划。3. 工程分析中常用的物料衡算有:总物料衡算有毒有害物料衡算有毒有害元素物料衡算在可研文件提供的基础资料比较详实或对生成工艺熟悉的条件下,优先采用物料衡算法计算污染物排放量,理论上,该方法是最精确的。4.工程分析基本工作内容工程分析项目工作内容工程概况工程一般特征简介物料与能源消耗定额项目组成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分析工艺流程及污染物产生环节污染物分析污染物分布及污染物源强核算物料平衡与水平衡无组织排放源强统计及分析非正常排放源强统计及分析污染物排放总量建议指标清洁生产水平分析清洁生产水平分析环境措施方案分析分析环保措施方案及所选工艺设备

4、的先进水平和可靠3程度分析与处理工艺有关技术经济参数的合理性分析环保设施投资构成及其在总投资中占有的比例总图布置方案分析分析厂区与周围保护目标之间所定防护距离的安全性根据气象、水文等自然条件分析工厂和车间布置的合理性分析环境敏感点处置措施的可行性5. 环境影响评价关心的是: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的具体部位、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6. 对于最终排入环境的污染物,确定其是否达标排放,达标排放必须以项目的最大负荷计算。7.对于新建项目污染物排放量统计,应算清“两本账”: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产生量、实现污染防治措施后的污染削减量8.对于技改扩建项目污染物排放量统计,应算清“三本账”:技改扩建前污染物排放量

5、、技改扩建项目污染物排放量、技改扩建完成后(包括以老带新削减量)污染物排放量。9. 工业取水量=间接冷却水量+工艺用水量+锅炉给水量+生活用水量10. 重复用水量:生产厂(建设项目)内部循环使用和循序使用的总水量11. 耗水量:整个工程项目消耗掉的新鲜水量总和。12. 工程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建议指标必须满足以下要求:满足达标排放的要求符合其他相关环保要求技术上可行13.工程分析中将没有排气筒或排气筒高度低于15m排放源定位无组织排放,其确定方法有三种:物料衡算法、类比法、反推法14. 非正常排污包括两部分:正常开、停车或部分设备检修时排放的污染物其他非正常工况排污是指工艺设备或环保设施达不到设

6、计规定指标运行时的排污。15. 环保措施方案分析:(1)分析建设项目可研阶段环保措施方案的经济可行性。(2)分析项目采用污染处理工艺,排放污染物达标的可靠性。(3)分析环保4设施投资构成及其在总投资中占有的比例。(4)依托设施的可行性分析。16.总图布置方案与外环境关系分析:(1)分析厂区与周围的保护目标之间所定卫生防护距离的可靠性(2)根据气象、水文等自然条件分析工厂和车间布置的合理性(3)分析对周围环境敏感点外处置措施的可行性。17. 工程分析时段应涵盖:勘察期、施工期、运营期和退役期,以施工期和运营期为调查分析的重点。18. 工程概况应给出:地理位置图、总平面布置图、施工平面布置图、物料

7、(含土石方)图、水平衡图等工程基本图件。19.工程行为为分析时,应明确给出:土地征用量、临时用地量、地表植被破坏面积、取土量、弃渣量、库存淹没面积和移民数量等。20. 辅助工程包括:进场道路、施工便道、施工营地、作业场地、各类废料和废弃渣料场21. 自然环境调查的基本内容:地理位置、地质、地形地貌、气候与气象、地面水环境、地下水环境、土壤与水土流失、动植物与生态22. 社会环境调查的基本内容:文物与景观、人群健康调查、社会经济、观众参与23.污染物调查与分析方法:根据不同的项目可采用不同的方式,一般对于新建项目可通过类比调查、物料衡算或设计资料确定;对于评价范围内的在建和未建项目的污染源调查,

8、可使用已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的资料;对于现有项目和改建、扩建项目的现状污染源调查,可利用已有有效数据或进行实测;对于分期实施的工程项目,可利用前期工程最近5年的验收监测资料、年度例行监测资料或进行实测。24. 空气质量现状调查方法:现场监测法、收集已有资料法。现场监测应确定:监测因子、监测时间、监测点位25.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结果统计分析内容:各监测点大气污染不同取值时间的浓度变化范围;统计年平均浓度最大值、日平均浓度最大值和小时平均浓度最大值与相应的标准限值进行比较分析,给出占标率或超标倍数;分析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变化规律,以及分析重污染时间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26.气象资料调查要求5一

9、级评价二级评价三级评价评价范围小于50km大于50km小于50km大于50km/气象资料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三年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1年/年限地面气象必需必需必需必需/资料高空气象按选取的模必需按选取的模必需/资料式要求式要求补充气象如果地面气象观测站与项目的距离不超过50km,并且地面/资料观测站与评价范围的地理特征不一致前提补充气象连续1年2个月以上/观测一般要求调查评价范围20年以上的主要气候统计资料/27.常规气象资料分析内容:温度:一、二级评价项目,需统计长期地面气象资料中每月评价温度的保护情况,并绘制年平均温度月变化曲线图。风速:一、二级评价项目,需统计月平均风速随月份的变化和季小时平

10、均风速的变化。风向、风频:一、二级评价项目,需统计长期地面气象资料中,每月、各季及长期平均各风向风频变化情况,绘制各季及年平均风向玫瑰图。主导风向:风频最大的风向角的范围,某区域的主导风向应有明显的优势,其主导风向角风频之和应30%,否则可称该区域没有主导风向或主导风向不明显。28. 恒定均匀流,基本方程:vCRiQvA29.径流模数M:M1000QF30. 湖泊、水库水温是否分层区别方法:当10,认为湖泊、水库为稳定分层型;20,认为水库、湖泊为混合型。当1/2,洪水对湖泊水温分层几乎没有6影响,1,认为大洪水时可能是临时性混合型。31. 河口是指入海河流受到潮汐作用的一段河流,又称感潮河流

11、,它与一般河流最显著地区别是受到潮汐的影响。陆架浅水区是指位于大陆架上水深200m以下,海底坡度不大的沿岸海域,是大洋与大陆之间的连接部。陆架浅海中的潮汐现象主要来自大洋。水流的动力条件是污染物在河口海湾中得以输移扩散的决定性因素。32.水文调查和水文测量:河流工作内容: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的划分;北方河流还应了解结冰、冰封、解冻等现象。感潮河口工作内容:除与河流相同的内容外,还有感潮河段的范围,涨潮、落潮及平潮时的水位、水深、流向、流速记其分布;横断面形状、水面坡度、河潮间隙、潮差和历时等。湖泊、水库:面积和形状,应附有平面图;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的划分;流入、流出的水量;水力滞留时间和

12、交换周期;水量的调度和储量;水深;水温分层情况及水流情况。33.河流水质采样断面的布设:在调查范围的两端、调查范围内重点保护水域及重点保护对象附近的水域、水文特征突然变化处(如支流汇入处)、水质急剧变化处(如污水排入处)、重点水工构筑物(取水口、桥梁涵洞)等附近、水文站附近等。34.河流水质采样方式:一级评价:每个采样点的水样均应分析,不取混合样。二级评价:需要预测混合过程段水质的场合,每次应将该段内各取样断面中每天垂线上的水样混合成一个水样,其他情况每个取样断面每次只取一个混合水样,即将断面上各处所取水样混匀成一个水样,三级评价:原则上只取断面混合水样。35. 水环境现状评价方法:常采用单项

13、指数法,推荐采用标准指数。36. 径流深度Y:计算时段内的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平均水层厚度。37.径流系数:为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Y(mm)与降水量X(mm)的比值Y/X,以小数或百分比表示。38. 含水层:分为承压含水层、潜水含水层39. 包气带水:处于地表面以下潜水位以上的包气带岩土层中的水,包括土壤水、7沼泽水、上层滞水以及基岩风化壳中季节性存在的水。主要特征是受气候控制,水量季节性变化明显,雨季水量多,旱季水量少,甚至干旱。40. 潜水: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潜水的水质主要取决于气候、地形及岩性条件,潜水以蒸发排泄为主

14、,往往形成含盐量不高的淡水,潜水易受污染,水质易受地面建设项目影响,对潜水水源应注意卫生防护。主要特征是与大气圈、地表水圈联系密切,积极参与水循环;决定这一特定的根本原因是其埋藏特征,位置浅且上面没有连续的隔水层。41. 承压水:充满于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其承受压力大于大气压力。承压水的资源不容易补充、恢复,但由于其含水层厚度通常较大,故其资源往往具有多年调节性能。42.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降水入渗补给(最主要的补给来源)、地表水补给、凝结水补给、来自其他含水层的补给、人工补给。43. 地下水的径流强度与地下水的流动速度基本上与含水层的透水性,补给区与排泄区之间的水力坡度成正比,对承压水来说,还与蓄水构造的开启与封闭程度有关。44. 地下水径流强度规律:从地表向下随着深度增加,地下径流强度逐渐减弱,地下水甲苯处于停滞状态。45.地下水是通过补给、径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医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