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思想蕴含和价值《正处》是在我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这个关键时刻, 为了使党和国家的工作适应新情况, 采取新方法,而及时发表的一篇纲领性的理论著作和重要的历史文献 它产生的历史背景可以归纳为几点:第一,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处于历史转变时期的产物这个转变时期就是:由 过去的革命到向自然斗争,由革命到建设,由过去的革命到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 在这个转 变时期,国内出现了许多新问题, 人民群众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思想问题, 暴露了一些不满的情绪,一些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农民要求退社,即通常说的人民闹事而我们的干部对 这些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毫无思想准备, 因为搞阶级斗争搞惯了, 一听到闹事,就想到敌人, 就要实行专政,用对付反革命的办法用到闹事人的头上; 对各种思想问题,就用简单粗暴的办法加以压制正是在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 毛泽东敏锐地察觉到这个问题, 及时地提 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个重大命题, 把它作为政治生活的主题第二,鉴于斯大林的教训斯大林在很长一段时期内, 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有矛盾, 把人民的某些不满、 人民对政府的批评这些人民内部矛盾看成是阶级斗争, 当作敌人对待,要么就是当成反革命处置, 要么就认定是外国帝国主义的间谍,驱逐出境,结果打错了许多人。
毛泽东吸取了这个教训, 认为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矛盾, 并把它分为两类,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大量存在的是人民内部矛盾,解决这些矛盾只能用民主的方法,而不是专政的方法第三,总结了国际 共运的经验1956年,毛泽东先后主持起草了《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简称《一论》)、《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简称《再论》),通过对苏共二十大全盘否定斯大林和波匈事件这两件事的总结,开始从理论上深入地探讨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在《一论》里,一般地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引导人们了解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矛盾这一客观事实,破除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矛盾这一理想化的迷信 《再论》则讲到要分清两种性质的矛盾,一种是敌我矛盾, 一种是人民内部矛盾关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问题,《一论》肯定了这种矛盾的存在, 《再论》则进一步指出,这些矛盾如果处理不好,还可能由非对抗性矛盾发展成为对抗性矛盾可以说, 《一论》和《再论》为《正处》讲话作了一定的理论准备全文阐述了 12个问题,贯穿全文的基本思想是:把正确区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文章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但同阶级对抗社会 的矛盾根本不同,它是一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不具有对抗性,可以经过社会 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毛泽东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 内部矛盾两类,以赞成、拥护社会主义建设,或反对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 主义建设,作为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界限他指出,这两类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 以相互转化,要求尽可能地促成敌我矛盾转化为人民内部矛盾,以利于调动一切积极 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服务毛泽东全面地分析了各种类型的人民内部矛盾,系 统地论述了正确处理各种矛盾的方针政策指出,要用民主的方法,用“团结一批评 一团结”的公式,作为从政治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解决经济领域中的矛盾, 应依据发展生产,统筹安排,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原则;科学文化上的 问题,应采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民族关系中的矛盾,应采取加强民族 团结,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的方针;在与民主党派关系上,应实行“长期共 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等根据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阶级状况的估量,毛 泽东适时地指出,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基本结束,共产 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即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 ——向自然开战,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富强繁荣的国家。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论述,特别是关于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观点,以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方针和方法,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史增添了新的内容, 对探索社会主义社会的规律,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正处》所阐述的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是我们追求的远大目标社会主义社会充满着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就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向前推进的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研究和运用社会主义的矛盾规律, 要对具体矛盾作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办事否认、 回避或者掩盖矛盾,达不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 要十分注意矛盾的转化问题第一,不能激化矛盾,而是尽最大努力化解矛盾第二,要防止将非对 抗性矛盾转化为对抗性矛盾,而要努力做到变对抗性矛盾为非对抗性矛盾 《正处》一文提出一个重要思想,就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毛泽东把这个问题称作“牵动大局的问 题”,是一个“战略方针”他提出的“统筹兼顾”,决不是对一部分人, 更不是对少数人的统筹兼顾当时,毛泽东就曾说过:“照旧社会那样把困难的人抛弃不管,人民政府不能 这样做这是制造矛盾的办法,不是解决矛盾的办法。
这句话很值得我们深思总之,统 筹兼顾的战略方针,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针我国是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 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进人社会主义社会之后,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与实际的问题面对这一全新课题,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 形成了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 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它以新的内容丰富了毛泽东思想宝库,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些正确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指导下,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在工农业和科学技术方面打下了一个初步基础, 有了一个向四个现代化前进的阵地这些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 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起着长远的指导作用毛泽东等提出的许多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 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思想;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思想: 社会主义社会可分为不发达的和比较发达的两阶段的思想;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现代化, 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的思想;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若干重大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思想;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思想;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学说和两类矛盾学说,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的思想;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思想,等等,这些思想或者为邓小平理论所继承, 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为邓小平理论所吸收, 成为这一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
而探索中所经历的曲折, 也从正反两个方面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提供极为宝贵的经验 教训正如邓小平所说:“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没有 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 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 今后相当长的时期, 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总之,毛泽东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拓者, 其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毛泽东在探索中所提出的许多真知灼见, 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作了思想和理论的重要 准备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 “始于毛,成于邓”,恰当地评价了两代领导核心对这项伟业的历史性功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