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题报告范文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77420511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结题报告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结题报告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结题报告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结题报告范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结题报告范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结题报告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结题报告范文(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课 题 名 称 智障学生良好课间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 课 题 主 持 人 嵇 英 枝本溪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制内容要求:宋体、小四号字、1.5倍行距一、省内外研究述评内容提示:1、与本课题相关的、他人的研究成果、研究理论与实践经验;2、他人研究经验的优势和不足是什么,做以阐述。(400字以上)在国家教委制定的2004版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版)中第11条提及对学生课间活动的要求:“11、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课间活动有秩序。”网上可查的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的智障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细则中有较详细的对学生的课间行为规定:“2 、“树立安全第一”观念,上下楼梯靠右行走,不相互推撞,不攀援栏

2、杆。5 、课间积极参加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认真做好广播体操和眼保健操,练就健康体魄。 6 、集合时要排队,遵守秩序,不打闹、不嬉戏。”就省内外现有的研究看,纯粹的智障学生课间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理论研究很少见。从已有的研究看,特教的学者们侧重于研究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研究,把培养、矫正学生行为作为研究的主要方面。学生的课间行为培养只是作为其中的一点。而培养智障学生的课间良好行为习惯如何去操作去实践,至今还没有人进行很好地总结。多数特教老师研究的对学生行为的培养有很多好的做法,如:和谐环境促养成、榜样示范促养成、强化训练促养成、常规管理促养成、团队活动促养成、积极评价促养成

3、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内容提示:本课题的研究对该领域的理论和现实的意义;(200字以上)我之所以研究智障学生课间行为习惯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理论意义:1、学生时期是智障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课间生活是学生在校生活重要组成部分。抓好学生课间良好行为训练是帮助智障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关键环节。2、课间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智障儿童适应集体生活的必要环节。特别是中度、重度甚至极重度的智障儿童要在集体中生活必须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被别人接受。3、智障学生本身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分不清什么场合要有什么样的行为,因此培养学生的课间良好行为有助于这些特殊孩子

4、成为适应社会生活或半自立于社会的公民,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4、学生养成课间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缓解班主任劳动强度及心理状态,改善班主任教师和科任教师之间的矛盾。现实意义:作为一名特教班主任,每到课间我必然出现在教室里,如果老师不在学生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意想不到的问题,怎样让这些智障学生在课间养成能自觉遵守日常行为规范的良好行为习惯,解决智障儿童被“圈养“的现状是一直困扰我的问题,也是我们所有特教班主任面对的共同难题,还是科任和班主任的主要矛盾的焦点。现在面对智障班级中学生中、重度多的情况,他们的良好课间行为习惯的养成尤为重要,目前我校还没有规范的智障学生课间行为管理细则。三、研究目标内容提示:

5、目标设定要有层次、有可操作性、有研究价值。可按科研目标(例如:某种教育教学策略、方法、模式等)、育人目标(例如: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或教师、提高学生或教师的什么样的能力等)、工作目标(例如:通过课题的研究对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有什么样的促进作用等)设立。科研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培养中重度智障学生课间行为习惯的好方法、好经验;找到更好的理论支撑。育人目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让智障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大限度的自理自立,成为能自立于社会,能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工作目标:1、改变班级常规教育工作中的盲目性,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2、以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为突破口,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

6、其生命的质量,形成良好的班风。3、以学生安全为目标,制定出科学的学生课间行为养成教育方案。四、研究内容、过程和措施内容提示:1、研究内容(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是什么?);2、研究过程和措施(不同的研究阶段要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决?)(2000字以上)具体研究内容:旨在观察和矫正学生课间的一些不良行为,探索能让智障学生在课间养成能自觉遵守日常行为规范的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和途径,解决智障儿童被“圈养“的现状,缓解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矛盾。研究过程和步骤:本课题研究共分为三个阶段:(一)课题准备阶段:2013年4月-2013年5月研究措施和方法:第一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全体特教班主任对本班学生

7、课间行为的表现和管理上的困惑。我们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1、课间困扰您的学生行为有哪些?2、您希望智障学生课间行为达到怎样的标准?3、您是否有好的建议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课间良好行为习惯?第二 确定了研究对象:均是我们课题组成员所带班级的16名学生;本溪市育智学校二年级的全体学生共7名;六年级的全体学生9名,后增加1名。第三 设计并填写有关表格。(1)学生自然状况调查表。以根据学生情况以班级为单位观察训练。(2)学生日常行为观察记录表。第四 初步确定学生课间常规训练内容:学生课间的文明礼貌、课间学生活动;并尝试训练高年级学生课间到操场活动。第五 学习有关的理论,提高认识。我们还有针对性地学习特殊教

8、育的有关理论,了解智障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用理论来武装自己,给自己充电,让自己在教育管理中能够游刃有余。另外,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抓好学生的课间常规。(二)、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13年6月-2013年12月开展有效的形式,实践探究,积累有效的训练方法。第一科学分析问卷,归纳主要问题。根据问卷综合分析得出:学生处于被“圈养”的状态,没有良好的课间活动习惯,没有快乐的“课间十分钟”;班主任们的精神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在体力和精神上消耗很大。班主任最担心的是:学生的安全问题。班主任最困扰的,没有老师看着就会出现的问题:学生乱下地、乱叫、在走廊跑说话、疯打疯闹;下楼梯不靠右侧行走

9、,捡东西吃;不会听上课铃声;有的学生到教师办公室乱翻东西:有学生说脏话;学生在教室没有活动内容。低年级学生的学生不会上厕所,没提裤子就跑出来,在教室把桌椅弄得乱七八糟。班主任最希望的智障学生课间行为达到:老师不在时不乱下地、乱叫、不拿别人的东西,不打人;学生们能在教室一起小声的做游戏;学生大小便能自理;在座位上能坐稳;不在走廊大喊大叫:能按照正常的上下课的秩序,下课站排去操场活动,上课铃响站排进教室,学生可以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同时也能达到一定的锻炼目的。班主任们的建议:培养“小老师”管理班级;老师带领学生课间活动:学校统一组织课间活动;反复强化训练良好行为。第二据校规制定班规,规范课间学生行

10、为。为了培养智障学生良好课间行为习惯,建立稳定的教育教学秩序,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为此,我们小课题组制定了对学生的课间纪律要求: 1、下课有秩序离开课室,课间到操场做有益身心健康的游戏和运动量不大的体育活动。 2、严禁在教室、走廊、梯间及在没老师看管的情况下到器械区等地方追逐、跑动和玩耍,不准大声喧哗。 3、无事不得乱进教师办公室,影响老师工作;不得进入别班教室活动。 4、对人要有礼貌,不打人、骂人,不讲粗言秽语。加强自律,纠正自己不规范行为,使自己和同学不受伤。 5、上下楼梯做到轻声慢步靠右行、不能顺着楼梯向下滑,以免跌倒、摔伤。不准相互拥

11、挤、推搡,做到不说、不笑、不打、不闹、不跑、不跳。 6、严禁高空抛物,浇花时要注意不把水泼到楼下。 7、不准乱动用电设备,乱拧水龙头放水。 8、不准随地吐痰,乱丢纸屑;不乱捡东西吃、乱捡脏物。9、课间及时如厕,做到自己整理好衣服、提好裤子。10、管理好自己的物品,不乱扔、乱放。第三提出解决办法,采用多种方式,积极训练。1、每天学习课间常规,在意识上强化内化。把每周的第一天定为养成教育宣传日,第一节课定为教育课,学习育智学校学生礼仪规范细则和育智学校学生学习规范细则。对学生明确提出纪律要求,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这样,学生就会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从而规范自己的言行。2、分工结对,伙伴互助,轻带重

12、。就是指导一个相对能力较好的轻度智障儿童主动去帮助一个重度智障儿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他们自愿的结成互助对子,指导轻度学生在课间主动帮助重度学生,能在听到铃声后把他领回教室。3、教师先领玩,教会游戏,课间活动有内容。冬季在室内活动时,教师要教会学生怎么玩玩具,让学生有事可做。可以做些肢体康复训练,靠墙直立、下蹲、倒走等。4、分槽饲养,奖惩适当。可以把一、二个重度学生留在教室内,轮流让轻度学生带到操场活动。5、有意识的训练学生到操场独立活动,做好遥控训练。教师可以在楼上看学生听到铃声集合的情况及时进行总结,评价学生的行为,及时奖励。第四对学生集体的不良行为进行有效地矫正,及时观察记录。

13、观察、记录学生的不良行为,及时指导矫正。针对学生经常出现问题,进行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如训练低年级学生听到铃声回到座位做好,就有意识的提醒他们上铃响了应该怎样做,及时表扬做的好的学生,坚持了半年时间学生有了很明显的进步。第五 对“问题”学生进行系统训练和合理安排,实施个别化教育。有些智障儿童的行为怪异,需要特别的关注。对个别学生需要个别训练。在课间形单影只的自闭症儿童,他们不会与人交往,也没有人愿意和他们在课间游戏,唯一的办法就是发现他们的兴趣所在,找到适合他们的课间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吸引其他同学的参与,使他们不再孤单。(三)、课题总结阶段:2014年1月-2014年3月在课题的总结阶段,我们详

14、细分析班级学生课间行为观察记录和随笔等在课题实施中的收集的资料,进行了反思总结;精心的整理材料并撰写结题报告,参与课题的老师撰写了有关的论文。制定出了培养智障学生良好课间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案。五、人员分工内容提示:每个参与人在研究过程中所承担的具体的研究任务嵇英枝:高年级班主任,具体指导课题的实施,并对实验学生进行课间行为观察训练。刘月婷:低年级班主任,对本班学生进行课间行为训练的实践操作,进行资料收集整理。李轩:高年级副班主任,对班级学生进行课间行为训练的实践操作,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六、研究方法内容提示:研究方法有文献法、观察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总结法等;每种方法在什么时候使用,如何使用

15、。(200字以上)根据智障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个体差异,把自己所带班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展开课题研究。本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有:1、调查问卷法:在课题准备阶段,结合小课题和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师调查问卷和学生的自然情况调查。2、行动研究法、观察法:在实施课题阶段,注重观察和收集智障学生行为的资料,记录矫正效果,及时作出调整和修改,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的处理,得出研究所需要的结论。3、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常性地进行反思、交流、讨论、总结,写成随笔、案例,不断提升理性认识,形成自己的教育管理模式。七、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设想内容提示:1、研究中存在的问题;2、今后的设想存在问题:1、在研究中发现,对学生良好课间行为培养,只有班主任在做,科任教师的责任心不强或是不知怎样培养,常常就是看着不出事为原则。2、学校每个班级的学生课间都处于圈养状态。3、对学生的行为观察记录没有及时的进行分析总结。4、对课间行为训练效果的评价,基本上是对表象的评价,处于教育叙事阶段,没有科学的评估。5、对学生有些行为束手无策,简单粗暴地解决。今后设想:1、虽然是第二次小课题研究,对课题的理论构建能力还是力不从心,还需要加强理论的学习。2、对学生的课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