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小毛驴市民农园三年运作经验总结

cn****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08KB
约14页
文档ID:477418238
小毛驴市民农园三年运作经验总结_第1页
1/14

生态型现代都市农业与城乡互动“小毛驴市民农园”三年运作经验总结一、项目设立的背景1、 全球环境与食品安全危机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 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 文明的继续发展;农村中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土地面源污染 问题因此需要开创一个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来延续人类的生存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完成了国家工业化的 资本原始积累,此后的和平环境下 中国经济必然高速发展,但同期也出现九十 年代以来农村的相对萧条农业占国 民经济的比重和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双双持续下降,劳动力、资金等纷纷往城市 流动,农村对于年轻人越来越没有吸引力随着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障碍拉美和南亚 国家的经济发展并严重破坏稳定的大城市贫民窟及其伴 生的社 会性犯罪问题也正在形成,长期化的城乡二元结构基本体制矛盾仍 然是“构建和 谐社会”的主要羁绊与此同时,当前日益开放的农产品市场形成了这样一种状态:农民和终端消 费者作为弱势群体,在整个产业链中处于不利地位:被动成为不合理价格的接受 者和不安全食品的承受者生产者为了保证收益,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农产 品品质不断下降,农业污染不断加剧。

同时,绝大多数消费者远离了食物的生产 过程,因此也失去了影响它们的能力随着城市化的加剧,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 的物理距离不断增加,因此食品的交通运输系统必须更加发达,更先进的食品加 工和保存技术不断推出……,最终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多,环境污染日益加剧, 食品安全与信任危机等恶性循环为了应对和制衡此类问题的发生和恶化,消费者和生产者需要以不同的方式 互助合作,通过城乡互动与可持续生活的多元化实践,以实现包括生产者、消费 者、生态环境、社会信任等在内的“多赢”,最终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 党中央发展战略演进1999年提出放弃单纯追求GDP勺发展观;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观”;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2007 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 护生态环境的产业 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以过度消耗能源和资源、损害 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方式,留下了长远的隐患和危害,不是我们所要的科学的 经济发展方式2007年的中央 1号文件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新农村的 首要任务”,一 改坚持多年的、于 1956年因国家工业化需 求而确立 的“农业现代化”指导思想, 转而提 出“现代农业”这一更加符合生态文明的农业发展新 思想,并强调了农业 的多功能性。

一 号文件指出“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 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 、 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 、文化传承等功能;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 发农业的 多功能性 ”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 会在“现代农业”的政策思想上又 进一步提出建设“资 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农业”的长期目标2009年,中国政府已经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庄严承诺到 2020年将把单位 GDP 碳排放在 2005 年的基础上减少 40%—45%3、北京的发展定位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实现了“绿色奥 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 的三大 理念北京市委市政府认真总 结奥运会、残奥会的成功经验,按照首都工 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丰富、升华、发展人文、 科技、绿色三大理念,与时俱进 地提出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 ”,将首都的发展理念与党中央建 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号召紧密结合;成功实现了以金融、高新科技为 核心的经济结构 转型此外,还突出了北京作为“首善之区”的示范效应然而,我们同时也认识到:由于北京的农业污染问题 ,北京农业问题 已经成 为北京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 短板一方面,北京的“污染大 户”已从工业转向农 业、从城市转向农村,食品安 全问题 比较突出,食品加 工环节的问题引发各种安 全“事件” ,生鲜食品的农药 和激素残 留等问题也不容忽视 。

另一方面 ,北京 市位于水资源严重 紧缺的华北平原,水资源极度短缺,农业的 可持续性受到严重 挑战此外,土壤有机质含量低、风沙侵蚀 严重,而且城乡差距悬殊、农民从事 农业的比较收益下降 在这样几乎没有比较优势的自然条件约束下,如果延续以 往产业资本扩张阶段 推进的高水、高肥的过度化学化的“资源浪费、生态破坏型 产业化农业 ”,已经越来越不符合“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农业”理念和“人 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 ”定位因此,北京 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的 具有重要 意义:首先这是北京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的人均GDP接近1万美元, 又是全国四个文明建设的首善之区,北京有足够的经济实力率先在生态文明的践 行方面为全国做出表率其次,这是北京建设和谐社会、推进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都市农业除了生产和经济功能以外,还兼具社会和生活功能、文化和教育功能、 生态旅游和食品安全保障功能等,改善城市生态和人文环境,有效缓解市民快节 奏城市生活的压力,并通过发展都市农业提高郊区农民收入和城乡和谐,实现人 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此外,这也是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题中之义,是我国 新农村建设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项目的启动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北京海淀区政府与中国人民大学依托各自资源,启动了 以“市民参与式合作型现代生态农业”为核心的产学研基地,并借鉴“农业三产 化、社会化”的国际经验,于2008年4月在北京西郊著名自然风景区凤凰岭脚 下、京密引水渠旁的苏家坨镇后沙涧村创建了占地230亩的“小毛驴市民农园” 试验项目该项目同时也是国仁城乡(北京)科技发展中心(前身为成立于2003年的 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一一21世纪中国第一所办在普通农村免费培训普通农民推 进科学发展的学校)在其多年积累的生态农业与城乡公益网络基础上,整合推出 的创新性探索,该探索延续了成立于2006年的国仁城乡互助合作社(前身是因“教授卖大米”而形成的南马庄无公害大米的购米包地小组)的相关工作三、 项目运作的思路及创新1、 立项的指导思路一一合作型现代生态农业我们走的是合作型生态农业道路我们以宣传教育为主线,从三个方面进行 生态建设:一方面是生产者合作,发展农民生产合作社,推进市民农业的CSA 联盟;另一方面,我们逐步推动消费者团体的建立,促进消费者的联合;第三个 方面,发展生态农业技术,走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道路2、 项目的运作模式就是将生态农业的种养模式与社区支持农业、市民农园的经营管理模式相结 合。

3、 项目创新主要是以下几方面:思路、运作模式的创新,因地制宜地考虑项目的可推广性,都市农业的“三产化、社会化”四、 项目建设的目标1、 生态基地建设:通过多年的努力,争取将农园建设成为北京乃至全国的 集参观、科研、教育培训和生产示范为一体的生态基地,将其建设成为国内有机 农业的重要品牌2、 面向城市:推动市民参与式都市型生态农业,开展都市农业培训、食品 安全与可持续生活宣传、农耕体验与教育等活动,将农园建设成为市民体验农耕 及可持续生活、培养健康消费和环保意识的都市农业教育基地;同时,以科研和 示范教育为特色,努力成为大学生及中小学生的实训与生态教育基地;通过发展 城市健康消费网络,促进形成“共同购买型”消费者团体3、 面向农村:研究、推广结合传统农耕和自然农业为基础的现代生态农业 技术,建立自己的技术规范和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为各地农民合作社提供示范和 培训服务,并协助农民合作社在农业生产上转向现代生态农业4、 城乡互助:将商业模式与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理念融为一体,引导城 市健康消费合作社与农村绿色生产合作社对接,通过城乡之间生产者与消费者的 直接互助,让农民安心、消费者安心、环境安心,重建社会的信任与合作机制, 实现城乡良性发展。

五、 项目主要运作经验〈一〉发展历程小毛驴市民农园位于北京西郊著名自然风景区凤凰岭山脚下,生态环境优美、 空气清新,连绵的凤凰岭、京密引水渠两侧密植的高大白杨树,为农园营造了一 种特有的意境美此前,这里是一片多年荒弃的苗木地和农地,是野花、野草和野生动物的天 堂,土壤水质优良,具备开展生态农业的良好自然条件(2008年6月经谱尼测 试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检测,园区土壤符合有机耕作要求)2008年4月,完成海淀区政府“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项目立项,启动该 生态农场建设工作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 担任中心主任)下属国仁城乡(北京)科技发展中心的生态农业团队进驻农园, 协调管理农场各项规划与建设工作,招募生态农业实习生、志愿者,在地方政府 和后沙涧村民的支持下,开展农业生产活动4月至7月,在台湾著名生态建筑师谢英俊先生领导的乡村建筑工作室的支 持下,按照生态农场的要求,完成整个农园的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7月至12月,在北京绿色一族生态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支持下,在时 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顺利完成大桥、停车场、道路、水电网络、温室大棚、 生态猪舍、仓库、园林绿化和园区景观等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为农场的正式运 营奠定了基础。

同期,2008年4月至10月,在美国农业贸易与政策研究所(IATP)的帮助 下,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生石嫣前往美国明尼苏达州的一个农 场(Earthrise Farm)完成为期半年的“另类洋插队”的实习,体验美国农民的 生活,观察、学习、研究社区支持农业(CSA的运营模式同期,2008年10月至12月,在赵汉珪地球村自然农业 研究院(韩国)和吉 林延边自然农业研究所的支持下,完成发酵床猪圈的设计与建造工作,正式开展 自然农业技术的本土化试验研究2009年3月,小毛驴市民农园正式以“社区支持农业(CSA”的方式对外 运营,得到了众多北京市民的热烈响应和参与,经过短短一个多月的招募,共有 55位CSA成员加入与此同时,因小毛驴市民农园的CSA运营模式和对生态农 业、可持续生活理念的坚持,持续得到海内外社会各界人士和包括新华社、人民 日报、北京电视台在内的近80家媒体的广泛支持与关注,让人们更加关注食品 安全和可持续生活等问题结合2009年产学研基地的成果,2010年,小毛驴市民农园全面开放运营, 300多名成员加入,农园已经初步形成一个包含市民参与、培训教育、人才培养、 技术研发、生态保护、理论研究与政策倡导等多领域的综合发展平台。

〈二〉主要工作1、农业生产与生态农业适用技术研发农园于2008年开始建设,设计环节体现了生态农业、乡村生活的理念与思 想,既有种植又有养殖,既有农田又有草地和树林,各种元素相互配合,有利于 发挥协同效益,形成良性生态系统和农园内部的生态循环即通过实践一套可持 续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模式,建立园区的生态经济体系生产方面,小毛驴市民农园在充分利用本地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继承本 土老农传统农耕经验的基础上,坚持生态农业种植与养殖模式,自产各种优质时 令蔬果和健康安全的禽畜产品生态种植环节的核心是利用劳动替代资本的资本 浅化机制来实现土壤改良,改良土壤的措施主要包括制作堆肥、使用有机肥、禁 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和除草剂等;生猪养殖方面,农园采用自然养殖法,其核心是 依靠本地有益土著微生物分解排泄物,以达到降低污染、节约用水、增强猪只抵 抗力的效果此外,还散养了鸡、羊等生活方面,园区实行严格的垃圾分类与厨余堆肥,使用粪尿分集式非水冲 厕所等,也饲养猫狗等小动物,让每一个进入园区的人,从生活、生产的每个细 节,有全新的感受,有光临农家的亲。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