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康酸性质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77400620 上传时间:2023-10-2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49.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衣康酸性质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衣康酸性质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衣康酸性质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衣康酸性质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衣康酸性质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衣康酸性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衣康酸性质(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衣康酸发酵简史衣康酸(又称为甲叉琥珀酸、分解无头酸)最早是由 Baup1836 年蒸馏分解 柠檬酸时发现的。而微生物产生衣康酸的能力是日本人木下广野 1929 年在一种 嗜高渗压的霉菌培养物中首先发现的,他称之为衣康酸曲霉(Asp.itaconicus)。 原来Rais trick通过对霉菌代谢物的长期研究发现,土曲霉(Asp. terreus)表 面培养时也能产生衣康酸。从本世40年代起,美国农业部北方地区研究室(NR RL)着手对衣康酸的工业生产进行了大量研究。1945年,Lockwood等采用土曲 霉NTTL1960浅盘表面培养法,获得了衣康酸,对糖的转化率达3050%。1946 年,L

2、oc-kwood等仍采用土曲霉NRRL1960生层发酵,发现衣康酸的转化率达到 了耗糖的 47.3%。由于深层发酵有着较强的竞争力,所以后来的研究着重在深层 发酵方面。美国农业部北方地区研究室的Pfeifer等1952年缴详细报道了中试 规模的深层发酵。日本学者小林等自50年代起对衣康酸的发酵工业生产进行了 大量研究,使摇瓶发酵的转化率达到65.5%,并获得了好几份专利。发酵采用的 原料有葡萄糖、水解糖、糖蜜等,甚至在 1977年采用木屑水解液为原料。在发 酵工艺方面也有半连续喝连续的方法。另外在提取和精制工艺也有不少专利出现70 年代以来,日本一些研究者对酵母产生衣康酸的能力进行了普查和实验

3、 研究,也有利用酵母发酵生产衣康酸的专利出现。在研究生产工艺的同时,人们对衣康酸的生物合成机理也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但实际代谢途径还没有最终确证。因此有人认为遗传学上的基因转移技术要应用 到衣康酸生产上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我国的衣康酸生产尚属空缺。金其荣等人于1984年开始着手对衣康酸产生 菌进行选育和工艺条件的研究。衣康酸的性质衣康酸97-65-4是英文itaconic acid的译名,按分子结构应称为甲叉丁二酸。它与柠檬酸及中康酸互为异构体:CH3CHCOOH2HCH 二CV2=CVCOOHH00CCOOH衣康酸W/宁康酸CHCOOHc=cvH00CH中康酸在酸性、中性和弱碱性常温条件下,衣

4、康酸是稳定的。但在弱碱性条件下,三种异构体可以相互转化。在水溶液中,由于双键的加水也可以生成少量羟基酸。纯衣康酸是白色粉状晶体或无色晶体,分子量 130.10,在储存时稳定。结晶产品不吸潮,即使在高温度条件下也不结块。它的物理化学性质见表 11。表 11衣康酸的物理化学性质性质数值熔点167 168C晶体密度1.490.01kg/m3燃烧热1.98 MJ/mol生成热840 Kj/mol水中离解常数(25 C)K11.4 0* 10-4KO3.56 *10-6衣康酸在水中的溶解度以及不同浓度下的 PH 值见表 12。表 12衣康酸在水中的溶解度温度(C)溶解量(g/1)温度(C)溶解量(g/1

5、)10595029220836045925957072628120衣康酸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见表 13。表 13衣康酸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溶剂溶解度(g/1)溶剂溶解度(g/1)乙酸58乙二醇252丙酮87甲醇358苯0.1丁酮371-丁醇683, 3-二甲基丁酮11乙酸正丁酯161-丙醇107氯仿0.12-丙醇125环已烷BrCH CCH -COOH2 2 2 2IICOOHCOOH这是一种定量反应,是 Fiedkin 法定量测定衣康酸的根据。衣康酸与胺类反应产生的N-烃基吡咯烷酮是一类重要的化合物:OHCHRNCH22III IRNH+CC C CH2/八O CH COOH0 CH COO

6、H22衣康酸衍生物的用途极广,常见衍生物的性质见表 14 。表 14常见衣康酸衍生物的性质衍生物熔点(C)沸点C (压力Kpa)柠康酸93中康酸204衣康酐68柠康酐8108 (2.9)衣康酸-4-甲酯68衣康酸-4 -正丁酯40衣康酸二甲酯3691 (1.3)衣康酸二乙酯81 (0.3)衣康酸二正丁酯145 (1.3)诱导效应来说:吸、给电子看电负性,与碳相连的是电负性大的元素 时,吸电子诱导效应;反之,则给电子诱导效应;当涉及共轭时,旁 边含有孤电子对时,给电子共轭;或p空轨道时,吸电子共轭,或单 电子时,看情况而定;共轭时,给、吸电子需要看诱导效应与共轭效 应的结合。HHe氮2.20匕B

7、0N連NaAlSiCl钠锅TiBr钙铁謀101tea66331.312132 9五3 00PdCdIn银辐锢HfWTl日PoAtIrta領;金钟氯0392 202280062RfSgDsOn萨TmPinTb韜轼鑰13G19121122?326111IdThCfNc袖镑10?32541291342.650 821 361.65j 2 a S5 1 22 1 S3 i 59 2 16 1 91 2 20 2 23 2.20 193 1 69 1 ?& 1 9C 2 0 212 22 GO1 31:G1 1 93 2 19 2 50 31G 3 242:Q4目郢UntAin Cm 疆镉1 齿 123CePf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