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语文第一轮知识点检测题15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77400463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考语文第一轮知识点检测题15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3届高考语文第一轮知识点检测题15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3届高考语文第一轮知识点检测题15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3届高考语文第一轮知识点检测题15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3届高考语文第一轮知识点检测题15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届高考语文第一轮知识点检测题1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高考语文第一轮知识点检测题15(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教师助手 学生帮手 家长朋友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论美的欣赏的普遍性对于是否存在美的欣赏的普遍性的问题,回答是肯定的。所有人都喜欢美的事物,不同文化中的人们有一些共同的审美偏爱。美的欣赏的普遍性可以列举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与风景和人体有关。所有人都喜欢草原景观,这种景观偏好的一致性,超越了文化差异和特定的阶层差异。就人体来说,身材匀称、面容姣好通常会被认为是美的。第二种类型是对整体自相似形式的欣赏,如葵花籽的排列,海螺壳的构造。在黄金分割比中,我们能发现典型的整体自相似性。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协调关系,对于我们对美的欣赏是决定性的,因此所有人都喜欢具有黄金分割比的形式。第三种类

2、型是对惊人的美的艺术作品的欣赏。这种欣赏的普遍性与非凡的艺术作品有关。泰姬陵、蒙娜丽莎或者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让不管具有何种文化背景的人们都为之着迷。当我们将风景或者人体作为美来感受的时候,这种感知依赖某种神经模式的高度局部化的激活;当我们将整体自相似形式作为美来感受的时候,相邻皮质区的共振产生更加深远的皮质并行激活;对那些伟大的、惊人的美的艺术作品的经验,依赖我们整个美的欣赏和认识构造的整体激活。这三种类型都意味着审美实际上就是大脑愉快,但神经刺激的范围有所不同,而经验的质量也有显著的差异。在局部刺激中,我们经验到吸引力;在并行刺激中,我们经验到意味深长的愉快;在整体刺激中,我们经验到惊人的

3、美。对风景和人体的偏好之所以是普遍的,因为它们都起源于选择效应,这种效应对智人的基因组产生影响,它们先于任何文化区分,这就是它们一直传到我们这里,在今天仍然保持普遍性的原因。这种类型的美是在人类原始文化时期确立起来的,是人类特有的,它明显朝生殖和生态方向发展,因此,在美学范围中,我们也可以说它是善的体现。对于整体自相似形式的审美偏爱,也是在系统发生过程中发展和选择出来的。它在今天的普遍性,来源于相应基因结构的永久性。这种类型的美是在动物的认识发展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有一个比人类更早的来源。这种类型的美的作用存在于认识领域。在美学领域中,我们可以说它是真的体现。最后,我们在对伟大的美的着迷上体现出

4、来的普遍性,很可能扎根于皮质的构造之中。由于这种构造在所有人中都是完全一样的,不管我们具有怎样的文化背景,我们都具备感知这种美的能力,因此这种类型的美的欣赏感知也是普遍的。这种类型极有可能是在人类文化时期才开始发展起来的,也就是在最近4万年中发展起来的,它在这三种类型中最为晚近。这种伟大的美,独立于任何生物的或者认识的利益,释放出无目的的神经烟火。就这种意义上来说,只有在这种类型的美中,我们才真正地进入了纯粹的美的领域,这是一个为美而美的领域。因此,在美学领域中,这种美是美本身的体现。(选自光明日报2011.3.22,有删改)1对“美的欣赏的普遍性”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它是不同文

5、化中的人们超越了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一些共同的审美偏爱。B它表现为所有的人都喜欢草原景观、美的人体、整体自相似形式和艺术作品。C它的每一种类型都能使人经验到吸引力、意味深长的愉快以及惊人的美。D它独立于任何生物的或者认识的利益,是为美而美。【答案】A【解析】B应是“非凡的艺术作品”。C“吸引力”、“意味深长的愉快”、“惊人的美”是在三种类型中分别感受到的。D不是“美的欣赏的普遍性”的特征,是第三种类型独有的特征。2对美的欣赏普遍性的三种类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神经刺激范围和经验质量方面,三种类型是渐次增大和加强的,但实际上都是大脑愉快。B在产生时间方面,“整体自相似形式”类型最早

6、,“风景和人体”类型次之,“非凡艺术作品”类型最晚。C在起源方面,审美普遍性的三种类型都起源于选择效应对基因的影响,而扎根于人体皮质的构造之中。D在美学领域中,三种类型分别是善、真、美的体现,而只有在“非凡艺术作品”类型中的美才能令人进入纯粹的美的领域。【答案】C【解析】前两种类型起源于选择效应对基因的影响,第三种类型“很可能扎根于皮质的构造之中”。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共同的审美偏爱证明了存在美的欣赏的普遍性,即所有人都喜欢相同的美的事物。B三种类型的审美偏爱都是在认识发展过程中确立的,都有赖于神经刺激。C不管我们具有怎样的文化背景,都能感知非凡艺术作品的美,所以皮质构造在所

7、有人中都是完全一样的。D在美学领域中,伟大的艺术作品的美是美本身的体现,而其它两种美的普遍类型都不是真正的美。【答案】B【解析】A“所有人都喜欢相同的美的事物”错。C因果颠倒。D“其它两种美的普遍类型都不是真正的美”,于文无据。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在任何一个自诩为精英分子的人看来,我们的很大一部分日子是用键盘敲出来的,是用互联网的虚拟空间装备起来的。我们每天的活动半径不超过一公里,可是,斑斓的世界尽收眼底。这就是我们常常要说的现代感。何为现代社会的标志?现代社会的标志就是我们被抛入了大众传媒组织起来的社会。我们了解的世界大部分是由各种知识和消息拼贴起来的。少量的知识具体、可靠,可以

8、从中体验到世界的质感和重量。然而,我们的更大一部分世界仅仅是文字、图片和影像连缀起来的。它们不是世界本身。大众传媒是提供这些文字、图片和影像的强大支持系统。如果互联网全部中断,电视关闭,一切报刊停止发行,那么,我们心目中的世界立即会变得极其狭小。夸张一点说,诸多大众传媒就是我们的文化感官。大众传媒决定我们看得到什么。相反,没有进入大众传媒的世界根本就不存在。然而,没有多少人意识到,我们同时生活在大众传媒提供的某一个知识架构内部。几张报纸、几个电视频道或者几个网站布置出一个一个大千世界的幻象。相当多的时候,我们对于大众传媒的信赖甚至超过了自己的感官。我们的眼睛哪能比得上电视摄像机?我们的耳朵哪有

9、互联网的覆盖面?一个人只看得见小小的生活区域,大众传媒通常拥有一个俯视社会的制高点。我们已经习惯了将大众传媒提供的知识和消息视为生活。生活的各个维度都按照大众传媒提供的比例展现。只有在某些特殊时刻,这种生活会突然卡在什么地方,出现几条巨大的裂缝,如同一阵风吹翻了舞台上的布景裂缝背后是另外一些出人意料的景象。这时我们突然觉得怪异:大众传媒展现的生活为什么如此单薄?许多人对于这种结论感到了不安仿佛我们的生活不是真的。什么是真的生活呢?大众传媒仅仅是一些幻觉,某些更有价值的生活因此沉没了吗?我们怎么能保证,在大众传媒之外不是一种更没有价值的生活?这个世界上,了解真相从来不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相反,

10、获悉真相常常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当然存在另一种选择:无知是福。真实就那么重要吗?如果一个人即将命丧黄泉,真实不真实又有什么关系?“真”这个观念,有什么理由如此重要,以至于它的意义甚至超过了生命?当然,还有一些问题为难我们:什么是真实?如何定义真相?如果真实或者真相来自我们感官的经验,那么,那个由大众传媒营造的虚拟的空间不是已经征服了眼睛和耳朵吗?另一个更为致命的困惑是,我们怎么能证明,人们不是从一个虚拟的空间逃到了另一个虚拟的空间?所谓“真实”会不会是另一种幻象?无论是沉溺于大众传媒还是挑战大众传媒,我们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思想史上的先哲曾经用各种寓言表明他们的困惑。现今众多的精英分子飞速

11、地敲打键盘的时候,他们甚至不清楚自己是在摧毁大众传媒制造的“铁屋子”,还是在继续生产“铁屋子”?(节选自南帆传媒的铁屋子,有改动)4下列关于大众传媒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大众传媒作为一种支持系统将文字、图片和影像连缀起来提供给我们,形成了我们心目中的世界。B大众传媒作为我们的文化感官过滤了世界,决定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代替我们对世界作出判断。C大众传媒因拥有俯视社会的制高点,其功能也远远超出了人类的自然感官,所以赢得了我们的信赖。D大众传媒使我们生活在它提供的知识框架内部,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而且左右着我们的生活。【答案】A【解析】“大众传媒作为一种支持系统将文字、图片和影像连

12、缀起来提供给我们”有误。原文说大众传媒只是“提供”并没有“连缀”。“连缀”是我们自己完成的。5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人对世界的质感和重量的获取,源于自己对具体可靠的知识的体验而非间接感知。B我们所能感知到的世界的范围虽然因大众传媒而扩大,可是这个世界并非世界本身。C只要能觉察到大众传媒所提供的信息与现实不相吻合,我们就能识破其虚幻的一面。D由大众传媒提供的知识和消息所营造的生活虽是幻象,但是这种生活未必没有价值。【答案】C【解析】逻辑关系“只要就”有误。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他们依靠大众传媒来了解这个世

13、界,理解自己赖以生存的社会。B既然无法定义什么是真实,那么也就无法判断什么是虚幻,既然无法印证真实的重要性,那么也就没有必要为获取真相而付出。C我们在信息时代所面临的认知上的困惑和困境有其深层的哲学根源;自古以来中外哲学都没有能很好地解释什么才是真实。D那种被人们称道的现代感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虚幻性。精英分子们不应沉溺于此,而应认真思考有关真实的问题。【答案】B【解析】“没有必要为获取真相而付出”理解有误,文章只是表达了有关真实的种种困惑,并未否定对真实的追求。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价值认同从伦理学意义上说,和谐社会乃是社会多元利益主体通过价值认同和行为选择的

14、协调而形成的一种有利于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的具有良好道德关系和精神氛围的社会。据此而论,“社会和谐”是建立在社会普遍的价值认同基础之上的。所谓价值认同,是指个体或社会共同体通过相互交往而在观念上对某种价值的认可和共享,是人们对自身在社会中的价值定位和定向,并表现为共同价值观念的形成。价值认同体现的是社会成员在价值理想、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等方面的一致性和统一性。多元社会必定存在多种价值观念,但价值观的差异或多元化并不排斥共同的社会心理基础,也不排斥共同或是主导的社会价值导向,以及共同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认同。“一方面,我们不能把价值认同理解为无条件的普遍有效的绝对真理或真理的表达形式,认为价值

15、认同就是追求一种绝对的价值观念上的同一;另一方面,我们的价值认同也不是放弃一切内在规定性的无条件地对各种价值观念的接受与肯定。虽然我们不拥有先天一致的意义,但是,我们的价值活动从来都内含着概括杂多现实和寻求共性的努力。”在价值领域,价值观念的多元存在是价值认同可能产生的前提条件。因为单一的价值观念是不存在认同问题的,认同只有具备了多元性、差异性的前提才成为一种可能。尽管表面上的多元化体现出一种差异性,但从本质上看,价值的多元并存却折射出对价值普遍认同的要求。价值认同之所以是必要的,在于人类的主体性特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作为价值主体,不仅作为个体形态而存在,同时它更是以“类主体”形态而存在的,“类主体”是价值主体的最高形态,它体现了主体的整体相联性。作为类存在物,人们有着大致相同的生活结构、心理结构和逻辑思维机制,而人的生活、心理、逻辑思维机制的同构性、同源性,是人们之间观念得以交流、沟通的自然前提。就心理机制而言,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不可避免而发生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必然使彼此间相互交流、沟通、认同成为一种精神需要。因而赞同某种价值观念、服膺某种理想信仰以及希冀自己所提出的观点被普遍认同就成为人的一种心理常态。这样的一种认同需要既是人的社会性的表现,同时也是长期社会生活在精神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