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论》[2]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77400315 上传时间:2023-11-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留侯论》[2]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留侯论》[2]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留侯论》[2]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留侯论》[2]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留侯论》[2]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留侯论》[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留侯论》[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留侯论李红云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句式2、通过填写预习表格,理清本文议论思路,待日后写作模仿3、结合张良、苏轼,联系自身,探讨 “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一、 导入徐州八景:自古彭城列九州,龙争虎斗几千秋;黄茅岗上金丝柳,红杏花开燕子楼;戏马台前笙细细,云龙山上乐悠悠;九里山前高项战,白云洞中静安修;子房山居清福地,王陵母冢万古留;楚汉相争今何在?惟有横波水东流。徐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留下了许多历史文化名人的足迹。比如苏轼,比如张良。苏轼曾登上云龙山,醉卧石床,仰天长笑。而今昔人已乘黄鹤去,白云千载空悠悠,云龙山下杏花依旧笑春风,徐州人漫步杏花林中怀想这位潇洒自适的东坡居士。投影:苏轼登云龙

2、山醉中走上黄茅冈,满冈乱石如群羊。冈头醉倒石作床,仰看白云天茫茫。歌声落谷秋风长,路人举首东南望。拍手大笑使君狂。送蜀人张师厚赴殿试 云龙山下试春衣, 放鹤亭前送落晖。 一色杏花三十里, 新郎君去马如飞。投影:张良“义士谋士隐士雅号集一尊,功高振主,事就退身,论文韬武略,岂止同萧韩列位?伟人哲人仙人芳册传千古,业赫封侯,名成迹藏,授国策兵机,足堪与刘项齐名!”徐州人为纪念当年辅佐刘邦,“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的张良,把当年张良吹箫动楚情的鸡鸣山改名为子房山。一千多年前,才华横溢的苏轼26岁,他要向皇帝进献策论,显示自己的才华。在留侯论中,他别出心裁的评价了张良,最后殿试入第三等,而自宋开国以

3、来入第三等的只有两人。今天我们就欣赏一下这篇佳作。二、文言知识积累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必能信用其民矣臣妾于吴者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观夫高祖之所以胜只使信服,任用名词作动词,带着臣妾由于名词作动词,称王用来的的原因见匹夫见辱,拔剑而起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高祖发怒,见于词色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被表现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固此固圯上之老人所谓深惜者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请略陈固陋。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固国不以山溪之险独夫之心,日益骄固蔺相如固止之君子固

4、穷副词,本来形容词,鄙陋名词,险固的地势动词,巩固形容词,固执副词,坚决动词,坚守翻译: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意,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没有平日的交情,突然在郊野间相遇,(老人)却用奴仆的差役命令(张良),(张良)自然而然地做了并且不怪怒他,这本就是秦始皇不能使(他)惊扰,项羽不能使(他)愤怒的原因啊。二、填写表格,理清结构,整体把握。留侯论课文结构分析表留侯论课文结构分析表留侯论论点论据论证结构起(大意)(具体分析)承(大意)(具体分析)再承(大意)(具体分析)转(大意)(具体分析)再转(大意)(具体分析)合(大意)留侯论论点忍小忿而就

5、大谋论据张良受书圯上、少年张良往事、郑伯肉袒牵羊、勾践卧薪尝胆、高祖、项羽、太史公起豪杰之士,持大、志远。正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反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正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承论圯上老人授书,实有深意。总提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设问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小结正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反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立论且其意不在书。再承言圯上老人倨傲鲜腆,深折张良之志,欲其有所忍。秦之暴政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无所复施。对秦之策失持法太急者

6、【反其锋不可犯;正而其末可乘】。子房有不能忍之病行为子房不忍忿忿之心逞于一击之间。后果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盖亦已危矣。子房不应为危险之行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特出荆轲、聂政之计】此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圯上老人深折子房之果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转申论能忍乃能成功事例【楚庄王遂舍之】【勾践之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是匹夫之刚也。拓论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小结子房能忍而就木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之意】油然而不怪者【此.也】再转言高祖能忍,由子房全之。举例一观夫【高祖胜;项籍败者】在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己矣【项

7、籍唯轻用其锋;高祖忍之以待其毙】此子房教之也。举例二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合引太史公之语作结。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三、结合文中苏轼的相关议论和张良相关经历,理解“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张良几段经历:一是张良狙击秦王二是圯上老人授书三是留侯辅佐高祖1、张良狙击秦王张良先人是韩国人,其祖父张开地是韩厘侯、韩威侯、韩襄王时期的相国,其父张平是韩厘王、韩桓惠王时期的相国。当秦灭韩之后,他遣散三百家僮,弟亡不葬,分散所有家产来收买刺客,为韩报仇。张良曾经在淮阳学习礼制,到东

8、方会见了当时的一位贤者仓海君。寻找到了一位大力士,给他特意制造了一个重一百二十斤的大铁锤。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始皇巡游东方,张良和这个大力士暗中埋伏,在博浪沙(古地名、在今河南原阳县东南)袭击秦始皇,可惜误中了随行车辆。秦始皇大为震怒,命令全国各地大举搜捕,捉拿刺客。为此,张良改名换姓,逃亡到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躲藏起来。2、圯上老人授书张良隐藏于下邳时,曾经到下邳的桥上散步,遇到一个穿粗布短衣的老者,走到张良面前,故意让鞋子掉到桥下,对张良说:“孺子,下取履!” 张良感到惊讶,想揍他一顿,因为见他年老,勉强忍住气,把鞋子拾起来。老者又说:“履我!”张良更是气愤,但想到既已给他拾来

9、了鞋子,便跪下给他穿鞋,老者以足受之,含笑而去。分开后张良特别惊讶,随着老者的去向注视他。老者离开约莫一里路光景,又返回,说道:“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张良很感惊异,跪下怔怔地答应了个“是”。五天后天刚亮,张良就去了。老者已经先在那里,生气地说:“与老人期,后,何也?”便离开,并说:“后五日早会。” 又过了五天,鸡刚刚叫,张良就去了,老者又先在那里,又生气地说:“后,何也?”离开时嘱他:“后五日复早来。” 过了五天,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过了一会老者也来了,高兴地说:“应当这样。”随即拿出一编书,说道:“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于是一

10、言不发而去。从此张良再也没见到这位老人。天亮后看那编书,是太公兵法,便经常读诵。3、留侯辅佐高祖韩信平定齐国,向汉王上书要求代理齐王。当时,楚军正把汉王重重包围在荥阳,韩信的使节来了,刘邦打开书信,大发雷霆,骂道:“我被围困在这里,日夜盼望你来辅助我,你竟想自立为王!”张良、陈平忙暗中踩汉王的脚,凑近他的耳朵说:“汉军正处在不利的形势,怎么能够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趁机立他为王,好好对待他,让他自己镇守齐国。不这样,就可能发生变乱。”刘邦也醒悟过来,转口骂道:“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做真王罢了,干什么做代理国王!”于是派张良前去齐国封韩信为齐王,征调他的部队前去攻打楚军。由此,战胜项羽,大局得以稳

11、定下来。四、结合自身经历和阅读积累,谈谈你对 “忍小忿而就大谋”的看法1、引太史公疑张良外貌和志气不相称语: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我看见万物的美德更在于柔弱。世间的词汇,可有什么会是强梁所拒?只有“柔弱”。柔弱是爱者的独信。柔弱不是软弱,软弱通常都装扮得强大,走到台前骂人,退回幕后出汗。 史铁生想念地坛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天下莫柔

12、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启示: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容人,就有好的人际关系;虚心,就能更快的充实自己;志远,能让你在航行中不迷失方向。3、年少就有轻狂,成熟在不忍之后。苏东坡先生别出心裁地评价了张良,旨在劝人学会忍,可他自己却偏偏忍不了。王安石施行新政,苏子对于某些不利于民生之策,忍不住出头讽谏,落得个被贬黄州的下场。欧阳修废止新政,苏子为新政中那些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法令遭到废止而惋惜,又忍不住为新政鼓与呼,再次被贬岭南,终老蛮夷之地。难道苏东坡先生不知道忍耐吗?留侯论中说张良逞一时之气,行刺秦望,差点丧命,他自己却以天下人为先,在

13、新政大势已去,保守派重新掌权的时候,“不识时务”地去为新政鼓吹。新政得势时讽谏新政,旧法掌权时鼓吹新政,完全不会“见风使舵”,最后只能是自讨苦吃,一贬再贬。虽然苏东坡先生官场失意,却身受百姓爱戴,原因是他的不忍皆是为民不忍。新政旧法,只要是利于民的,他就拥戴,就推行;不利于民的,他就讽喻,就谏阻。只为民利却不顾自己的身家性命,这样的官僚,在当时真是少见。相比于那些“只为顶带花红衣,那管民间苦与泣”的官吏,在当时他真算得上不错的官僚。 可是我们觉得要不是这样这苏轼在我们眼里就没什么魅力了,他就不可爱了。苏辙比起他这个哥哥来说,那要稳健得多,要含蓄得多,要沉稳得多,可我们也觉得这个人就没有苏轼身上

14、那种快意恩仇、潇洒自在的可爱劲儿,没有那种魅力。人生就是这样。留侯论中所提出的“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论点,年轻的苏轼究竟有几分认知?直至遭受了“乌台诗案”的诬陷,“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中的孤寂惶恐。苏东坡在这灾难中成熟,在黄州脱胎再生。了悟过去三十年他在炫耀着无知。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 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 傅 雷写于四十七岁时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呤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似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样的无求与自足,必然是在经历过人生中的许多风雨后,方能拥有的自在。年轻的轻狂总在追求能够看见的,能够向人炫耀的。于是乎,不断的拼搏,以便能换取更多的拥有,更高的位置,却忽略了人心需求越多一分,生命的沉重便也多一分的事实。于是,总是在真的失去,不得不放弃的时候,顿然醒觉,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