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期末复习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77357396 上传时间:2023-09-1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期末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国际贸易期末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国际贸易期末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国际贸易期末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国际贸易期末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期末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期末复习(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际贸易期末复习一、 名词解释15分5道1.国际贸易:指世界各国之间货物和效劳的交换活动,是世界各国在国际分工的根底上进展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2.对外贸易:一国对其他国家之间商品和效劳的交换活动。3.贸易差额:一国在一定时期出口总值与进口总值之间的差额。4.对外贸易的商品构造:指一定时期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类商品的构成,即*大类或*种商品进出口贸易额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5.对外贸易地理分布:指*个国家或国家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该国进出口总额或出口总额进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6.绝对优势:如果一个国家生产一种产品所需要的单位劳动投入低于其他国家生产该种产

2、品所需的单位劳动投入的话,则称该国在这种产品的生产上拥有绝对优势。7.比拟优势:如果一个国家生产*种产品的时机本钱用其他产品衡量低于其他国家生产该种产品的时机本钱的话,则称该国在这种产品的生产上拥有比拟优势。8要素密集性:生产*种商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9. 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资源或生产要素。10. S-S定理:国际贸易使一国出口行业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在该国各行业均提高,使该国进口行业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在该国各行业均下降。11. H-O-S定理:自由贸易会使两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相等,使两国同质生产要素的绝对价格相等。12. 雷布津斯基定理:在商品和要素的相

3、对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生产要素不平衡的增长将导致商品产量更大的不对称变化。13. 里昂锡夫之迷:又称列昂惕夫悖论,是指列昂惕夫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采用美国的数据对H-O模型所做的实证检验,检验结果与H-O模型的结论正好相反。14. 人力资本:表达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本。15. 产业贸易: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同一产业部门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16. 产业间贸易: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同一产业部门产品只出口或只进口的现象。17. 需求滞后:指创新国出现新产品后,其他国家消费者没有产生需求到逐步认识到新产品的价值而开场进口的时间间隔。18. 反响滞后:指创新国生产

4、到模仿国决定自行生产的时间间隔。19. 掌握滞后:指模仿国从开场生产到到达创新国的同一技术水平并停顿进口的时间间隔。20. 模仿滞后:指创新国制造出新产品到模仿国能完全仿制这种产品的时间间隔。模仿滞后由反响滞后和掌握滞后所构成。21. 幼稚产业:指本国处于初级开展阶段但又面临国外强大竞争的产业。22. 对外贸易政策:指一国政府为了*种目的而制定的对进出口贸易活动进展管理的有关方针和法规。23. 管理贸易政策:以协调为中心,以政府干预为主导,以磋商谈判为轴心,对本国进出口贸易和全球贸易关系进展干预、协调和管理的一种国际贸易体制。24. 关税:是一国政府对流入或流出该国国境的商品课征的一种税。25

5、. 自由贸易区: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行政上独立的地区经济体之间通过达成自由贸易协议,相互取消进口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但对非成员方仍保存独立的贸易保护措施而形成的一种经济一体化组织。 26. 关税同盟:指在自由贸易区的根底上,两个或两个以上成员方通过签署协议,彼此之间减免关税,并对非成员方实行统一的进口关税或其他贸易政策措施的一种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27. 共同市场: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方之间,不仅完全取消了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建立了共同对外关税,实现了自由贸易;而且还实现了效劳、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28. 经济同盟:指在成员方之间不但废除了贸易壁垒,建立了统一的对外贸易政策

6、进口关税制度,实现了商品、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而且在协调的根底上,各成员方还制定和执行了许多共同的经济政策,并采取*些统一的社会政策和政治纲领,从而将一体化的程度从商品交换扩展到生产、分配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一种区域经济组织。29. 完全经济一体化:指成员方在实现了经济联盟的根底上,进一步实现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协调、乃至形成统一的经济体的一体化组织形式。 二、 单项选择20分20道1、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起源国际贸易是一个历史畴,是社会生产力开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际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要各自为政的主权社会实体国家2、 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国际分工对国际

7、贸易的影响1国际分工的开展速度影响国际贸易开展速度2国际分工机制影响国际贸易市场地理构造3国际分工具体容影响国际贸易商品构造4国际分工的广度与深度影响一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与世界贸易依存度。5国际分工的国际格局影响各国国际贸易利益分配格局。3、重商主义核心思想以重商主义的财富观为理论根底,认为货币是一国财富的根本、认为货币是一国富强的象征,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是积累货币财富。获取财富的途径则是奖出限入或对外贸易顺差.把出口大于进口看作是有利的贸易平衡或积极的贸易平衡4、 亚当斯密与绝对优势理论,著作亚当斯密 (全称)(1776)一 主要观点: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2.分工的原则是绝对优势或绝对

8、利益3.国际分工的根底是有利的自然条件。(二) 亚当斯密绝对利益说的主要奉献:1. 指出国际贸易是多赢的,而非一方得益一方受损2.指出国家所得之利益在不变劳动总量下的商品增加,而不是单纯贵金属的增加3. 指出在国际贸易中一国获利的根本原因在于本国在*中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高的劳动生产率优势4. 主国际贸易自由化 .反对国家对进出口的严格限制5、 嘉图与比拟优势理论,著作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一重要假定前提:1只有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要素劳动2在每一国国,劳动要素具有同质性。各国充分就业.并且劳动在国具有完全的流动性,但在两国之间完全缺乏流动性3两国相应产品的生产函数一样,每种产

9、品的国生产本钱都是固定的规模收益不变。4消费者偏好一样5自由贸易,没有运输费用1.积极意义 它论证了无论是生产力水平高还是生产力水平低的国家,进展国际分工和贸易,都可以得到实际利益,即增加物质财富。这一理论为各国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必要性作了理论上的论证。 简单的嘉图能够用来判断两个国家之间有没有比拟利益,也能够确定一个国家生产那种商品比拟有利.2.局限性: 嘉图模型简化了复杂的经济情况,是以一系列的假定为前提的。从而大大削弱了比拟本钱理论的适用性。嘉图不能给出两个国家具体的国际交换条件。6、 相互需求理论穆勒 1848年出版政治经济学原理(一) 相互需求理论的根本涵: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一

10、方的供给构成了他对另一方所提供产品的需求。国际市场价格将自行调整,并使双方的需求相等。(二) 相互需求与估计贸易均衡分析:国际贸易相对价格的决定 1.可行的国际贸易相对价格P满足: P1PP3 2.国际贸易均衡的相对价格P=P2 当P=P2时,A国*产品的出口数量*产品的国际供给量 等于B国*产品的进口数量 *产品的国际需求量3.均衡价格P2能够由国际市场自由调节实现,是相对稳定的。三说明:相互需求强度会受偶然因素的影响,由此,相互需求强度决定的国际贸易相对价格可能会时而有利于A国,时而有利于B国,但从长期来看,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能够实现均衡贸易。简评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1.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继

11、承了嘉图的比拟优势观点,从需求角度补充了嘉图的生产分工比拟优势理论。即,均衡的国际贸易相对价格取决于贸易双方对对方商品的需求强度和需求弹性。2. 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抛弃了劳动价值理论,基于生产费用论本钱理论和供求论,分析了国际贸易相对价格的决定。3.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实际上是古典经济学均衡价格理论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的应用。7、 要素禀赋论,代表人物著作,要素禀赋判断赫克歇尔 重商主义1931俄林 地区间贸易与国际贸易1933要素禀赋:指一个国家拥有的生产资源或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两个角度来计量一个国家的要素丰裕度,一种方法是物理量定义法:*国*要素丰富指该国该要素相对于该国另一种要素

12、的比率大于另一国该要素相对于另一国另一种要素的比率.另外一个是价格定义法:A国*要素的相对价格低于B国该要素的相对价格,则A国该要素丰富.赫克歇尔-俄林定理:一个国家将出口密集使用本国丰富要素生产的商品而进口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商品8、 弗农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在产品的整个生命期间,生产所需要的要素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在新产品的生产中可以观察到一个周期,即产品创新阶段、产品成熟阶段和产品标准化阶段构成的产品生命周期。第一阶段OA,即新产品阶段。在创新国如美国生产和消费。第二阶段AB,即产品成长阶段。创新国在国和国际市场拥有完全垄断地位。第三阶段BC,即产品成熟阶段。新产品在创新国已经标准化,创新

13、厂商开场授权外国厂商生产这种产品。第四阶段CD,其他兴旺国家参与新产品的出口市场竞争。第五阶段D点以后,美国由出口国变成为进口国。新产品在美国的生命周期即告完毕。9、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代表人物,主要观点迈克尔波特 国家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是指一个国家使其公司或产业在同一产业领域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提出: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能否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而取得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国家是否有适宜的创新机制和充分的创新能力。钻石理论模型国家竞争优势主要决定于4组根本因素:生产要素;需求因素;相关产业与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组织构造、竞争状态。创新机制理论波特认为,国家竞争优势取得的

14、关键在于国家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优势,企业是否具有合宜的创新机制和充分的创新能力。创新机制可以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来阐述优势产业阶段理论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特别重视各国生产力的动态变化,强调主观努力在赢得优势地位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他将一国优势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分为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财富驱动阶段。10、 产业贸易的原因导致产业贸易的主要因素:1、产品差异 2、规模经济 3、消费者偏好差异 4、各国产品与消费层次构造的重合。11、 新H-O理论假设:1.两个国家,每个国家均有两种要素资本、劳动,每个国家均存在两个产业两种产品。其中一个产业生产无差异的农产品如小麦,另一

15、个产业生产有差异的制成品如布匹。2.市场是完全竞争的3.生产不同质量的制成品时,制成品的质量越高则所需的单位劳动的资本投入数量越多。制成品的质量是连续的。生产质量为的制成品需要投入1单位劳动和单位资本。4.对不同质量制成品的需求取决于商品的价格和消费者的收入。在收入约束下,当消费者收入高时则消费较多的质量较高的制成品,当消费者收入低时则消费较多的质量较低的制成品。小结: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的高质量的制成品,而劳动相对丰富的国家生产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和低质量的制成品。12、 关税分类从征税角度看根据征收关税的目的不同,关税有财政关税和保护关税之分:财政关税Revenue Tariff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为目的而征收的关税。 保护关税Protective Tariff是指以保护国产业为目的而对外国商品课征的关税。依据关税的征收方法划分,关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