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研究产品定位分析依据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77355002 上传时间:2022-11-04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4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场研究产品定位分析依据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市场研究产品定位分析依据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市场研究产品定位分析依据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市场研究产品定位分析依据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市场研究产品定位分析依据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市场研究产品定位分析依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场研究产品定位分析依据(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市场研究 - 产品定位的市场依据松江,是上海历史、 文化的发祥地, 有 上海之根 之誉,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在上海城市总体规划中,松江将建设成为上海辅城。一、区域环境地理位置松江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内上海市西南部,黄浦江上游,南宽北窄,南北长约 45 公里,东西宽约 50 公里,总面积 604 平方公里,是上海西南的重要门户,也是连接浙沪两域的重要枢纽。松江距上海市区 30 公里,距虹桥机场 16 公里,距浦东国际机场 68 公里。行政区划松江区内辖有 4 个街道、 11 个镇,分别包括了岳阳街道、永丰街道、中山街道、方松街道;新桥镇、九亭镇、泗泾镇、洞泾镇、新浜镇、车

2、墩镇、石湖荡镇、佘山镇、泖港镇、小昆山镇以及叶榭镇。人口状况松江区及松江老城区人口历史数据及未来预测图:600,000516,670523,521495,556497,920503,237509,909500,000400,000300,000200,000142,378150,523160,891171,027181,817193,279100,000单位(人)200020012002200320042005松江区松江老城区2002 年,松江区户籍人口达到50 万。在过去3 年,松江的年人口增长率约为0.77%,依此推算至2005 年松江人口将达到 52.35 万人。松江传统市区即老城区(沪

3、杭高速公路以南部分)2002年人口为 16.09 万人,根据松江区统计局过去的3 年统计数据来看,松江老城区的常住人口增长率约为6.3%,估计 05 年区域人口将接近20 万。在上海市整体人口呈现负增长的背景下,松江人口持续增长,城区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将为松江房地产市场提供持续的市场支撑。交通状况松江交通便捷,区内现已形成条主要交通轴线,为发展区内各项产业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主轴线沪杭铁路、沪杭高速公路横贯新城和老城之间;沪杭公路、 沈砖公路横贯松江的北部和东西, 同时是上海中心城区至佘山国家级旅游度郊区的重要游览路线;叶新公路横贯松江南部地区东西;嘉金快速干道及沪松公路纵贯松江东部的南北;

4、同三国道纵贯松江西部的南北;嘉松路纵贯青浦至松江新城, 连接沪宁高速公路和沪杭高速公路。松江区跨区、跨省市的交通方式主要以汽车客运、铁路为主。目前,区内共有乐都汽车站、长途汽车站以及大众公交城东公交站三个主要汽车站点。和五个铁路站,包括两个三等站(新桥站及松江站)以及三个四等站。历史文化历史沿革松江古称华亭, 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在上海开埠前,松江一直是上海地区的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 据考古发现,距今约 6000 年,先民们就在九峰一带劳动、生息,创造了崧泽型和良渚型等古文化。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 年),东吴名将陆逊以功封华亭侯,华亭始见于史志。唐天宝十年(751 年),置华亭县。元

5、至元十四年(1277 年)升为华亭府,翌年改为松江府。民国元年( 1912 年)废府,华亭、娄县合并为华亭县。 民国 3 年(1914 年)改为松江县。 解放后,苏南行政署设松江专区。 1958 年 3 月,松江专区撤消,改隶苏州专区。 1958 年 11 月由江苏省划归上海市。 1998 年 2 月,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区。人文特色综观历史,松江硕士名人灿若星汉,历代以来,涌现出陆机、赵孟頫、 张弼、董其昌等一大批名人雅士。 从宋至清,共有 521 位进士,状元数人。在近现代史上,更是涌现出了史量才、柳亚子、马相伯、施哲存等文化名人,活跃于文化艺术界。松江名胜松江名胜之多居上海各区县之首,唐宋元

6、明清各朝代都保存有丰富的遗迹。区内现存的唐代陀罗尼经石幢、云间白鹤寺(即清真寺) 、颐园、西林禅寺、方塔、醉白池等历代建筑不但见证了松江古老、灿烂的历史,更是松江发展特色文化旅游的宝贵资源。二、松江经济1、主要经济指标2000 年,全区 GDP130.89亿元。 2002 年 GDP达到 180.08 亿元,同比增长 19.2%。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持续增加, 投资者对松江经济发展前景的普遍乐观, 区域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投资和消费两头拉动将有利于松江房地产市场的供需两旺。人均收入随之大幅度提高。 2002 年全区人均 4300 美元,比上年增长 18.0%。预计 2007 年人均

7、GDP将达到 7500 美元,实现比 2001 年翻番。2、产业结构随着松江经济的不断发展,其产业结构调整也发生相应变化,出现了“二、三、一”的结构,以房地产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占据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2002 年,松江区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5:32:6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8.8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14.51 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56.76 亿元。第二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主导地位主要得益于两方面因素:一方面, 松江各园区内工业企业的投资力度加大、 经济效益提高,促使第二产业的比重有所增加;第二方面,松江新城的规划带动了区内众多房地产的开发,从而带动房地产业的比重增加。3、财政收入区

8、内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松江的财政收入。 2002 年,松江区实现全区财政收入40.47 亿元,比上年增长 44.2%。国民经济增加值、工农业总产值、地方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分别高于全市 8.3 个百分点、 6.7 个百分点和25.6 个百分点,处于全市领先水平。4、利用外资2002 年,松江区新批准投资项目总投资额超过19 亿美元,比上年增加 77.9%,其中利用外资超过 17 亿美元,比上年增加 70.9%,分别占上海市郊总额的 22.57%及 25.34%,居市郊各区之首。投资项目来自美国、日本、新加坡及泰国等31 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有 709 家外商外资企业在松江区投产

9、,比上年增加112 家。年内销售收入322.06亿元,比上年增加 44.7%,占上海市郊外商外资企业销售总额的22.26%。截止2002年底,松江累计批准2032个外商投资项目,总投资 78.61 亿美元,合同利用54.48 亿美元,投资项目来自 50 个国家和地区。外商投资企业工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比重达60%,外向型经济地位进一步上升。5、居民生活职工月平均工资20012002增幅2003增幅松江(元1426165716.%182810%/ 月)上海(元148016239.6%184714%/ 月)2002 年,松江职工月平均工资达到1657 元,高于上海市的职工年平均工资水平,其增长率

10、显大于上海。2003 年,松江职工月平均工资的增长幅度虽然落后于上海,但是职工平均月收入1828 元,与上海水平非常接近。农民人均收入2000 年2001 年2002 年2003 年松江(元 /436.8463518566月)上海(元 /533.33569590555月)2003 年,松江农民人均月收入达到566 年,高于上海市总的农民收入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原因有三:一是工资性收入增加。全区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促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 三产业转移。 同时农村居民家庭中有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员工资水平提高,也是工资性收入增加的另一因素。 二是农村居民家庭的财产性收入增加。农村居民家庭财产

11、性收入,包括房屋出租和征地补偿费等。三是农村居民家庭转移性收入增加。可以看出, 松江工业区的产业类型基本为技术密集型,建设基本来自外来投入,对当地农村就业没有太大的促进。人均居住面积城镇居民人均居信面积27.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53.8%平方米。2001(平方2002(平方同比2003 ( 平同 比 增米)米)增长方米)长松江20.127.838.3%28.84%上海12.513.14.8%13.85%从以上的表格可以看同, 松江人均居住面积远远大于上海人均居住面积。储蓄储蓄存款余额(亿元)增幅200058.6200170.6420.5%松江200290.0327.4%2003118.4631.6%20002524.0520013001.8918.9%上海20024915.5463.74%20036054.623.2%由上表可以看出,上海全市储蓄存款余额在2002 年有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