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苏轼的散文创作

公****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0.25KB
约3页
文档ID:477353866
苏轼的散文创作_第1页
1/3

苏轼的散文创作在论及苏轼的散文创作时,首先要注意到他的文学思想与北宋文学变革运动中其他人有 显著不同的地方(这不仅与散文有关)当然,在表面的基本原则上,苏轼与欧阳修是一致 的;他在为欧阳修《居士集》所写的序中,赞扬欧阳氏“其学推韩愈、孟子,以达于孔氏, 著礼乐仁义之实,以合于大道”,又在《上欧阳内翰书》中批评五代“文教衰落,风俗靡靡”, 都是强调“明道”和“致用”这两条但实际上,苏轼并不把文章看成是单纯的“载道”之 具,并不认为文学的目的只是阐发儒家道德理念;他常用迂回的方法,肯定文学在表现作者 的生活情感、人生体验和哲理思考方面的作用,肯定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创造的价值他指出 写作如古人所言,是“有所不能已而作者”,是“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江行唱和 集序》),是“有所不尽,如茹物不下,必吐出乃已”(《密州通判厅题名记》),这虽然 不是很新鲜的见解,但毕竟在某种程度上肯定了文学的个人性;倘若考虑到如前所述苏轼的 思想出入于儒、道、禅,而非“纯儒”,这种对文学的个人性的认识就更有其突破儒道狭隘 范围的意义了同时,苏轼对文学的艺术性是相当重视的一般古文家常引用孔子所说“辞 达而已矣”一句,反对在文章写作中的艺术追求,苏轼则说: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

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 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答谢民师书》) 这里公然对孔子加以曲解孔子所谓“辞达”,原只是指用文字清楚地表述事实与思想,而 苏轼却把“系风捕影”般的“求物之妙”这种以个人内在感受为基础的很高的艺术境界作 为“辞达”的要求这些地方,他比也具有艺术爱好的欧阳修走得更远了在散文写作方法方面,苏轼最重视的一点是“以意为主”因此,他既反对“浮巧轻媚, 丛错采绣”之文,即外表华丽而缺乏内涵的骈体文,也反对“怪僻而不可读”之文,这也同 欧阳修一致(见《上欧阳内翰书》)不过,苏轼更加重视在“意”的支配下构成自由挥洒、 变化无端的艺术风格正如他在《文说》中的自评:“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在平 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 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这段话恐怕不无自炫,但确确实实,苏轼的文章在所谓“古文” 的系统中,无论比之于早期的韩、柳,还是比之于同时的欧、曾,都要少一些格局、构架、 气势之类的人为讲究,如行云流水一般,姿态横生,并且吻合他自己的情感基调与个性特征 苏轼的散文作品中,有不少是史论或政论,如《上神宗皇帝书》、《范增论》、《留侯论》、 《韩非论》、《贾谊论》、《晁错论》、《教战守策》等。

这些议论往往就常见的事实翻新 出奇,从别人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得出意料之外的结论,文笔在自然流畅中又富于波澜起 伏,有较强的力度和感染力如《范增论》不一般地谈论范增功过得失,而从他应该在什么 时机离开项羽这一新颖角度阐发开去,议论文人谋臣如何“明去就之分”的道理文中忽而 引证古语,忽而插入比喻,忽而转为叹息,写得虚虚实实,时张时弛,使一篇短文波澜横生 又如《贾谊论》,先是批评贾谊虽有才能却不懂得表现才能的分寸与时机,让人似乎觉得他 的不幸是缘于自身的过错,后半部分却又转入人君应如何对待人才的问题,与前者合成一个 完整的主题,写得跌宕起伏这一类文章中,也有些是随意搬弄历史以显高明,写得不大合 情理但不管怎么样,它们都反映出苏轼好为新奇的“文人”性格,比之一般四平八稳的议 论有趣味得多这是苏文为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以上所述及的,以性质而言不属文学散文,但从中可以感受到苏轼的个性与才华而更 能代表其散文成就的是随笔、游记、杂记、赋等感情色彩较浓厚的文体这一类散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写作手法比前人更自由,常打破各种文体习惯上的界限, 把抒情、状物、写景、说理、叙事等多种成分糅合起来,以胸中的感受、联想为主,信笔写 去,文章结构似乎松散,但却于漫不经心中贯穿了意脉。

比之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人性 质相近而体裁单纯、结构清楚的散文,显得更为自然、飘逸和轻松如《石钟山记》先是对 郦道元、李渤就石钟山命名缘由所作的解释提出怀疑,而后自然地转入自己的游览探察过程, 最后引发出“事不目见耳闻”则不可“臆断其有无”的议论,提出一个有普遍意义的道理 全文以我为主,气脉流贯从容,叙事、写景、议论的衔接十分自然,而且最后的议论部分只 是轻轻带过,不摆出一定要教训人的强硬姿态而《放鹤亭记》则从云龙山人迁草堂、建亭 缘由说到彭城的山势、亭的位置、季节与风景的变化,再说到主人的鹤与鹤飞的姿态,这才 说到亭的命名下面一转,从自己与宾佐僚吏的游览,发出一通感叹议论,从鹤的典故说到人生情趣, 又从卫懿公好鹤亡国的故事,翻转到隐士全真远祸生活的可羡,最后以山人一首高逸旷达的 歌子收尾,给人以飘然远去之感全文不过数百字,却摇曳多姿,文笔似闲散,意脉却流畅 而完整著名的《前赤壁赋》也是如此,在自夜及晨的时间流动中,贯穿了游览过程与情绪 的变化,把写景、对答、引诗、议论水乳交融地汇为一体,完全摆脱了过去赋体散文呆滞的 形式与结构在苏轼这一类文章中,表现“意”即作者的感受是最重要的,所以文章结构雷 同的情况很少,总是随“意”变化。

在语言风格方面,苏轼的散文不像韩愈那样拗折奇警,也不像欧阳修那样平易流转,他 更重视通过捕捉意象,通过音声色彩的组合,来传达自己的主观感受,时常点缀着富于表现 力的新颖词汇,句式则是骈散文交杂,长短错落如《石钟山记》中的一节: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到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 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宵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夜深人静,月照壁暗,山石矗立,栖鸟怪鸣,几笔之间,便是一个阴森逼人的境界又如《前 赤壁赋》中“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写出人在浩渺宇宙间 茫然不知所之的感受,而“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又以极精炼的文 笔,写出冬日秋江上枯寒荒疏的印象前面说到苏轼因受老庄佛禅的影响,常透过无限的宇 宙时空框架来体验人生,观照自然,这种理性认识其实是很多人都有的;而苏轼的高明之处, 就在于他能找到最佳的语言形式表现他在具体环境中的具体感受此外,苏轼还有一些小品文也是独具风韵的妙品晚年的一些作品,尤其言简意深,内 涵丰厚如《在儋耳书》写自己初到海南岛时环顾四面大海的心境:覆盆水于地,芥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所济。

少焉水涸,蚁即径去,见其类,出涕曰:“几不复与子相见,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 达之路乎?”念此可以一笑这篇似庄似谐的短文,在表面的诙谐中有深沉的悲哀,在深沉的悲哀中又有开朗的情怀, 使人读后感慨万千又如《记承天寺夜游》,先以小序交待自己月夜不寐,至承天寺访张怀 民,恰张亦未眠,便一同漫步,正文仅三十来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 二人者耳一幅鲜明澄澈的月夜图景,一种空渺寂寥的感受,情与景与理化成一片,意味深长这 一类文章对后世小品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苏轼一一散文大家苏轼并不把文章看成是单纯的“载道”之具,并不认为文学的目的只是阐发儒家道德理 念;他常用迂回的方法,肯定散文在表现作者的生活情感、人生哲理思考方面的作用和艺术 创造的价值苏轼指出散文也是“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江行唱和集序》),是“有 所不尽,如茹物不下,必吐出乃已”(《密州通判厅题名记》),倘若考虑到如前所述苏轼 的思想出入于儒、道、禅,而非“纯儒”,这种对文学的个人性的认识就更有其突破儒道狭 隘范围的意义了同时,苏轼对文学的艺术性是相当重视的在散文写作方法方面,苏轼 最重视的一点是“以意为主”。

他既反对“浮巧轻媚,丛错采绣”之文,即外表华丽而缺乏 内涵的文,也反对“怪僻而不可读”之文不过,苏轼更加重视在“意”的支配下构成自由 挥洒、变化无端的艺术风格正如他在《文说》中的自评:“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 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这段话恐怕不无自炫,但确确实实,苏轼的文章在所 谓“古文”的系统中,无论比之于早期的韩、柳,还是比之于同时的欧、曾,都要少一些人 为讲究,如行云流水一般,姿态横生,吻合他自己的情感基调与个性特色从散文中也可以感受到苏轼的个性与才华而更能代表其散文成就的是随笔、游记、杂 记、赋等感情色彩较浓厚的文体在语言风格方面,苏轼的散文不像韩愈那样拗折奇警,也不像欧阳修那样平易流转,他 更重视通过捕捉意象,通过音声色彩的组合,来传达自己的主观感受,时常点缀着富于表现 力的新颖词汇,句式则是骈散文交杂,长短错落如《赤壁赋》中“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写出人在浩渺宇宙间茫然不知所之的感受,而“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又以极精炼的文笔,写出冬日秋江上枯寒荒疏的印象苏轼还有一些小品文也 是独具风韵的妙品晚年的一些作品,尤其言简意深,内涵丰厚。

如《在儋耳书》写自己初 到海南岛时环顾四面大海的心境,在表面的诙谐中有深沉的悲哀,在深沉的悲哀中又有开朗 的情怀,使人读后感慨万千苏轼的散文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并称,有“韩如潮水,柳如泉欧如瀚,苏如海” 之喻我是苏轼的忠实崇拜者,有N多关于苏轼的资料,邮箱yiyang06724@。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