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版一边城专题讲解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77340855 上传时间:2023-12-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版一边城专题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整理版一边城专题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整理版一边城专题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整理版一边城专题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整理版一边城专题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整理版一边城专题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版一边城专题讲解(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边城专题讲解1999年6月,亚洲周刊推出了“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对20世纪全世界范围内用中文写作的小说进行了排名,遴选出前100部作品。在这一排行榜中,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位列第一,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名列第二。但如果以单篇小说计,边城则属第一。边城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我们就从五个方面来解读一下这部奠定了沈从文先生在文学史上重要地位的著作边城。【作家作品】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

2、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部短篇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另一类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故事梗概】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

3、上悠然度日。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是个洒脱大方,喜欢交朋结友,且慷慨助人的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像他一样豪放豁达,不拘俗套小节。老二的气质则有些像他的母亲,不爱说话,秀拔出群,叫傩送。小城里的人提起他们三人的名字,没有不竖大拇指的。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遇到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巧的是,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先于傩送一步托媒人提了亲。兄弟两人都决定把话挑明了,于是老大就把心事全都告诉了弟弟,说这爱是两年前就已经植下根苗的。弟弟微笑着把话听下去,且告诉哥哥,他爱翠翠也是两年前的事,做哥哥的也着实吃了一惊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

4、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爷爷自然是晓得孙女心事的,却愿让她自己做主。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约定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弟弟傩送的歌声,后来,歌声再没有响起过。老船夫忍不住去问,到了城里,人们却告诉他:原来老大坐下水船出了事,淹死了码头的船总顺顺也忘不了儿子的死因,所以对老船夫变得冷淡。老船夫操心着孙女的心事,最后终于耐不住去问,傩送却因天保的死十分内疚,自己下桃源去了。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再说起什么。夜

5、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爷爷说,翠翠莫怕,翠翠说不怕。两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听那雨声雷声。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被冲塌了,翠翠吓得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傩送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就会回来。【人物形象】1、翠翠的形象。翠翠是边城的灵魂所在,也是湘西人与生俱来的人性美的集中体现者,她是作者的梦,也是作者千方百计构建的“人性小庙”的守护者。翠翠是一个美丽纯真、温顺可爱的山城少女。翠翠的母亲同一个军人秘密恋爱并怀孕,远走不成,双双殉情自杀。翠翠由爷爷扶养长大,对相依为命的爷爷,她充满强烈的依

6、恋。文中的翠翠已是13岁的少女,朦胧的爱情已经开始萌动。她的梦境因为有了傩送的情歌而变得“顶美、顶甜”,沉醉在甜蜜的爱情中。妈妈凄美的爱情故事让她心驰神往。她不能也无法告诉的爷爷,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情向往,而“心里却当真愿意听一个人来唱歌”,“她似乎为了等着这歌声,沉默了许久许久”。翠翠的爱情经历中的感情体验、行为举措,生动展示出少女天真、纯洁的内心世界,给人以美的享受。在茶峒这个有着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无瑕的人性美环境中生长出来的翠翠,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纯朴和美丽:“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兽物。人

7、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这是边城中对翠翠的描述。这个形象与一条渡船,再加上一条清翠的河流、优美的自然景物和湘西的人性美,就构成了湘西文化图景,而翠翠就是湘西文化的象征。翠翠的爷爷则是湘西古老苗族文化的象征,“阅尽人事、饱经风霜”,翠翠就是与他相依为命长大的,受着他的深刻的影响。当然翠翠也不仅仅是受爷爷一个人的影响长大的,渡船每天都会遇到各色各样的人,外面的汉族文明也在影响着她,翠翠生长在文化的夹缝中,集聚了各种文化因子。翠翠是沈从文心目中的湘西苗族文化女神,是沈从文用“他者”(西方)的眼光看出来的湘西苗族文化的“本质”。这个形象可以说是“优美、健康、自

8、然”的。不过这形象也含有深深的隐痛:翠翠的身世是个悲剧,翠翠的父亲是个绿营屯戍军人,严格地说,对苗族文化而言是一种异质。翠翠本身是汉文化(父系文化)和苗文化(母系文化)融合的产物。从翠翠父母的爱情悲剧里,我们可以看到汉文化同苗族文化的不平等关系,以及这种权力关系在苗汉文化关系上的历史冲突和历史悲剧。翠翠这个无所归依的孤雏无疑是湘西苗族文化的象征。翠翠的自身经历同样勾起了我们对于湘西文明的感伤和同情。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翠翠没有选择爷爷,也没有得到天保,对傩送的爱慕又只能归于等待,在多种文明的夹缝中,翠翠这棵嫩苗能健康生长吗?这一切没有了之后,翠翠该如何呢?是嫁人,还是像爷爷一样,守着渡船一辈子

9、,在某个风雨之夜死去,终生不嫁?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在湘西的苗族文明被破解之后,人们不再纯朴,人性不再那么美好,翠翠最终无法维持生活,沦为妓女,或者很早就死去。这是沈从文留给我们的思考,同样也是他对于湘西苗族文明的归宿问题留给我们的思考。2、傩送的形象。傩送是一个心地善良、敢于追求、蔑视权财、责任感很强的青年。他和翠翠是一见钟情,不走车路,执著地为翠翠唱歌求爱。对王团总陪嫁的碾坊,毫不动心,敢于追求自己的最爱。当知道哥哥闯滩而死的时候,他心怀愧疚,舍弃一切,远走他乡。3、天保的形象。天保是个个性豪爽慷慨的青年。他是船总的大儿子,却爱上了贫苦摆渡人的孙女。他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两人唱歌“决斗”,他却因

10、为自己先提了亲,“作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弟弟“一开口”,他知道自己不是敌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现了他的手足之情。后来他外出闯滩,一是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为了消解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难过,“好忘却了上面的一切”。最后意外遇难,可以说他是为了亲情和爱情而死的。4、爷爷的形象。他保有着中国传统的美德,对孙女翠翠亲情无限。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爱情的实现。在生活上,对翠翠也是无比关怀,不让翠翠坐热石头,惟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话、唱歌。因为女儿和女婿的悲剧,爷爷的心里留下可不可磨灭的伤痕。翠翠害怕地痛哭让他觉得莫名其妙

11、,他给孙女讲母亲的故事,更让孙女感动不已。对于天保兄弟的选择,他却没有直接告诉翠翠,反而让孙女“心中不免有点乱”。他对翠翠“温和悲悯地笑”,表现了他内心的矛盾,既爱孙女,又害怕她再走母亲的老路,却不能直接说出来。因天保的死造成孙女的悲剧,他又无能为力,不能向任何人求助诉说,只能撒手而去。可以说他是在孤独中死去的。作品中的天保和傩送两个人物形象都有理想化的特征。而其他的人物也是一样,在边城里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坏人,他们都是没有歹念的。他们都本分地过着自己平淡的生活。比如,船总顺顺有财却不吝财,正直平和,即使是对待牵连两个儿子不幸的人也慷慨收留。这里没有阶级压迫,没有封建枷锁,悲从美中缓缓地流淌出来

12、,让人目不忍视!“他们生活虽那么同一般社会疏远,但是眼泪与欢笑,在一种爱憎得失之间,揉进了这些人生活里时,也便同另外一些人相似,全个身心为那点爱憎所浸透,见寒乍热,忘了一切。若有多少不同处,不过是这些人更真切一点,也更糊涂一点罢了。”沈从文【艺术特色】边城在艺术表现方面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1、作者擅长将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与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如对翠翠的描写,作者静观、揣摩少女在青春发育期性心理所表现的各种情态,通过粗线条的外部刻画与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从而把羞涩、温柔的个性突现出来。2、小说结构寓严谨于疏放。全篇围绕翠翠的爱情故事这一中心逐步展开,情节集

13、中、单纯;作品以傩送、天保两人钟情于翠翠为经线,以老船夫关心、撮合孙女的婚事为纬线,推动故事有节奏地向前发展。又以翠翠与傩送、天保的爱情纠葛为明线,以王团总想傩送当女婿为暗线。经纬交织,明暗结合,将情节的单纯性与复杂性完美结合。3、作者特意在故事的发展中穿插了对歌、提亲、赛龙舟等苗族风俗的描写。特别是关于端午节风俗的描写,来展示边城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既是“边城”乡土性的诗意揭示,又是扑朔迷离的诗意烘托。4、边城是一首抒情的诗,一曲浪漫主义的牧歌。 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故事成为诗情的载体,抒情才是小说的“本事”与目的。作者叙事的笔端,倾泻着、流动着作者对“爱”与“美”的诗性的讴歌与咏叹。作者还在

14、艺术上追求诗意化的表现。以关于动作、对话的白描与韵味,发掘翠翠内心丰富的“潜台词”;情节结构方面,以经纬交织、明暗结合的手法,烘托内在的情绪节奏;在乡土风俗描写方面,将人物的活动置于一幅幅风俗风情画面之上,形成了诗情画意的意境。边城的故事基本上建筑在梦幻的基础上。运用的是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一半是“梦”,一半是理想的“现实”,并非对当时社会的写真。人物与故事是当时社会真实的超脱与超越。作者在“边城”世界里有意识地消解了种种对立因素。作品的结尾采用了比较平和、并非绝望的结局,结尾更具有余味袅袅的牧歌情韵。【作品主旨】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关于边城

15、的主旨,用沈从文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宁静的生活若和当时动荡的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滚滚红尘的“世外桃源”。在这块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本质的“爱”。正因为这“爱”才使得川湘交界的湘西小城、酉水岸边茶峒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个恰如其分的说明”。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纯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

16、美的。作者想要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翠翠与傩送这对互相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没有离经叛道的惊世骇俗之举,更没有金钱和权势的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这种情感像阳光下的花朵一样,清新而健康。作者不仅对两个年轻人对待“爱”的方式给予热切的赞扬,而且也热情地讴歌了他们所体现出的湘西人民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沈从文一方面十分眷恋和神往湘西那种原始古朴的美,那种和谐没有功利冲突的人性美,然而现实并不像他所想象的那么美好,湘西在走向现代化进程的过程中难免泥沙俱下,人性的阴暗面和世俗物质化的趋势使作品中人物性格发展的轨迹背离了“圆满”而走向了反叛。面对令人痛苦的现实,沈从文没有如同废名式地从对人生的绝望走向“厌世”,也没有如同鲁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