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77262490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2.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 幼儿学习数学需要一定的心理准备,也就是说幼儿要具备一定的逻辑观念和抽象思维的能力,所以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也要设计的合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供大家参考!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1 比较轻重 活动目标: 1、感知轻重,知道要有两个或者几个物体才可以比较重量。 2、学习用自然测量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用工具测量来比较三个物体的重量,并做好记录。 3、体验合作带来的乐趣与成功感。 活动准备: 1、学具筐:面霜瓶、积木、天平8个。 2、皮球、桶、纸盒、水瓶、铅笔盒、杯子、积木、瓶子各两个。 活动过程: 一、提出概念。 1、请一名幼儿上来。 (1)今天老师想

2、给_小朋友比重量,你们觉得一个人可以比重量么?那有什么办法呢?你们觉得谁重? (2)今天老师带来了跷跷板,看看谁重一点?我给重一点那边贴上箭头向下的标记。 (3)小结:原来比重量要两个或者几个物品才可以比较,一个物体不能自己跟自己比重量。 二、感知重量。 1、幼儿探索。 (1)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两样物品,老师请你们来给他们比一比轻重。 (2)我请两个孩子一组,站在桌子旁边去找两样物品比轻重,给重的那样东西贴上朝下的箭头。 2、小结:原来我们用我们的小手掂一掂可以比较出物体的轻重。 三、工具测量。 1、出示三样物品。(三个玩具) (1) 刚才我们给两样东西比了重量,我这里有三样东西,谁愿意上

3、来给他们比较轻重。谁跟他有不一样的意见? (2) 那到底谁排的对呢?我也不知道。当我们用手也没办法分出轻重的时候,那我们就需要一个准确的测量工具。他就是天平。 (3) 我们先将两个物品进行比较,把轻的那个拿下来,重的那个不动。然后再把第三个物品拿来进行比较。那这个比其他两个都重,所以他是最重的,那C就是最轻的,中间这个叫什么呢?他叫不轻也不重。 (4) 因为他最重的要轻,比最轻的要重,所以他叫不轻也不重。一起来说说看。(贴上箭头) (5) 教师示范记录表。 2、幼儿操作。 (1) 请小朋友两人一组不拿凳子到桌子旁边,合作一人记录,一人测量,给三样物品比轻重。 (2) 教师检验:将幼儿的记录表贴

4、在黑板上。 (3) 找出不一样的检测一次。 (4) 其实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东西可以比较轻重,我们一起去找找吧。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2 9的减法游戏 【活动目标】 1、学习9的减法。 2、体验减法游戏的乐趣。 3、培养幼儿团结合作的意识。 【活动准备】水彩笔、数字罐、笔、数字卡片。 【活动过程】 一、游戏:减笔接力 将幼儿分成9人一组,玩“减笔接力”游戏,体验减法变少的含义。 师:第一个小朋友从装有9支笔的杯子里拿出一支,并说9-1=8,再把杯子传下去,在再拿出1支笔,说出8-1=7,这样一直减到1-1=0,比一比,看哪组传的块,减得准。 活动指导:以“游戏”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二、游戏:

5、看谁算得快 (1)根据生活情境,口述应用题,引导幼儿写出算式。 (2)引导幼儿根据情境,自编9的减法应用题,一人编题,其它幼儿列算式。 三、游戏:青蛙跳水 教师出题,幼儿列式计算,共同玩“青蛙跳水”游戏。 活动延伸:组织幼儿玩“找朋友”的游戏。 活动反思: 幼儿对本次活动比较感兴趣,通过游戏的方法,达到了教学目标。有的游戏环节,幼儿没听清游戏要求就要开始动手操作了,有点乱。下次再组织数学活动时,我一定会注意! 活动评析: 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数学操作用具,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进行分类实践活动,幼儿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和学到的知识进行操作,激发幼儿求知的兴趣,通过不断探索,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在

6、活动中,教师运用游戏法、同伴评价法,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培养幼儿合作意识,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拼摆的过程中去感受8的组成。 2.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看到一组组成,会想到另一组组成。 3.让学生在参与学习中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小组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5页。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18的数字卡片;学生每人准备8个小五星,18的数字卡片。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两个数?请你打手势表示下面各题圆圈中该填什么符号。 78 89 86 95 2.引入:下

7、面我们再来猜一猜。 a.一个数比9小,这个数可能是几? b.一个数,它既比9小,又比7大,你知道这个数是几吗? c.上节课,我们不但认识了8,而且还学会了8的写法。这节课就让我们来进一步认识8,了解8是怎样组成的。 (板书课题:8的组成)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课件演示)。 星期六,老师要带我们一(1)班的学生去绿城广场踢足球,准备带8个小足球去,可是用一个网兜又装不下,于是呀,老师就把它们分别装在两个网兜里。你知道老师可能会怎样分装这8个小足球吗? 从现实生活入手,创设情境,提出要解决的问题,由问题的刺激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较好地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新问题。

8、再者教师创设这种情境,是有意识地拉近抽象的数学问题和生活实际两者的距离,使数学走进生活的同时,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另外,学具具有可操作性,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建立在形象思维之上,把静态的数学知识建立在动态的思考之中,可以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2.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a.请你拿出8个小五星来代替8个小足球,按照不同的分法把它们分成两堆。分分看,并把分的结果记录下来。 b.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把你分的结果在小组里汇报,教师巡视,听取汇报。 c.请小组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意见,其他小组做补充。(学生边回答,教师边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d.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如下: e.让

9、学生根据板书,再把8的组成完整地摆一遍。 教学中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起到了引导的作用,不包办代替学生,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使学生的思维不受限制和约束。无论从创设情境的课堂引入,还是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都体现了教师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基本框架,这也正是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 3.小组讨论,巩固新知。 a.刚才,同学们通过分五角星,知道了8的组成有这么多,可是要把这么多的组成都记下来,可真不容易。请同学们再观察一下黑板上的内容,你能想办法减少一些记忆的内容吗?同桌互相说一说。找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看一个,记两个,看到就想到。这样只记住4个

10、即可: b.通过大家的一致努力,同学们知道了1和7、2和6、3和5、4和4组成8。由1和7组成8,想到7和1组成8,由2和6组成8,想到6和2组成8,由3和5组成8,想到5和3组成8。我们只要记住1和7组成8、2和6组成8、3和5组成8、4和4组成8就可以了。你们觉得这样记忆好吗?请四人小组合作一下,试着用这个办法来迅速记住8的组成,看谁最先会背。 c.请几位最先举手的小朋友来背8的组成,背完后,教师问:你是怎样记的? d.指导学生看书答疑: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在书上55页,请同学们看一下,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反馈练习 1.师生举数字卡片来对8的组成。(如,师举1,生举7。) 2.同桌两人打手势

11、来对8的组成。 3.填空。 教师设计开放性的题目,给学生一个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肯于钻研、善于思考的科学态度,同时也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通过同学们自己的努力,找到了8是怎样组成的,并且学会只要记住一组,就会联想到另外一组。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认识8、9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新课引入时,我采用了创设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去思考,其目的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探究知识时,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由原来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转向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动手操作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新授部分中,我设计了三个教

12、学环节即动手操作,探究新知;小组讨论,巩固新知;反馈练习,强化新知。在第一个教学环节中,我采用了让学生边动手操作边记录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8是怎样组成的,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在第二、三的教学环节中,我采用了启发、引导学生讨论的方法,通过组织四人小组讨论、同桌互相交流等方式,营造了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人人都动口、动脑参与学习,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领悟到了好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活动反思: 活动按事先预定的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孩子们兴致浓厚,能大胆尝试各种操作材料进行操作,也能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记录下结果。活动结束后,我对这次活动进行了反思。认为有几个比

13、较成功的地方:1、提供的操作材料丰富且易于操作。2、提供很大的操作平台及思维空间,也不急于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在操作中通过对比、讨论,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3、给幼儿与同伴足够交流、解决问题的机会。每当孩子遇到困难,我都会让他们先自己想办法,大胆去尝试。4、重视区域活动。活动结束后,重视活动延伸的指导,在区域活动中,让幼儿自由操作并做好记录。整个活动,尽力体现以孩子为主,教师为主导的和谐师生关系。大多数孩子能主动去学、愿学、乐学,达到预期的目的。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4 对称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在对称图形身上找出对称轴。 2.通过操作,创作表现对称美,在操作中探索发现。

14、 3.感受周围事物的对称美,提高审美意识、体验创造操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图片:蝴蝶24,剪刀。 2.长方形,正方形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理解对称概念,初步感受对称美 1.出示图片:蝴蝶,感知理解对称。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些图片给小朋友看,你们想看吗? 你觉得这些图片好看吗?你发现这些图片奇妙的地方了吗? (幼儿互相议论。) 2.教师小结:原来,这些图案的左边和右边都是一模一样的,像这种左右两边形状、大小、颜色 都一样的,我们就叫它“对称”。 3.教师出示一张图片,演示图形对折。 (1)教师:那么把这些对称的图形对折,会怎么样呢?对折后一样齐的,我们叫做“重合”-出示字卡重合 (2)重合后,我们发现中间有一条折线,它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对称轴” 4.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图片,感受对称美 (1)出示蝴蝶风筝、面具(脸谱)、飞机等感知对称,寻找对称轴。 提问:它们对称吗?你从什么地方看出它们是对称的?对称轴在哪里?) (2)为什么人们要把这些东西造成是对称的呢?看起来对称的东西怎么样? (平衡感、整齐、美观) 二、寻找身边的对称物品,巩固理解对称含义。 1.出示实物若干(望远镜、梳子、衣服、镜子等) 提要求:选一件对称的物品。 2.幼儿介绍自己的物品,说说为什么自己觉得它是对称的? 对称轴在哪里? (引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