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经典诵读教案2011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77257712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经典诵读教案2011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四年级经典诵读教案2011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四年级经典诵读教案2011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四年级经典诵读教案2011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四年级经典诵读教案2011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年级经典诵读教案201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经典诵读教案201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四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第一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诵读教案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 .能凭借课文读懂古诗,体会古诗蕴涵的思想感情,并以此促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 .能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更好地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中大诗人间的深厚情谊、离别情绪,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课文。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班级分成若干组。教学过程:一 共背古诗,感受经典。1. 谈话。 同学们,最近你在我们学校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中表现怎么样?都背了哪些古诗文?请你把最近背诵的内容

2、背给同学们听一听。 2 .学生背。 3 .评点:的确,一位好的诗人就像一位好朋友,他能告诉你什么是高山流水般的友谊,告诉你无欲则刚、见贤思齐的人生哲理。古诗文可以提供给我们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提供一个寄放自己心灵的空间。下面老师提供给同学们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希望大家喜欢。(从学生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入手,与学生前期的学习积累建立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 正确、通顺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 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2试一试将古诗读正确、通顺。谁已经将古诗读正确、通顺的站起来读一遍。每一组抽一选手读,学生

3、评点(首先学会赞美别人,然后将自己的建议得体地告诉别人)。 3试一试将古诗背出来。4 默读,想一想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然后小组交流一下,看一看大家有没有共同的问题。(1) 交流。(2) 出示一些重要问题。(初读古诗,质疑生难,勾起深入研读的兴趣和欲望。)二、 初读课文。 1读一读课文,看一看哪些问题能自行解决,还有哪些问题还有待大家一起继续讨论。2读课文,先自读一遍,然后小组合作通读一遍。 3各小组组长先协商各组读一节,全班合作读好一篇课文 。(先练习,再配乐朗读)(读好课文,为读懂古诗奠定基础,同时也初步感受文章大意,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情景。)三、 解读古诗。 1各小组交流读后感受,看能否凭借

4、课文内容自行解决刚才所提的问题。2集体交流问题的答案。 3演示媒体:从黄鹤楼至广陵(扬州)的长江行程,从而理解“西辞”、“下扬州”。 4再读古诗,看是否比上一次读得更好。(凭借课文自学古诗,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和相互合作的能力,初步读懂古诗,读好古诗。)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要章节,体会诗人间的深情厚谊。1 感情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A 出示课文:“岸边杨柳依依-流向天际”。 B 有感情地练读。C 出示图片,指名配乐感情诵读,想象当时情景。D 点击“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读后演示长江流水图。E 自由交流“由这一江春水你联想到什么?” 2 感情诵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A出示王勃的送杜

5、少府之任蜀川,诵读体会古诗人的浓情厚谊。B 是什么将两位诗人的心紧紧地联在一起?分角色朗读诗人的对话。C出示赠孟浩然,体会两位大诗人间的友谊。(这是整个教学的关键所在,诗文相融,体情悟道,并插入相关古诗帮助理解,使教学的内涵得以深化开拓,教学的容量得以合理的扩充,尽展我国古诗文的神奇魅力。)六 诵读古诗,背诵古诗。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想象诗人间分别时的情景。2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回归本体,落实目标。)七 扩展阅读。1推荐出示古诗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 2 学生自由诵读。 3自由谈谈一般送别诗的特点。 4 鼓励学生课外开展诵读活动。(拓展诵读,举一反三,促类旁通,由课堂有限的文本资源和时空开拓到

6、课外的无限自由中去,任人翱翔,有效地推进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 .第二次九寨沟诵读教案教学目标:1. 诵读文章,抓住文眼“灵洁”,整体把握文章内容。2. 体会文章选材、组材的特点,学习文章的铺排、渲染的写作手法。3. 诵读文章的过程中,感受大自然之美,培养爱护自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良好的品德。教学重点:1.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2. 唤醒学生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意识教学难点:如何领悟散文优美的意境,品味散文的意境教学过程:一、激发学生兴趣二、介绍地理位置提供九寨沟在中国的地理图,进一步让学生口述其地理位置。三、图片欣赏通过图文视音效果,将学生从视角饱览,情感的释放,带入到九寨沟优美的意境,

7、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直观教学效果。四、朗读1.师配乐诵读课文2.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品味散文的语言。3.全班朗读,总结朗读方法。4.结合第二自然段说说世人为何称它为九寨沟?5.请根据课文概括九寨沟水的特点。五、归纳课文主旨保护自然、敬畏自然 第三次凉州词诵读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刚刚学习了有关长江的文章

8、,同长江的热情、奔放所不同的是黄河的凝重、悲凉。黄河奔腾不息,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从古到今,歌咏黄河的诗歌很多,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到的是王之涣的凉州词。(出示古诗凉州词,课件自主朗诵。)二、初读古诗。师:这首诗的作者大家都很熟悉,他就是王之涣。你还能背诵王之涣的哪些古诗?师:王之涣留下来的诗很少,全唐诗仅存6首,但一曲登鹳雀楼,一首凉州词,已足以使王之涣跻身于唐代一流诗人的行列。谁愿意为大家朗读这首千古绝唱?三、感悟诗意(一)整体感知。师: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请同学们自己再读读这首诗,你

9、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1播放黄河课件。2谁能读出黄河汹涌咆哮,奔腾万里的气势来?(指多个学生读)3释“仞”:仞是什么意思?谁来念一下材料中的内容。4回读诗句:那奔腾的河水似乎从天际云空直泻而下,气势雄伟,意境开阔。在苍茫辽阔的西北高原上,崇山峻岭之中只有玉门关孤立其中,显得十分孤独而寂寞。请同学们再读诗句。(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1这两句诗中,哪些字词你较难理解?2怨杨柳,即埋怨。埋怨杨柳什么?(不发芽)3为什么没有必要埋怨杨柳不发芽呢?(“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不到,这里就没有春天,杨柳自然不会发芽。)4为什么战士

10、们如此盼望杨柳发芽,春天的到来呢?(是久处荒凉,盼望充满生机的春天;二是杨柳发芽了,春天来了,新的一年开始了,回家的希望又增加了。)5过渡:回家真的有希望吗?出示征戍资料: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师: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懂吗?可见,战士们不仅仅只是埋怨杨柳不发芽,他们还埋怨什么呢?埋怨朝廷。读出这种埋怨的情感来谴责和憎恨。埋怨朝廷有用吗?没用。所以战士们只能无可奈何地埋怨杨柳,读师:所以战士们埋怨杨柳是怎样一种情感?无可奈何!因此,“春风”的另一种意思即是朝廷的恩惠和关心。(四)整体读古诗。师

11、:茫茫的戈壁,孤独的边塞,凄切的羌笛,无穷的痛苦。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诗人发出了震憾人心的呼喊读“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四、结课升华拓展延伸。1连年的战争,长年的戍边,毁掉了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战争带给人们多少苦难啊!让我们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让天下所有的家庭拥有幸福的生活!2谈起黄河,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历来为人们称颂和赞美。古人描写黄河的诗词名句也有很多,请同学们搜集、整理、交流饮湖上初晴后雨诵读教案教学目标:1.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2.以读促思,以读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过程

12、:一、创设情境,定向导入。1(播放古筝曲)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这首曲子,想象你仿佛看到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学生交流)2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想象、感受、体会。这节课我们就一块来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小组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指名读,正音。(重点指导:潋滟、空潆)3再读古诗,进一步读通顺。指名交流,教师小结学习方法。三、再读古诗,以读促思。1.学生自学。2小组互学,说说自己从古诗中知道了什么?(生交流,师小结)四、品读古诗,以读悟情。1刚才我们了解了这首诗的大意,但如果我们想领略其中的美,还远远不够,你有什

13、么好办法吗?2指名学生说,教师小结。3四人小组中读古诗。(1)(挂图出示“潋滟”“空潆”的景象),比一比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在比较中读出“好”和“奇”来,感受不同景象的美。(2)空濛的山,闪动光影的水,迷蒙细雨构成了西湖的美,如果你置身其中,你看到这样的美景,想说些什么?(生交流并朗读诗句)(3)杭州是苏轼的第二故乡,他深受百姓爱戴,所以对西湖有着特殊的爱恋之情。配乐,多种形式吟诵诗句,感受大自然的魅力!(4)齐读全诗。五、背诵古诗,升华情感。1、学生自背。2、全班交流,多种形式背诵。 周国芳清平乐 村居诵读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通过读懂课文,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祥和而

14、宁静的意境,感受农家生活的快乐、惬意、悠闲、和谐。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了解“词”。1背诵学生熟悉的古诗。2揭示板书课题。 (1)师:诗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著名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清平乐 村居。板书课题:清平乐 村居(2)和刚才背诵的古诗相比较,你发现课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介绍词牌及题目)二、初读课文,初步体会词的音韵。1看到“村居”这个题目,哪些农村的图景浮现在你的眼前? 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又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呢?让我们共同走近“村居”。2提出初读要求: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尝试按照以往读诗的经验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学生自由

15、朗读,教师巡视指导)3.指导学生初步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三、二读课文,初步感知“村居”画面。1过渡、引导: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词也是一样,“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请同学们轻轻地反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透过这首词短短的46个字,你会读出一幅幅鲜活生动的图画。咱们走进“村居”2学生读课文,教师行间观察了解学生读书所得。四、三读课文,体味“村居”意境,体会农家生活的美好。1师:刚才我们是远远地看,看到了很朴素、很简单、很清新的农家生活画面,其实没幅画里面浓缩着更多丰富的内容,让我们再次走进“村居”画卷,细细地读,用心的品,你会体会到更多的情趣,获得更多的理解。2学生再次读课文,教师个别指导学生。3交流并指导朗读,读出词的韵味和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