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观课评课活动的反思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77250174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66.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观课评课活动的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对观课评课活动的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对观课评课活动的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观课评课活动的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观课评课活动的反思(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观课评课活动的反思看 人的 堂, 人的 堂;看 人的 堂,想自己的 堂;走 人的 堂,改 自己的 堂。 案例描述了2005 年 4 月 15 日,我市教研室 某校 了一次教学 研。其中 活 是 研的一 重要内容。我随机确定了一 初一年 的思想品德 我 我 ,在所有 人 未作任何交流的情况下, 校的思想品德 教研 的合作教 便与我一起走 了 堂, 教 的 堂 行了全程的 察与思考。下 后,我 便在 教 的 公室 行了 活 。 伊始,参与 的老 沉默不 , 打破 种局面,我首先 言, 要介 了 的基本思路和想法,但 并未作 述,以免 其他教 的 言 生定向作用而束 教 的思 ,在我的启 下,参与

2、 的老 开始 言了。A 构完整,教 言流 ,教学模 推 , 渡自然,但学生的活 不 极。B教 注重了 情景的 置,从学生已有的生活 出 ,符合学生的生活 和 知 律。C教 教材的挖掘适当,注重了 系学生已有的生活 和社会 点,体 了教学 源开 ,但 生互 ,生生互 少。D教 注重了双基教学,但 于情感、 度价 目 体 的不自然,落 不到位, 程 准需 一步加 学 、研究。E、教 能熟 地运用多媒体 助教学技 , 堂信息量大。F教 堂中没有 的生成, 堂教学基本上是按教 的原有 案 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 不 。G教 教 自然,但板 性不 。最后就 教 的 堂教学我也 表了自己的 点和建 。一个小

3、 后, 活 束,当天教学 研活 束。活动分析:本节课是在教学专题调研中随机确定的一节课,观课前并没有通知教师本人,是一种处于常态下的课堂,展现了教师所具有的教学能力,教师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但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的研讨形式,感觉存在以下问题:1、在观课前,观课人员缺少必要的交流,观课的重点不明确,观课人员缺乏明确的分工,研究性、目的性不强。2、教师在评课时,善于当沉默的听众,不善于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他的经验和做法缺乏批判性思维指向。3、教师们在评课过程中,过多地关注了教师如何教,如何把握教材,如何控制课堂的问题,但对学生如何学,有没有主动有效地参与课堂缺乏关注。4、观课教师缺乏问题意识,对

4、教师提出的问题,课堂讨论问题的设置,是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缺乏深层次思考和有效的价值判断。5、教师的评课,过多地关注了课堂教学的形式,而对于实质性内容和对某个问题的处置缺乏真知灼见。所指出的优点和缺点缺少必要的理性思考,下一步的整改、建议不明确,不具体。6、评课结束后,缺少总结和对问题建议的梳理,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缺乏行为跟进研究,教师课堂教学的整改程度和结果无从掌握。7、评课活动的随意性较大,问题解决的目的性不强。反思改进:通过几天来的专家报告,反思自己的观课评课活动,感觉到有很多方面需改进和提高。1、建立有效的理论学习制度,不断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2、学校要建立有效地听课制度,对于被观

5、课的教师应提前通知本人,使之有心理准备,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3、在观课之前,要确立明确的研究主题,研有目的,学有方向,突出观课的目的性和研究性。4、在观课的过程中,要增强目标意识,问题意识,学生主体意识和教学效果意识,学会用课堂教学观察技术的有关量表分析课堂,关注对教师所设问题价值的关注,关注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一体教学目标的实现,真正实现从研究教师的教为主向研究学生的学为主的转规。5、借助“三实践、二反思”的课例研修模式,强化反思环节,加强对教师课堂的连环行为跟进研究,提高研究实效。6、增加观课人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测试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访谈环节,以增强评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7、“差异也是一种教学资源”。增加观课人员的成份,吸收其他学科的骨干教师参与本学科的观课评课活动,倾听来自非本学科专业人员的声音,相互启发,共同发展。8、充分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问题,正确处理课前预设和自然生成的关系,对课堂中动态生成问题的处理对学生的发展来说可能更有价值。9、积极争取有关专家和专业人员的支持,在评课中坚持自评、互评、点评相结合,通过专业引领,提升研究层次,促进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