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重要实验总结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77243698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重要实验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初中物理重要实验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初中物理重要实验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初中物理重要实验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初中物理重要实验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重要实验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重要实验总结(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物理重要实验总结一、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1)入射角(反射角)是指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2)如果想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如何操作?将纸板沿中轴ON向后折,观察在纸板B上是否有反射光线。(3)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反射定律二、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1.实验器材:薄玻璃板,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火柴,刻度尺,一张白纸 笔2.操作步骤:实验时,将白纸铺在水平

2、桌面上,将玻璃板竖直放在白纸上,点燃蜡烛法现玻璃板的后面有蜡烛的像,为了确定像的位置具体做法是移动另一侧未点燃的蜡烛,直至与像完全重合,用笔在白纸上做出标记。3.如何确定像的虚实?将未点燃的蜡烛拿走,拿一个光屏放在该处看光屏上是否有像。4.实验表格实验次数 1 2 3 物距u/cm像距u/cm5.得出结论: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与像成正立、等大、左右相反的虚像,物与像对应点的连线垂直平面镜,物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6.如果在实验中发现两个像,是由于玻璃板太厚导致的。两个像之间的距离由玻璃板的厚度决定7.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为什么不需要点燃?若点燃后方蜡烛,使像的背景变亮,使像变淡,不便于观察像。8.

3、为什么用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便于比较物与像之间的大小关系。9.实验中不用平面镜是因为?用平面镜不便于确定像的位置。10. 玻璃板为什么需要竖直放置?蜡烛能够与像重合,准确确定像的位置。11.无论怎样移动玻璃板后方的蜡烛,都无法与像完全重合,是因为?玻璃板没有与水平桌面竖直放置。12.刻度尺的作用?测量物与像到玻璃板距离。13.为什么要多次测量?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避免偶然性三、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1.安装装置时,应按照由下至上的顺序。2.甲乙两个小组同时做此实验,结果甲组队员发现所用时间比乙组长,请你提出改进意见。a减少水的质量 b提升水的初温 c加盖子3水沸腾前,烧杯内上升的气泡是由大变

4、小的;水沸腾时,烧杯内上升的气泡由小变大,因为上升过程中,水对气泡压强变小。4.在水沸腾过程中,水持续吸热,但温度不变。(此处和晶体熔化过程相同)5.按图9所示的装置给水加热至沸腾。实验记录的数据如表格所示。(1)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水的沸点点是_100 (2)若第6分钟末移去酒精灯,立即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将会看到温度计的示数不变。 (3)烧杯的纸盖上留有两个小孔,穿过温度计的那个孔作用:固定温度计。另外一个孔的作用是使水面上方大气压强与外界相同,使水的沸点测量值更准确;若不留小孔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影响是如果没有小孔,会使里面气压增大,测出的水的沸点偏高。6.如果实验过程中,温度计碰到容器底,

5、会导致测量值偏大。四.凸透镜成像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中心、凸透镜光心、光屏的中心(即焰心、光心、光屏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蜡烛在焦点以内(u2f倒立缩小实像fv2f照相机fu2f幻灯机uf正立放大虚象不考虑放大镜U等于2f时,相距也是2f。没有应用。但是在实验中可以帮助我们找焦距。、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uf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u2f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 物

6、远像近像变小。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物距减小(增大)像距增大(减小)像变大(变小)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物远像远像变大。物距减小(增大)像距减小(增大)像变小(变大)五.影响电阻大小因素:1、实验原理: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电流的变化来研究导体电阻的变化。(也可以用串联在电路中小灯泡亮度的变化来研究导体电阻的变化)2、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所以定论“电阻的大小与哪一个因素的关系”时必须指明“相同条件”3、结论: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还与温度有关。4、结论理解:导体电阻的大小由导体本身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决定。与是否接入电路、与

7、外加电压及通过电流大小等外界因素均无关,所以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结论可总结成公式R=L/S,其中叫电阻率,与导体的材料有关。记住:在其它条件一定时,银铜铝,锰铜镍隔。假如架设一条输电线路,一般选铝导线,因为在相同条件下,铝的电阻小,减小了输电线的电能损失;而且铝导线相对来说价格便宜。六在探究“串联电路电流、电压的关系”实验实验电路如图15所示。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实验次数AB间电压U1/VBC间电压U2/VAC间电压U3/V1231.这类实验最好用三块电表,减少实验操作。2.测完一组数据后,要换用不同规格的定值电阻(或小灯泡)重新测量目的是: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避免偶然性。七.探究

8、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欧姆定律)提出问题:电流与电压电阻有什么定量关系?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要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即:保持电阻不变,改变电压研究电流随电压的变化关系;保持电压不变,改变电阻研究电流随电阻的变化关系。进行实验,收集数据信息:(会进行表格设计)分析论证:(分析实验数据寻找数据间的关系,从中找出物理量间的关系,这是探究物理规律的常用方法。) 得出结论: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实验电路图: 实验表格 R一定时VARR实验次数 电压UV 电流IA12 3 实验次数 电阻R

9、电流IA 12 3 U一定时八伏安法测电阻1、定义: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测出电路中某一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就可以根据欧姆定律算出这个导体的电阻,这种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的方法叫伏安法。VARxR2、原理:欧姆定律I=U/R3、电路图: (右图)4、步骤: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连接实物时,必须注意 开关应断开滑动变阻器变阻(“一上一下”)阻值最大(“滑片远离接线柱”) 并联在电路中电压表“+”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量程选择:看电源电压串联在电路中电流表“+”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量程选择:算最大电流 I=U/Rx 检查电路无误后,闭合开关S,三次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分别读出电流

10、表、电压表的示数,填入表格。算出三次Rx的值,求出平均值。注意:此次实验分两类:一是测定值电阻的阻值,它需要求平均值,因为多次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实验误差。二是测小灯泡阻值,它不需求平均值,因为灯丝电阻随温度变化而变化,求平均值失去意义。整理器材。5、讨论:本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改变被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分压),同时又保护电路。测量结果偏小是因为:有部分电流通过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大于实际通过Rx电流。根据Rx=U/I电阻偏小。R1R2IU如图是两电阻的伏安曲线,则R1R2测定值电阻的实验表格实验次数 电压UV 电流IA 电阻R123电阻平均值 测小灯泡电阻的实验表格 实验次数 电压UV

11、电流IA 电阻R123九伏安法测灯泡的额定功率:原理:P=UI 电路图:选择和连接实物时须注意:电源:其电压高于灯泡的额定电压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时要变阻,且调到最大值。根据能否调到灯泡的额定电压选择滑动变阻器。电压表:并联在灯泡的两端“+”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根据额定电压选择电压表量程。电流表:串联在电路里“+”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根据I额=P额/U额 或I额=U额/R 选择量程。测小灯泡电功率实验的表格 实验次数 电压UV电流IA功率Pw灯泡发光情况123 注意:测灯泡电功率实验不求平均数第八和第九两个实验中都有滑动变阻器,不同点是:测电阻的是:改变用电器两端电压,实现多次

12、测量。测功率的是:将小灯泡两端电压调成额定电压。十 电热1、实验:目的:研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那些因素有关? 原理:根据煤油在玻璃管里上升的高度来判断电流通过电阻丝通电产生电热的多少 。 实验采用煤油的目的:煤油比热容小,在相同条件下吸热温度升高的快:是绝缘体 2、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两个烧瓶串联的目的:使通过电流相同。3.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 4、计算公式:Q=I2Rt (适用于所有电路)对于纯电阻电路可推导出:Q =UIt= U2t/R=W=Pt串联电路中常用公式:Q= I2Rt 。Q1:Q2:Q3:Qn=R1:R2:R3:Rn 并联电路中常用公式:Q= U2t/R Q1:Q2= R2:R1无论用电器串联或并联。计算在一定时间所产生的总热量 常用公式Q= Q1+Q2+Qn分析电灯、电炉等电热器问题时往往使用:Q= U2t/R=Pt十一.测量固体密度/液体密度 详见笔记上例题十二伽利略斜面实验:亚里士多德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错的)伽利略观点: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对的) 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静止滑下的目的是: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初速度相同。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速度减小的越慢。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