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假虎威”认知偏差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77239476 上传时间:2022-08-1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4.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狐假虎威”认知偏差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狐假虎威”认知偏差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狐假虎威”认知偏差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狐假虎威”认知偏差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狐假虎威”认知偏差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狐假虎威”认知偏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狐假虎威”认知偏差(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狐假虎威”的认知偏差战国时代,楚宣王曾为了当时北方各国都惧怕他的手下大将昭奚恤而感到奇 怪。因此他便问朝中大臣,这究竟是为什么。当时,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 向他叙述了下面这段故事:,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当 他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他觉得这正是个千 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地将它擒了过来。”可是当 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说话了哼! 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经命令我为王 中之王,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地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老虎

2、听了狐狸的 话,半信半疑,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不觉 一惊。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和盛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虽 然如此,它心中仍然在想:我因为是百兽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 害怕。而它竟然不怕我,难道它真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狐狸见老虎迟疑 着不敢吃它,知道它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是便更加神气十 足地挺起胸膛,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吗?那 么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得魂不附体, 抱头鼠窜。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地 在前面开路,而

3、老虎则小心翼翼在后面跟着。它们没走多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 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面的老虎时, 不禁大惊失色,狂奔四散。这时,狐狸很得意地掉过头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这 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但它并不知道野兽怕的是自己,而以为它们真 是怕狐狸呢!狡狐之计是得逞了,可是它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才能凭着 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还不自知呢!因 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权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 就是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其实,在经济学家看来,狡猾的狐狸之所以能假借老虎的威风到处招摇撞骗,

4、 恰恰就在于老虎出现了认知偏差。换言之,“狐假虎威”这个典故印证了经济学 的认知偏差理论。心理学家所讨论的“认知偏差”,是指一些非常普遍、主要是基于人类认知 结构所犯的谬误。20世纪70年代起,经济学大师、实验经济学的开创者Kahne-man 和Tversky开始将心理学的“认知偏差”引入经济学,来研究人类行为中“认知 偏差”的源起、作用表现形式和对人们决策及选择的影响。认知心理学和实验经济学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可以看成是人脑的信息处理过 程。因此,认知偏差,可以按照认知进行的四个环节中出现的顺序进行分类,即 信息识别一一信息编辑一一信息输出一一信息反馈。沿着这四个环节,认知心理 学家和行为经济

5、学家们,研究、总结出了人类行为中的26种认知偏差。这26种认 知偏差,按照人类信息处理的过程,可以分为:1)信息识别阶段偏差:易得性 偏误,代表性偏差,文化和社会认知,小数字定理,认知失调,从众心理,过度 反应,搜寻成本。2)信息编辑阶段偏差:框架依赖,保守性偏差,模糊趋避, 无关效果,神奇式思考,准神奇式思考,锚定和调整。3)信息评价阶段偏差: 过度自信,后见之明,原赋效果,确定效果,反射效果,后悔厌恶,归因偏差, 人性好赌,损失厌恶,宿钱效应,处置效应。在对认知偏差进行归类的同时,行为经济学家们也在不断的探索,人类在决 策和选择过程中,为什么会产生认知偏差?行为经济学家认为有四大原因:首因

6、效应。所谓首因效应是指,当人与人接触进行认知的时候,首先被反应 的信息,对于形成人的印象起着强烈的作用。简单地说,首因效应即是人对他人 的第一印象。首因效应之所以会引起认知偏差,就在于认知是根据不完全信息而 对交往对象作出判断的。首因效应一旦形成,就会直接影响到交往中的态度,从 而影响到人们的行为。所以,最先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如某 人在初次会面时给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这种印象就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人 们对他以后的一系列心理与行为特征的解释。于是,当我们进入新学校、面试求 职、第一次见面、到新单位、进入一个新的团队、新的朋友圈,要意识到有个“首 因效应”,第一次就留下好印象;

7、尤其是第一次见丈母娘时,更要留下好的印象。 对此,生活中一些面向难看、形象不佳、行为不端庄的人比较吃亏,因为第一印 象不好,三国演义中,刘备第一次见凤雏庞统就是这样。近因效应。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 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新的认识占 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多 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 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一种近 因效应的表现。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这两种现象很常见。首因和近因效应都是 使个体

8、认知发生偏差的心理因素,只不过个体获得的信息对认知情况的作用条件 不同罢了。假如关于某人的两种信息连续被感知,人总是倾向于前一种信息,并 形成深刻的印象,这是首因效应。假如人们先知道某人第一信息,隔较长时间后 才了解第二个信息,这第二个信息便是最新的。这最新的信息则会给人留下较深 刻的印象,这即是近因效应。近因效应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思想、行为最好要一 以贯之,不要耍滑头。常常有人说,在单位里前面做了一百件好事,但第一百零 一件做了坏事,结果,人们会疑心他前面的一百件好事,这就是近因效应在作怪。 所以,生活中一个人要坏很容易,要保持好的很艰难。或者,你索性一直是个坏 蛋,突然一天回心转意做好事了

9、,因为近因效应,人们会对你刮目相看,所谓放 下屠刀,立地成佛。晕轮效应。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征 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也就是从 所知觉到的特征泛化推及其他未知觉的特征,从局部信息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印 象。这就好象晕轮一样,是从一个中心点而逐渐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所 以称之为晕轮效应。前苏联学者博达列夫在一次实验中,曾向两组大学生分别出 示同一个人的照片。在出示照片前,实验者向第一组被试说,照片上的人是一个 恶贯满盈的罪犯;而向第二组被试说?此人是一个大科学家。然后让两组被试对 照片上的人进行描述。第一组的评价是:深陷

10、的眼窝,证明了他内心的仇恨;突 出的下巴,意味着他沿罪恶道路走到底的决心。第二组的评价则是:深陷的双眼, 表示了他的思想深度,突出的下巴,体现了他在认识道路上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生活中,崇拜、情人眼里出西施、爱屋及乌,大都因为这个“晕轮效应”。聪明 人在对问题的认识上,不要被一些光环所迷惑了。投射效应。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是指以己 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 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投射效应能使我们 对其他人的知觉产生失真。一般来说,投射效应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感 情投射,即认为别人的好

11、恶与自己相同,把他人的特性硬纳入自己既定的框框中, 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加以理解。比如,自己喜欢某一事物,跟他人谈论的话题总 是离不开这件事,不管别人是不是感兴趣、能不能听进去。引不起别人共鸣,就 认为是别人不给面子,或不理解自己。二是认知缺乏客观性,比如,有的人对自 己喜欢的人或事越来越喜欢,越看优点越多;对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事越来越讨厌, 越看缺点越多。因而表现出过分地赞扬和吹捧自己喜欢的人或事,过分地指责甚 至中伤自己所厌恶的人或事。当然,以上四种原因是过去心理学家和行为经济学家在多年前的研究所得。 近来,他们又提出了一种可能导致人们认知偏差的原因,即错误管理理论。进化 心理学家哈瑟尔顿(M

12、. G. Haselton)和列托(D. Nettle)认为通常的决策不是犯 不犯错误的问题,而是犯哪种错误的问题。简单地说,错误管理理论认为人类在 不确定情境下的决策通常面临着出现差错的风险。这些错误可以分为两类:错误 肯定和错误否定。错误肯定是把噪音当成信号,比如把没病的人识别为有病的; 而错误否定则是把信号当成噪音,比如把有病的人识别为没病的。两类错误,在 进化环境中通常具有的代价是不同的。哈瑟尔顿和列托认为,许多认知偏差都是 自然选择配备给人们的行为手册,指导人们以犯错误的方式适应世界,因为如果 不犯这种错误,就可能会犯代价更高的错误。举例来说,把有毒的蘑菇当成没毒 的风险就远远高于相

13、反的情形。因此,假如一个原始人在野外找吃的,看到一种 从来没见过的蘑菇,在不能判断对方是否有毒的情况下,假设蘑菇有毒的代价无 疑是可以接受的(即使这种判断可能是错的),顶多就是挨饿。可这位老兄要是 饥不择食,假设蘑菇是没毒的,恐怕就有中毒身亡的代价。因此,认为不熟悉的 蘑菇可能有毒的错误感知和判断能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环境。错误管理理论能够解释和预测许多有趣的心理现象。比如说,同样的音量变 化,当音量升高时,人们会高估音量变化的幅度。这是因为音量升高常常意味着 某一物体趋近自己,人们高估这种冲向自己物体的速度无疑可以为自己争取更多 的反应时间,因为对方极有可能是来者不善的天敌。类似地,同样一段垂

14、直距离, 从上往下看时,人们会高估这段距离的深度。这会让人在面临高度情景时更加小 心翼翼,以免失足。比如所,人们更容易把没病的人看成有病的,而不是相反。比如,他们在下 意识里会把残疾人、破相者以及肥胖者跟疾病联系起来,把他们当作病人看待。 这样做的损失通常很小,也就显得自己很不友好、善良而已;但如果他们把有病 的人当成没病的,在缺医少药的蛮荒时代,那危险就大多了,很可能被疾病传染, 甚至死掉。比如说,许多人都排外。我们知道,虽然陌生人不一定都是坏人,问题是人 们通常无法在有限的时间里精确判断对方是好人还是坏人。他们既可能把好人当 成坏人,也可能把坏人当成好人。这两种判断的代价不同,把坏人当成好

15、人的代 价无疑更大。因此默认陌生人是坏人的排外心理,其实是帮助人们适应社会生活 的锦囊妙计。错误管理理论不单单说明了人类共同的心理偏差现象,也有力地预测和解释 了男女两性在择偶领域为什么会犯不同的错误。比如说,对女人来说,听到男人说“我爱你”是令人激动的浪漫情节。问题 在于,男人的承诺可能是真心真意,也可能是虚情假意。一个女人可能把真的承 诺当成假的,也可能把假的承诺当成真的。两种错误之中,后者带来的代价对她 们而言尤为沉重。因此,女性可能会“错误”地低估男性承诺的可靠程度。男人 的山盟海誓和甜言蜜语于是在女人可能会进行默认地烘干处理,以便减少水分。比如说,女性会高估男性的强暴意图。新墨西哥大

16、学的嘉沃-阿帕格(C. E. Garver-Apgar)等人招募了一批男大学生进行录像,要他们冲两个录像的女学生说 明为什么自己是一个更合适的约会对象,然后要求观看录像的女大学生评价两位 男性的人格特征包括对方的强暴倾向。结果显示女性会高估男性的强暴意图。比如说,男人常常会犯一种“自作多情”的错误:他们偏执地认为某个对自 己微笑的女人爱上了自己。因为相比这种错误,低估女性对自己兴趣的代价反而 更大。比如说,男性会容易高估伴侣背叛的可能。虽然女性也会犯类似的错误,即 认为她的男人跟其他女人上床而实际上没有这回事,不过男人犯这种错误的几率 远远高于女性。这可能跟男性低低估这种风险的代价太大有关:被戴绿帽子之后, 他们不只失去了自己的女人,还有可能帮别人养孩子。由于研究的不断深入,认知偏差理论在解释人类行为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 作用。从一个侧面而言,正是认知偏差,导致了我们犯了许多错误;但从另一个 侧面来说,如果我们熟知了认知偏差理论,并且能灵活应用-就像狐狸那样利 用老虎的认知偏差,我们也能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