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通用规范(DOC 34页)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77235518 上传时间:2023-08-17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3.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通用规范(DOC 34页)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通用规范(DOC 34页)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通用规范(DOC 34页)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通用规范(DOC 34页)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通用规范(DOC 34页)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通用规范(DOC 34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通用规范(DOC 34页)(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通用规范(征求意见稿)2009年11月目录1范围32术语和定义33原则54管理模式65管理要素65.1方针、目标、组织机构和责任85.2法律法规与安全管理制度105.3培训教育和人员能力135.4危害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155.5生产设备、设施与生产过程控制195.6作业安全235.7职业健康与职业危害告知245.8应急响应与事故救援、调查和处理275.9安全检查与问题整改305.10绩效考核31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通用规范(征求意见稿)1 范围本规范明确了生产经营单位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总体原则、管理模式和要求。本规范适用于生产经营单位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以及相关方的咨询、

2、支持、服务和评审。有关行业、专业已经制定本行业、本专业的专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的,优先适用专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制定专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应满足本通用规范的要求。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2.1 安全生产标准化生产经营单位分析生产安全风险,建立预防机制,健全科学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各生产环节和相关岗位的安全工作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程、标准等规定,达到和保持一定的标准,并持续改进、完善和提高,始终处于安全生产的良好状态,控制生产安全风险。2.2 要素安全生产中的关键因素。2.3 风险发生特定危险情况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2.4 风险评价评价

3、风险程度,确定是否需要处理和处理程度,判定为处理风险所付支出是否在可承受的范围。2.5 风险管理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对风险实施有效的控制和妥善处理风险所致损失,期望达到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管理活动。2.6 资源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所需的人员、资金、设施、材料、技术和方法等。2.7 相关方与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相关或受其安全生产行为影响的团体或个人。2.8 重大危险源长期的或者临时的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2.9 重点设施、部位对安全生产起关键作用或有重大影响的设施、部位。2.10 危害可能会导致伤害、疾病、

4、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的危险、有害根源或状态。2.11 危害辨识识别危害存在并确定其性质的过程。2.12 高危行业矿山、建筑、施工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运输行业。2.13 安全绩效指生产经营单位根据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在控制和消除安全风险方面取得的可测量结果。2.14 供应商为生产经营单位提供材料、设备或设施及其服务的外部团体或个人。2.15 承包商在生产经营单位的作业现场按照双方协定的要求、期限及条件向生产经营单位提供服务的个人或团体。3 原则生产经营单位应结合自身特点,依据本标准的要求,建立与保持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应突出“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5、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科学性、规范性和系统性,立足于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立足于隐患治理,风险管理和预防事故发生的思想,充分体现安全与效益、安全与健康、安全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与生产经营单位其他方面的基础管理有机结合。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创建和实施,应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中得以体现和贯彻,反映生产经营单位自身生产特点及安全绩效的持续改进和提高,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4 管理模式本标准采用策划(P,Plan)、实施(D,Do)、检查(C,Check)、改进(A,Action)动态循环的管理模式,实现生产经营单位自主管理、自我完善改进,政府部门指导、监督的管理体制,持续推进生产经营单

6、位提高安全绩效。5 管理要素本规范由10个A级要素和43个B级要素组成(见下表)。表:安全生产标准化通用规范要素表A 级 要 素B 级 要 素5.1方针、目标、组织机构和职责5.1.1 方针、目标5.1.2 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5.1.3 职责5.2法律法规与安全管理制度5.2.1 获取和更新5.2.2 融入与符合性评价5.2.3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5.2.4 安全操作规程5.2.5 修订5.3培训教育和人员能力5.3.1 管理人员培训教育及能力5.3.2 操作岗位人员培训教育及能力5.3.3 其他人员培训教育5.3.4 日常安全活动5.3.5 安全教育培训管理5.4危害辩识、风险评价与控制5.4

7、.1 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实施5.4.2 范围范围与评价方法5.4.3 风险控制与隐患治理5.4.4 风险信息更新5.5生产设施、设备与生产过程控制5.5.1 安全生产投入5.5.2 生产设备、设施建设5.5.3 生产设备、设施管理5.5.4 重点设施、部位和重大危险源管理5.5.5 日常维护和定期检维修5.5.6 新设备验收及旧设备拆除、报废5.6作业安全5.6.1 作业许可5.6.2 作业行为和生产过程控制5.6.3 警示标志5.6.4 承包商、供应商管理5.6.5 变更5.7职业健康与职业危害告知5.7.1 职业健康管理5.7.2 职业危害申报5.7.3 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管理5.7.4 劳

8、动防护用品5.7.5 职业危害告知和警示5.8应急响应与事故救援、调查和处理5.8.1 应急救援组织5.8.2 应急救援器材5.8.3 应急救援预案与演练5.8.4 事故抢险救护与报告5.8.5 事故调查和处理5.9安全检查与问题整改5.9.1 安全检查5.9.2 安全检查形式与内容5.9.3 问题整改5.10绩效考核5.10.1 绩效评审5.10.2 奖惩5.1 方针、目标、组织机构和责任5.1.1 方针、目标生产经营单位应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并根据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实际情况制定宏观长远的安全生产目标及具体的每年度安全生产指标,经本单位主要责任人批准,以正式

9、文件体现。生产经营企业应根据所属各单位在生产经营中的职能,将企业的方针、目标、年度安全生产指标,自上而下签订全员负责的安全目标责任书,制定各级组织的安全工作计划和主管部门考核办法,以保证安全生产目标和指标的有效完成。5.1.2 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生产经营单位应建立安全生产最高决策机构,根据安全生产法的要求,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健全安全生产管理网络。5.1.3 职责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为安全生产工作第一负责人,应全面负责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安全生产法赋予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安全生产职责,主动履行安全生产责任。安全生产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保障生产安全,严格落实安全生

10、产责任制,保证安全生产投入,严防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不断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为从业人员提供安全、健康、卫生的工作条件,保障从业人员职业健康,预防和减少职业病危害。生产经营单位应明确各职能部门、生产经营基层单位、直至每一名从业人员的安全职责。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应树立正确的行为榜样。各级管理人员应带头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生产经营单位应建立安全责任考核制度,对各级管理人员、职能部门及从业人员安全职责的履行情况及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考核,予以奖惩。5.2 法律法规与安全管理制度5.2.1 获取和更新生产经营单位应建立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

11、法规、标准、规范及其他要求的管理制度,明确责任部门,确定获取渠道、方式和时机,及时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其他要求,并适当时进行更新。各职能部门应及时识别和获取本部门、本专业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并定期进行更新,及时向管理部门汇总。生产经营单位应将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及时传达给相关方并对从业人员进行宣传和培训,使从业人员知法守法。5.2.2 融入与符合性评价生产经营单位必须遵守国家、地方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及时将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融入企业的管理制度之中。企业应每年至少一次对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

12、准、规范及其他要求进行符合性评价,消除违规现象和行为。5.2.3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生产经营单位应制订健全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并发放到有关的工作岗位,规范从业人员的安全行为。生产经营单位应制订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至少包括:(1) 安全生产责任制度;(2) 安全培训教育制度;(3) 风险评估和控制制度;(4) 安全检查及隐患治理管理制度;(5) 安全施工和检维修管理制度;(6) 安全作业管理制度;(7) 生产设施、设备安全管理制度;(8) 安全投入保障制度;(9) 劳动防护用品(具)和保健品管理制度;(10) 事故调查、分析、报告、处理制度;(11) 职业卫生管理制度;(12) 安全生产例会管理制

13、度;(13) 安全生产考核奖惩制度;(14) 消防管理制度;(15) 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制度;(16) 承包商供应商管理制度;(17) 危险物品及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18) 特种设备管理制度;(19) 外用工(单位)安全管理制度;(20) 项目新、改、扩建“三同时”管理制度。5.2.4 安全操作规程生产经营单位应根据生产特点和原材料、辅助材料、产品的危险性以及工艺流程,编制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并下发到相关岗位。规范从业人员的操作行为,控制风险,避免事故的发生。5.2.5 修订(1) 评审修订。生产经营单位应明确评审和修订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的时机和频次,定期进行评审和修订,确保其有效性

14、和适用性,保证每个岗位所使用的为最新有效版本。(2) 检查修订。生产经营单位应根据安全检查反馈的问题,评审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并及时修订。(3) 案例修订。生产经营单位发生安全事件、获取其他安全事件案例后,根据事件的处理建议,修订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4) 考核修订。生产经营单位应根据安全生产标准化实施绩效评审考核结果,评审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并及时修订。5.3 培训教育和人员能力5.3.1 管理人员培训教育及能力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法律规

15、定应由有关管理部门对其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考核的,须考核合格后方可任职。其他管理人员(包括职能部门负责人、基层单位负责人)、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由生产经营单位的人事、教育部门会同具有资质的培训机构,按管理权限分层次组织实施,经考核合格后方能任职。5.3.2 操作岗位人员培训教育及能力生产经营单位应对操作岗位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生产技能培训,并确认其技能和能力符合岗位要求,保证操作岗位人员掌握本职工作所需的安全生产知识、安全操作技能及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未经安全生产教育或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生产经营单位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或者新设备设施投入使用前,必须了解、掌握其安全技术特性,采取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