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研究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77228351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研究(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研究 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研究 摘 要:高校的贫困生中存在着严重的自卑心理、虚荣心理、抑郁心理、孤僻心理等心理问题,甚至部分学生还存在着自杀倾向。本文针对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现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进行对策研究。 关键词:贫困生 心理问题 经济资助 心理品质 心理咨询体质 一、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1、自卑心理严重 进入大学之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逐步发觉自己在吃穿用度等诸多方面都与其他同学存在明显差异,而现在攀比的社会风气比较严重,他们会逐渐的感到低人一等。另外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贫困生没有多余的资金来支持他们学习更多的课外知识及特长,大学本身就是一个全方位展示

2、自己的舞台,当他们看见其他同学在展示自己特长与技能的时候,就会感到更加的自惭形愧。长此以往,贫困生会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 2、虚荣心理严重 与心理正常的学生相比,自卑心理严重的学生自尊心会更强烈,他们渴望得到认可,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更加害怕被别人看不起。具有强烈自尊心的贫困生,如果可以得到正确的引导,自尊心会成为他们发愤图强的动力;然而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那么自尊心就会滋生出虚荣心。为了不别其他同学看不起,他们将来之不易的助学金用来买名牌、大吃大喝,与其他同学进行攀比,“他们穿名牌,我也要穿”,这其实都是自尊心用错了地方,自尊变成了虚荣。 3、抑郁心理严重 进入大学之后,

3、面对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家庭压力等,会埋怨自己的父母“为什么你们没有钱?”,会埋怨社会“为什么就业压力这么大?”,会埋怨同学“凭什么你的人缘比我好?凭什么你当学生干部?”他们怨恨社会不公平,埋怨父母没有钱,感叹自己生不逢时,长此以往他们会异常敏感、压抑、沮丧,会产生严重的抑郁心理。 4、孤僻心理严重 自卑心理、虚荣心理、抑郁心理反映在学生行为上的变现就是不合群、孤僻。由于经济上的拮据,一些集体活动,他们不愿意参加;由于心理问题他们渴望但又不敢与其他同学进行沟通交流,他们的高兴与痛苦都不愿意与人讲述,这样会使得他们更加的敏感和多疑,更容易受到伤害,而一旦受到伤害就使得他们越来越远离人群

4、,长此以往他们就会逐渐形成孤僻的心理。 5、自杀倾向严重 经调查,在我院200多学生中就有10人存在自杀倾向,达到了5%,其中8人是贫困生。长期的自卑导致心理产生抑郁,孤僻又导致他们不愿意与人交流,虚荣心理使得他们样样与人攀比,然而当现实与理想存在差异过大时,他们往往在心理上承受不了,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轻生的念头。 二、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环境因素 随着经济全球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唯利是图”、“拜金主义”等一些糟粕的价值观也在影响着我们的社会,特别是对没有形成稳定价值观的学生影响尤为严重。 2、学校环境因素 高校的学生来自祖国各地,地区、家庭之间的贫富差距极大,有些学生一个

5、月的生活费高达五千多元,而有些学生仅仅依靠七八十元过生活,他们必须打工来赚取生活费,巨大的贫富差距造成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 3、家庭环境因素 俗语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受父母的影响很大。贫困生的家长由于家庭生计问题、自身素质问题与孩子的交流沟通会计较少,长期以往会导致孩子的孤僻。加上父母自身的不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有可能造成孩子扭曲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影响孩子的正常成长,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4、个人心理调节因素 现在的贫困生普遍存在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的情况。进入大学之后,他们发现大学生活和想象中的不一样、发觉同学之间人际关系不好相处、发觉很多知识学不会、发

6、觉自己样样都比不过同学一系列的问题使得他们极端痛苦,不会进行心理调节,而又不愿意与人交流,长期的心理压力过重,使得心理素质素质更加脆弱,心理问题更加严重。 三、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对策分析 1、有效的经济资助 高校贫困生之所以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从根本上来说上主要是因为经济原因形成的,经济压力逐渐产生了心理压力,从而慢慢的渐形成了心理问题。目前,根据国家政策要求,各高校都采取了国家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俭学、减免学费、补助等一系列措施来减少贫困生的压力。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心理品质 对于高校贫困生,不仅仅是给予物质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给予精神上和心理上正确引导,使他们树立

7、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良好的心理品质。 (1)开展感恩教育 在日常要对贫困生开展感恩教育,使他们意识到没有什么“应该”的说法,要学会感恩,将来要用自己的行动、知识来回报国家、学校、个人给予的帮助; (2)开展正确认识自己的教育 开展正确认识自己的教育,引导贫困生端正心态,正确看待自己优缺点,不要一味的否定自己,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将压力变成动力,相信通过劳动、通过努力一定能改变贫困的现状,摆脱虚荣心理,树立正确的自尊、自强意识; (3)开展诚信教育 人无信不立,商无信不通,国无信不稳。开展诚信教育,教育学生诚实守信,引导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态度,用阳光心态去看

8、待周围的事物,诚以待人,培养关爱、友善、礼让的品德; (4)开展自立自强、励志教育 依靠别人的资助来致富是不可能,贫困生如果想走出贫困,就必须依靠自己的双手,就必须拥有自立自强的意识,就必须摆脱依赖的心理。开展自立自强、励志教育,帮助贫困生树立自立自强的观念。 3、建立心理咨询与辅导体系 为了能更好帮助心理有问题的贫困生,高校需要一个完善的心理咨询辅导体系。虽然现在高校基本都设有心理咨询机构,但大部分都形同虚设,所以高校需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咨询工作,建立从基层到专业的完善的心理咨询体系。首先,加强辅导员的心理的指导能力;第二,加强对心理委员的培训;第三,对学生心理健康情况普查;第四,学院的心理咨询室要切实起到作用。 参考文献: 【1】胡西民.贫困助学工作中的思想教育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6.(05):670-672 【2】谢玉辉.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存在的困难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09.(10): 225+193. 【3】刘瑞,姚书志,高校贫困生助学新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经营与管理,2008.(S1):787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